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文明校园】以文化人,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2017-12-01       

  者按: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大会代表,天津大学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得益于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创建成果属于每一位天大人。天津大学新闻平台特开辟“文明校园”专栏,推出系列特稿,展示文明校园总体建设成果和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六个方面的成效。当前,全校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希望全体天大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向基层和纵深推进,系统优化育人环境,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砥砺奋进!

  

  以文化人,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天津大学深耕学校122年的深厚文化底蕴,以自身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价值引领中让先进文化浸润学子心田,在文脉传承中凝塑天大人文精神,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辐射作用。

  价值引领让先进文化浸润心田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天津大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涵育作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青春力量。

  

  (中国民间艺术瑰宝“杨柳青木版年画”主题讲座在天津大学举行)

  2016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以来,天津大学杨柳青年画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扎根“兴学强国”的文化土壤,搭建“以美育人”的平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第六代传人霍庆顺走进天津大学,手把手指导大学生体验杨柳青年画的制作过程。基地还在今年9月举办了全运会主题的杨柳青画展,因时而进,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同时,学校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课外课程,依托基地开设《杨柳青年画艺术赏析与实践》《泥人张艺术实践》等特色传统文化课外课程12门。“泥人张”课程十分火爆,50个名额不到两小时就被抢空。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人张宇来到校园亲自授课,传递民间技艺的文化内涵。

  

  (天津大学太雷班举行张太雷烈士诞辰119周年纪念活动)

  617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杰出校友张太雷诞辰119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天津大学第十一期太雷班班长、2016级博士生牛腾与同学们一起来到校园里的张太雷像前,深深三鞠躬,依次献上白菊,寄托对革命先烈的哀思。

  将弘扬革命文化与传播青春正能量相结合,天津大学太雷班成立12年来,组织学员祭扫太雷像,赴井冈山学习实践,参与校史博物馆张太雷展厅讲解等,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革命先烈的故事给予我们思想的洗礼和心灵的触动,是激励新一代青年矢志不渝、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第八期太雷班班长陈吴晓说。

  天津大学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因势而新,激活学生的理想追求。“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92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津首场报告会在天大举行,许多师生边听边拭去眼角的泪水。

  化工学院硕士生王美杰听完报告后说:“当我们有了属于自己、属于华夏子孙的崇高信仰——爱国,并有着建设国家的决心,我们的人生之路会更加深远。” 

  

  (天津大学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表彰暨志愿故事分享会)

  929日,天津大学以一场志愿故事分享会的形式表彰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让师生们来亲身诠释志愿服务精神的“天大表达”。

  全运会开幕式上,由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2000名志愿者共同演绎的节目《壮丽航程》令人震撼。分享会上,志愿者代表张营政说:“全运会之后,我的朋友更喜欢叫我‘D28’。为了同一个目标坚守在一起,所有的经历如今已然成为我们的闪亮勋章。”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认真听取了学子们的分享。他说:“天大志愿者展现出勤恳踏实的优良作风,这也是对‘实事求是’校训的一种新的诠释。希望天大学子继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在志愿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断努力。”

  在文脉传承中凝塑天大人文精神

  天津大学以“办大学就是办氛围”为理念,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传承校史文脉,彰显大学精神。

  构筑天大文化体系是天津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校制定发布了《天津大学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六大文化体系”的建设任务。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塑天大人文精神,“兴学强国”、“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爱国奉献”是天大人的共同价值追求。

  

  (学校举办“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手稿展)

  在天大校园的户外橱窗和宿舍展区,“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展览已持续展出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展览汇聚了著名物理学家张国藩、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赵今声、机械工程和焊接专家孟广喆等十余位天大师生校友捐赠的手稿、讲义,及近年来天大开展“好作品、好笔记”评选活动的优秀学生作品。

  那些用钢笔、毛笔书写而成的讲义,一撇一捺中包含着“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至今依旧温热。而“好作品、好笔记”评选活动,让天大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得以集中体现,天大的学子们继续用一笔一画记录着自己对“实事求是”精神最真挚的理解和表达。

  天津大学高度重视文化场所建设,打造人文艺术高地,让巍巍学府的文化气息浸润校园。

  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馆藏记录,展现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文脉。学校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以校史教育引导学子情怀家国,牢记使命。到校史博物馆读懂天大精神,是新生入学、教工入职、毕业生离校的“必修课”。

  硕士新生刘璇宇是天大校史博物馆的“老”讲解员了。从今年7月份起,她累计做了近50场讲解。每当来访者由衷地为天大“点赞”,她就感觉“棒棒的,很满足”。讲解员陆春意今年大三,他缩减了社团活动,只保留了校史讲解工作。他说:“我越走进学校的历史,就越理解何为家国情怀和青年的使命。”

  

  (2017津台大学生“海河情”夏令营学生参观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118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并接受师生预约参观。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包括年画剪纸厅、雕塑厅、蓝印花布厅、木活字厅、民间画工厅等八大馆藏空间。

  冯骥才馆长强调“文化体验是文化学习的一半”,“学院博物馆化”是他的办学理念之一。“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冯研院的人文精神如清泉,滋润了天大人的精神绿洲。

  

  (天津大学举办“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

  天津大学十分注重开展文化育人实践,促进科学人文交相辉映。把火星改造成宜居“地球”、像读取U盘一样读取人的意识、给潜艇穿上“隐形泳衣”……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在今年4月举办的天津大学首届“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上,学生们认真提出的创意构想。

  学校通过特色文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比赛强调‘颠覆性’,要为未来‘写剧本’,培养‘战略型’科学家。”比赛的发起人、天大副校长元英进说,“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从一丝灵感、一个创想开始的,我们希望天津大学能为国家挖掘出领先的科技人才和科学发明。”

  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辐射作用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天津大学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辐射引领的重要使命,发挥好大学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2016年“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如期举行)

  天大的校园之美不仅浸润了莘莘学子,还形成了天大的“文化名片”。每年的“天大·海棠季”贯穿不同文化主题,吸引数万人来感受大学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2017年,“天大·海棠季”以“花开北洋,情怀家国”为主题,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当日累计网络直播阅读量突破242万人次。

  2016年,“天大·海棠季”推出“大学时光”主题游园活动,向游客“颁发”了天津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展巍巍学府的风采。活动设计了5门“必修课”和28门“选修课”,如,品味校史、做“高数题”等,兼具科学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赏海棠、听丝竹、乐游园,游客在获得若干“学分”后,在“通知书”上得到“钦字第壹号文凭”样式的徽章,顺利“毕业”,圆了“大学梦”。

  

  (北洋合唱团勇夺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冠军)

  用“北洋音色”唱响中国故事,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是天大递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这支由天津大学非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曾被国际合唱联盟授予“世界合唱团”的称号。国际合唱联盟主席勒普斯穆布亚巴先生曾评价北洋合唱团为“中国的合唱天使”。

  “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用歌声唱响中国故事”是北洋合唱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法宝”。2016年夏,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合唱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北洋合唱团凭借对两首原创新作《陌上桑》和《三弄》的出色演绎,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238支合唱团中脱颖而出,荣获多项大奖,并最终斩获总冠军称号。

  合唱节评委、国家交响乐团指挥、中央音乐学院姜金一教授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一支大学生合唱团,北洋合唱团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创出佳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当属难能可贵。”

  

  (“天津大学斯洛伐克孔子学院夏令营”的13名留学生学习中国画

  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是天津大学的美学高地。“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是王学仲先生生前倡导的治学主张。所内艺术家秉承王学仲先生艺术为国的崇高理想,在国内外青年学子的心中撒下美学的种子。

  715日,“天津大学斯洛伐克孔子学院夏令营”的13名留学生兴致勃勃地学起了中国画。他们在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青年教师刘珺的指导下,拿起毛笔,画出了一只只可爱的大熊猫。刘珺希望能把普通的绘画课堂变为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文化共融的桥梁。

  112日,“第三届华瀛传镫国际艺术交流展”在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开幕,日本国立大阪教育大学师生前来交流访问。研究所所长孙国喜说:“王学仲先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活动的举办,既是对先生的致敬,也是对先生“四我”精神的延续,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响应。”

  天津大学持续不断加强建设,着力营造成风化人的育人氛围,努力让校园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文字:朱宝琳)

  (图片来源:王建泽,刘东岳,游思行,吉德,校团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