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聚焦天大 > 正文

光明日报:钟登华:立足新时代 培养一流“新工科”卓越人才

      2017-10-31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31日 13版)

  【论教】

□ 钟登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一流卓越人才,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一流贡献,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把握高等教育新时代特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十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人民需要的角度看,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提高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需要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产业结构、驱动要素等方面的深刻转变。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固有的知识体系边界,朝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人才培养改革是最前端的供给侧改革。高校应转变按照既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推进结构、层次、类型、知识、素质、能力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的主题,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和理想信念的塑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形成学科专业动态调节机制,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创新性人才需求;打破学科间、专业间壁垒,形成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能力导向式的教育教学模式,系统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优化“新工科”培养体系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是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我国“新工科”建设已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总体的思路和框架已经确定。“新工科”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从学校人才培养环节讲,就是如何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系统优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建立覆盖招生和培养环节的动态调节机制,形成人才专业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快速响应。二是优化人才成长的学科环境。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总体学科布局思路,为学生成长构建综合性学科布局,重点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拓展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和方向,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三是推动融合贯通。建立并不断完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优的课程体系、更强的职业引导。打通校内人才培养的壁垒,贯通学科专业、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学运行,建立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供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培养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选择,并实现成绩统一管理、学分互认和学业信息共享。

  构筑“新工科”创新环境

  “新工科”之新的根本在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关键环节,一是要建立教学科研融合的机制。发挥高水平研究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把最新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时时处处能够学习和了解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的机会,接受更多科研实践的锻炼。二是建设学科交叉的平台。结合当前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多学科协同和交叉的趋势,依托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比如天津大学建设了“化工能源”“新材料”“管理与经济”“化学与生命科学”“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建设工程安全”“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数据科学”“环境生态”等十大领域的交叉平台,这些平台将成为立足交叉前沿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三是打通实践环节。目前困扰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支撑,通过加强产学研协同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探索高校与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灵活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促进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实践。

  建设“新工科”育人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流大学是文化和精神的家园,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学的育人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熏陶的过程。天津大学老校长吴咏诗曾经提出“办大学就是办氛围”的重要理念。推进“新工科”建设,应注重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形成“新工科”育人文化。一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是工程人才的首要素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引大学文化的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堂,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二是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天津大学122年来形成了以“兴学强国”使命、“实事求是”校训、“严谨治学”校风、“爱国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学校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一代代学生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了育人功能。三是构筑学科文化。推动蕴含和体现在学科知识和人物中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研究特点等成为重要的育人元素。四是营造国际化氛围。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贡献聪明才智。

  “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高校推进自身的人才培养改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培养更多一流卓越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10/31/nw.D110000gmrb_20171031_2-13.htm

(编辑 靳莹 雒睿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