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师生讨论观点集萃

      2017-12-01       

  集思广益共话教育发展 改革创新培养卓越人才  

  ——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师生讨论观点集萃

  2017年11月18 ~ 20日,我校隆重召开了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11个代表团的师生代表在会议期间认真学习讨论了校长钟登华关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讲话和副校长王树新所作的教学工作报告,审议了《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草案)。近千名师生代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大会之中,11个小组的近200名代表分聚一堂,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研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本版就11个小组师生的发言建议分8个方面给予集萃,以飨广大师生。

  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会上,校党委书记李家俊强调,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是在学校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就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德与才的关系、专与通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

  钟登华指出,这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思想上的“通”。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形成“无论怎么重视本科教育都不过分”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通”,即“通专融合”。适时成立通识教育中心,重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核心课程。三是本研人才培养的“通”,即“本研贯通”,目的是通过打破本硕博界限,充分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李家俊参加了化工、材料等学院组成的第一组的讨论 钟登华参加了精仪、自动化等学院组成的第二组的讨论

 

  各代表团经过热烈讨论,在培养模式、教师发展、招生改革、学分制改革、课程建设、国际交流、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许多良好的意见与建议:

  培养模式——注重多元人才培养  坚持通专融合模式

  代表们认为: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应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应积极探索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元化、个性化培养方面——要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加强知识的获得感与自身责任感;对偏才、怪才进行适当的保护,充分发掘其潜力,培养成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

  在通专融合培养方面——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扩宽学生文、史、经管、法律等知识领域,助力学生今后的发展;要重视教育方式改变,教育不单单是理念和知识的重构,要结合新业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课程中过于陈旧的内容,将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及时传授给学生,授课内容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在贯通培养方面——要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科学设计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本研课程的贯通,使学生最终受益;对具有保研资格的学生,除学分的贯通之外还需要学制贯通;对不同的对象需要不同的贯通方式,为本硕贯通做好人才储备。

  在科研育人方面——除传统的课堂育人外,要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师科研,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科学思维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教师发展——加强教学评价激励  促进教师教学投入

  代表们提出:“天津大学2030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争取要让每一位教师了解这次改革并置身于改革中,要给予教师们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教师教学投入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要素。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教学投入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教师职称评聘中要增加对于教学考核的要求,不光以授课学时数作为考评指标,建议增加教改项目、校级教学成果奖等可量化指标,同时将授课质量纳入考评中,鼓励教师建设更多“精品课程”;要在政策制定上使教学获奖与科研获奖在认可度及荣誉感方面相当,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在教学激励方面——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建设,扩大教学激励覆盖面,针对教学一线教师要有普惠性的奖励,鼓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营造“热爱教学、尽心教学、荣于教学”的良好氛围;建立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充实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学术知识领域,实时更新教育教学技能;改革学生助教模式,建立学生助教的考核制度,提升学生助教质量;在工作量的考核上,建议不仅仅考核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量,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公益的工作量,也应有所体现。

  在进修方面——目前教师教学培训主要针对青年教师,要加强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考量,切实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教师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建立教案审核制度,从师范类高校聘请专家对教师在教案的书写方面进行指导,从教学的基础抓起,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学术思想,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积极研讨教学问题;建议教务处、人事处整合培训课程,建立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师培养体系。

  在科研反馈支撑教学方面——充分发挥高水平科研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鼓励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实现科教协同育人。

  招生改革——全员参与精准宣传  助力大类招生选拔

  代表们认为:大类招生选拔方案应统筹全校各专业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天津大学;要加强学校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的社会宣讲,突出学校营造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的优质教育教学氛围,增强社会对改革方案的认知和认可度。

  在宣传方面——应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媒体、社交平台、互联网进行天津大学宣传;重视天大在各平台上的曝光,让更多人愿意成为“自来水”,宣传天大;充分发挥当地校友会的力量,体现优秀校友的示范带动性;积极借助学校老乡会、各种学生社团的力量参与招生宣传,鼓励天大学生回母校进行宣讲活动;根据不同中学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宣传策略,塑造北洋气质、北洋精神;招生材料中要结合当地的天大元素,增强宣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与中学保持紧密联系,加大面向高一高二学生的宣传力度,邀请中学生来我校参观校园、实验室,培养天大情结。

  在宣传人员方面——要强化学院(部)的招生宣传的主体责任,强化教师的参与度,执行“双800计划”做好精准宣传,解决“深耕”问题;注重提高“800人”的整体素质和责任意识,制定科学选拔标准,做好业务培训,包括礼仪、口才、宣传技巧等;“800人”还要了解全校各专业特点,站在学校高度进行宣传。

  在专业方面——大类招生改革对于各学院、各专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各专业应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提升自身吸引力,专业建设质量将会是招生动态调整和学校各项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应主动适应招生变化;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应稳步推进,尽量减小对传统专业的影响;在明确一定淘汰率的前提下,有些专业可以按本硕连读模式招生,以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大类招生的划分不应以学院为标准,应按照一级学科实现跨学院大类招生,以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资源等优化设置。

 

 

机械、建工等学院组成的第三小组在讨论 人事处、科研院、研究生院等组成的第六小组在讨论

 

经管学部、建筑学院等组成的第四小组在讨论 本科及研究生代表组成的第十一小组在讨论

 

  在转专业方面——专业分流政策制定上要设计严谨,“转出无限制”对很多专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应稳中求进、有序分流、平稳落地;专业转入要有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数量上、还要体现在质量上,动态调节应向国家需求的专业倾斜。

  在招生研究方面——要把招生工作作为一项研究工作来进行,要将多年收集和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为今后的招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对人才选拔与评价、招生宣传方式方法和手段、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生政策的研究,做到理论先行,指导实践。

  学分制改革——推进学分试点改革  应对管理模式变化

  代表们认为:学分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会涉及学生管理等诸多问题。例如,在学生管理方面,入党、评优、保研等评选,成绩排名是很重要的方面,在完全学分制下,同专业班级学生个性化修读课程如何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在教学管理方面会有很大的变革,学校要充分考虑会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相应的新举措,建议以试点学院的方式逐步推进。

  在选课方面——要精心制定和完善培养方案,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选课,不能毫无限制,要充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实现完全学分制选课,一定要求在专业设置的框架内,否则无法体现专业核心的要求;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应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学校要制定并出台与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和文件,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模块;对于专业课程学分较高的专业进行学分压缩,还需要考虑课程的优化和质量,适当增加选修课;增大跨学科培养力度和增加双学位专业。

  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人才培养框架

  代表们认为:在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要模块化,体现专业特点,充分考虑专业认证的需求;要构建符合教学规律的素养能力的培养架构与课程体系;要加强在线课程与全英文课程建设,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后建设管理。

  在公共课程建设方面——要注重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统筹协调,加强公共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公共课的授课内容应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感召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品格修养。

  在在线课程建设方面——需要优秀教师牵引,考虑学生受益面,选择合适的课程,重视后期投入,使课程有生命力;允许学生选修选学世界名校、双一流高校和网上优秀课程并承认学分。

  在通识课程建设方面——要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将名师进书院、上讲堂活动和系列“十讲”活动进行录制,形成精品课程资源并共享;要考虑通识课程的开放和设置、与专业课程学分配比;重点建设一批中文、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工程人才文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应用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教师资源供不应求的现实状态,学校可以考虑加大外聘教师、优秀企业家的授课比例,发展优秀师资资源,以适应学生需求。

  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代表们建议:要重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重视科研成果向实际产品的转化,重视学术贡献向社会贡献的转化,切实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进而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实践、创新类课程建设,充分整合和挖掘实验实践类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设置交叉型的科研训练和实习、实践项目;扩大资源的共享,不断更新实验课程,完善外聘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在课程环节方面——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培训,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各类竞赛,注重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发散开放式思维,鼓励颠覆性创想,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创业的交流平台。

  国际交流——提升国际教学实力  促进学生国际交流

  代表们提出:国际化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一种融合,要提升国际化教学实力,利用我校在国际上的声誉与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天津大学,树立示范效应。

  在课程方面——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授课方式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动手能力;建议开设小语种课程;充分利用国际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搭建与世界名校的线上同步授课系统,实现高尖端领域的课程资源共享。

  在学生方面——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本科生出国留学,提高学生出国学访率,拓宽国际视野,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建议人才培养方案、成绩单等实行中英文双语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国际化市场,让学生更多地、更便捷地参与国际竞赛。

  在教师方面——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进一步加大“送出去”“请进来”师资国际化培训的实施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保障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落实;加强对管理干部的国内外培训,增强国际化视野和管理水平;进行师资队伍的引入和交流,调动教师自身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持其与时俱进的教学水平。

  教学管理——加强融合搭建平台  增强教育理论研究

  代表们建议:加强基层学院(部)管理机构与职能的贯通,增进教学管理与学科管理、科研管理机构与职能的融合,促进学科、科研与本科教学协同育人;教学管理人员要注重服务于一线师生,为师生提供便利;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各类信息交流分享平台。

  在行政管理方面——学校在制定各种文件、政策、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文科、经管及建筑类的学科特点;要进一步完善一流本科教育评价标准,改进学生、教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和学习一流大学;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要深入、细化研究每个环节,如上课、出题、教学手段等;要加强对学生、教学单位、校友、用人单位的研究,如搞一些大规模的师生访谈,而不是简单的问卷调查,形成丰富的一线资料指导实践。

  这次大会上,11个小组代表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共话教学发展。学校将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修改补充《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草案),进一步完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培养一流卓越人才,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推进天大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本版稿件和照片由教务处提供 本稿刊登于2017年11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二版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