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迎接十次党代会——我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5年工作巡礼

      2017-12-04       

  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我校本科教育工作5年综述

  2012年,天大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着力构建内涵发展支撑体系,形成对内涵发展的支撑保障;努力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将学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并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大会指出,坚持内涵发展,核心是提升办学质量,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大会强调,必须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5年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成绩斐然。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成立

 

  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2013年,学校召开了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严谨治学,追求卓越”。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双严方针”和教学工作的优先地位;提出了“教学学术”的观点;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好本科教育”的共识;确立了“教学工作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方法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2017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8月,学校聚焦人才培养,首次推介《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简称“2030计划”),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通专融合、坚持贯通培养,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为召开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作好充分的思想动员。

  制定未来卓越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推进体系   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对未来工程杰出领军人才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制订了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细化该培养目标,学校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终修订形成了包括品德、能力、知识、素质4个维度、28个要素的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该标准集中反映了学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对未来卓越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更好地实现培养标准,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包括心身素质提升系统、品德素质提升系统、能力强化系统、知识优化系统和创新支撑平台的“四系统一平台”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动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领衔“新工科”建设,持续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天大2015年7月举办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论坛,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2017年4月举办了“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路线图”,形成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与“复旦共识”“北京指南”共同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工程教育领域内的引领地位;2017年7月,教育部首个“新工科”建设专题培训班在我校举办,奏响了“新工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践的首个音符。培训班上,我校与腾讯公司签署了“新工科”建设领域首个校企合作备忘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正式推出,在全国掀起“新工科”建设热潮。

 

2017年我校举办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

 

  形成全球化背景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天大经验”  一是积极助推国家试点学院改革。 我校国家试点学院——精仪学院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探索建设“新工科”途径,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数理基础和人文素养、善于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能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工程难题、能够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仪器仪表领域未来工程领军人才”,形成了工程教育改革的“天大经验”,被誉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精仪学院以学院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实现了由“考核驱动”向“自我实现”转变、由“学院管理”向“学院治理”转变;推行“5项计划”,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工程学院;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以其为突破口带动学生“选、育、评”机制、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教师聘任机制等系列改革。二是支持求是学部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求是学部实施了“尊重个性、强化能力、拓展素质”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学习研究能力强,深造比例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科研参与度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竞赛成绩显著;学生综合素质佳,获得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三是通过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   2014年5月,天大与法国尼斯综合理工大学创建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国际工程师学院(TIEI),以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的一流工程师学院,培养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推动世界进步的国际工程领军人才为建设目标;借鉴法国工程教育特点,以法式精英教育模式、紧密的校企合作、三阶段实习实践、更多海外交流机会、多元化高水平师资、国际化文化氛围为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法国工程师特色的“1+2+3+4”的国际工程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7月,国际工程师学院通过了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获得工程师文凭最高等级6年期认证。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室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以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一大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难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5年来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构建国家、市、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丰富学生科技竞赛内容与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级、国家级竞赛,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金牌、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骄人成绩。

  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5年来,我校取得了以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获奖总数列全国第五名;有14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国家级荣誉。

  深化综合改革 提高培养质量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5年回顾

  我校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5年,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5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党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质量得到根本保障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构建改革体系   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2014年4月,经过近1年的策划、调研和政策宣讲,我校以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为契机,出台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推出了8项举措,先后颁布了《天津大学关于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1个主文件和8个配套文件,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根本转变。

  几年来,我校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不断深入,取得了扎实丰硕的成效。学术权力与评价重心稳固下移,教授治教的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导师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日臻完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平稳运行,学术氛围和思政风气得到良好营造。在此基础上,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思考,我校积极承担了各级相关研究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连续获得首届和第二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初步形成了具有天大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理论体系。

  博士申请审核   创新提升生源质量

  5年来,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都得到稳步增长。我校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修订并形成了各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办法;全面推行与培养质量、学科发展及办学特色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调整结构、合理配置招生资源;加强导师和专家组在招生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确保招录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研究生招生导师团及研究生招生志愿者协会作用,积极扩大招生宣传影响力,优质生源比例得到显著提升。

 

2014年研究生院举办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

 

  近年来,我校先后通过开展研究生招生夏令营、导师团、异地宣讲会及研究生招生志愿者协会等多种途径延揽生源,普通招考博士的报考量和硕士生推免生数均以年均13%的增幅持续增长,实现了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我校博士生优质生源占比已达到招生计划总规模的60%,其中来自“985工程”院校的比例为84.2%,来自“211工程”院校的比例为98.4%;接收推免硕士生数由1277人增长至1838人;“985工程”院校生源达47%,“211工程”院校生源达78.6%。

  导师能上能下   竞争促进责任担当

  5年来,我校不断深化导师岗位选拔机制改革,全面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推行导师岗位申请制,形成了更加年轻、更具活力的导师队伍新态势,实现了导师动态竞争上岗。学校实现了导师岗位申请与博士招生系统的信息对接,进一步强化了学术权力、增强了学术民主;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指导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了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之间的长效沟通协同机制和交流互动平台;在新上岗博导培训中,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深化其对人才培养和师风、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导师岗位选拔改革后,导师队伍出现了3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导师队伍年龄结构优化,40岁以下的年轻博导比例由9.1%提高到30.4%;二是更倾向于专职导师和导师团队,兼职博导岗位占比从25%下降到12.8%,导师团队优势逐步显现;三是营造竞争环境,3年未通过博导岗位选拔有258人次,新上岗博导638人次。同时,我校依托“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以教改立项形式对思政理论课等给予导向性支持;围绕“三全”育人的理念,明确“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和成长保障”三大工作职责,提出了“5+5+N”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导师育人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了研究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新局面。

 

天津大学举办2017年冬季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

 

  适应多种需求

  分类培养目标精准

  5年来,我校构建了成熟的研究生“3I·4C”分类培养体系和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拓宽口径、贯通硕博、夯实数理、提升素养”为宗旨,突出科教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突出应用、强化实践、行业衔接、模块设计”为理念,突出产学结合;统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社会捐助等各种资源,稳步推行并持续改进研究生多元化奖励和资助体系。学校通过抽查盲审、加强督导、保密认定审核、学位论文监测等,保证学位答辩的水平和严肃性,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5年来,我校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2项、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立项研究项目18项,6名研究生成为“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课程建设连续2年获教育部试点立项资助,25门课程入选2016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支持建设13个硕士研究生示范性全英文专业、63门高质量全英文课程,先后批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70余项;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举办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博士生论坛45届;设立了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近400名博士生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联合培养或短期访学;推进与20所境外知名高校开展学位互授项目。2016年,我校校发助学金总计9300余万元,导师助研5400余万元,5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30%。学生资助工作在2015年度教育部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在中央部属高校中名列第四。

  面向世界一流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5年来,我校学科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牵头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国家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近年来,我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为学科发展目标,深挖学科建设内涵,推动学科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拓宽学科交叉领域,营造学科交叉氛围,探索资源共享机制改革;实施顶尖学科建设TOPS计划,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环境建设、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基础作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

  我校完成了《天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编制及上报工作,并得到教育部批复,正式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将重点建设10个学科领域;完成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科评估重点课题研究;推进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启动天津大学学科质量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学科建设的动态管理,全面构建学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积极培育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提供 本稿刊登于2017年11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