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天大·人物”——王守融

      2017-06-04       

  他的生命长度是永恒

  ——纪念王守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侧记

  王守融,一位离世已51年的学者,至今还总是被提起、被怀念,让人心怀虔诚与敬重。

  4月20日,王守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举行。

  百年前的今日,是他的生日。他离世时,也不过只有49岁。

  他是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生前只培养了6名研究生,他们大多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和工程师,其中不乏院士。“桃李满天下”这个为师者的最高荣誉,他当得起。他出身显赫世家,然而他身后没有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也还没来得及“著作等身”。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诸多得个第一: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精密仪器专业;组织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精密仪器教育工程方面的教材;主持研究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计算尺刻度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精密仪器实验室;组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精密仪器研究所;他本人也当选为国家第一批研究生导师。

  在女儿王愉的记忆中,父亲的低调甚至让她根本就不知晓父亲的成就。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仍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的教导:无论是学习和工作,都要兢兢业业,都要以诚待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是王守融生前所带6名研究生之一。叶声华说,导师当年对他的要求——“你搞科研要实事求是,要对国家有用,要水平高” 让他受益终身,也让他遵循了一辈子。在已经85岁的退休教授张以谟印象中,在王守融创办的精仪专业学习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情。因为他会给学生准备最好的实验室,聘请最优秀的教师,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最好的学生。在张国雄教授记忆中,出身工程师的王先生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验和计算。曾给王守融做过科研助手的蒋诚志教授还记得,当时做光路设计,先生看到过程繁琐,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年轻人赞叹。

  先生之风长存。出席座谈会的有王守融先生的女儿王愉、侄子王义平,我校党委副书记雷鸣,宣传部部长贾启君等和精仪学院领导及师生代表。

  雷鸣在致辞中谈到,深切缅怀先生就是要追思和学习他严谨治学、潜心钻研的学术风范,弘扬和传承他求实创新、勤勉敬业的优秀品质。尽管先生已离开我们51年了,但他亲手建立的精密仪器专业正在迅猛发展,他为之奋斗的天津大学事业正在蒸蒸日上,他所追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也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天津大学召开纪念王守融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王守融 ( 1917年4月20日 ~ 1966年8月28日),男,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1933 年年仅16 岁即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7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 年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后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在帝国机器厂任机械设计工程师;回国后任上海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1949 年任南开大学机械系教授;1952 年后任天津大学机械系、精仪系教授;曾任全国第三届

  诚志等人的任务是“光电式刻划机”的研制,这在当时是一门刚刚开始研究的技术,各种资料很少。蒋诚志等人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王先生很认真地指导他们怎么做,他不仅是自己做好, 也要让助手们做好。同时,王先生不仅专业技能卓越,基础理论也很扎实。“光学成像系统相差修正”是一个很麻烦的工作,那时光学材料也不像现在这么精细,好多东西需要光学设计。而王守融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找到了修正相差的途径,后来,助手们把他的理念也投入到实际的研究中,很有实效。

 

 

 

  不从纸上逞空谈 “实事求是”“天大人”

                                                                    ——深切缅怀我国仪器仪表领域的开创者王守融先生

  4月20日,我校精仪学院师生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举行了座谈会,纪念我校杰出教授王守融先生诞辰100周年,追思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王先生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资料,但我们追思他生前的故事仍能深刻地感觉到,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他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是他始终坚守的力量源泉。他亲手建立的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已成为撑起中国的脊梁。

 

 

  座谈会上,王守融先生亲属代表—— 女儿王愉、侄子王义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精仪学院教授叶声华,原精仪学院院长张国雄,原精仪学院教授张以谟、蒋诚志等深情回顾了王先生感人的经历业绩。让我们重新梳理他们的发言,从中描述心中的王守融先生那光辉高大的形象,学习他爱国奉献的博大情怀、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及德高身正的师德风范。

  忆慈父嘱托     承前辈风骨  

  王守融先生的二女儿王愉已经74岁了,能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日来参加纪念座谈会,她很激动也很感动。作为天大退休了17年的职工,她也代表近80岁的姐姐,代表王守融的家人对天津大学和精仪学院表示深深的感谢。作为女儿,她表示要不忘父亲嘱托,继承父亲的爱国精神和高贵品格。

  王愉表示,到2017年的8月28号,王守融去世已整51周年。他去世的年头已经比他在世的年头多了2年,如果他能多活几年,肯定在科学的事业中作出更大的成绩。作为女儿,她为父亲的早逝深感遗憾。

  王愉认为,她父亲在做人方面是非常低调的。她学的是医,她姐姐学的是法语,家里没有孩子和父亲是学一个专业的,她们对他工作上的事情并不了解。她印象最深的事就是父亲作为人大代表去北京参加过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件事王守融一直都没有跟孩子们讲过,一直等到他从北京参加完会议回家后,家人看见了文件问他,他才告诉她们。王愉还觉得她父亲非常诚实,经常教育她和姐姐既要低调做人也要诚实做人,要认真、努力学习,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父亲当年也很注重培养她和姐姐的动手能力。

  王愉表示:“我们也要教育孩子像老一辈学习,努力、认真做事情。今天我来参加这个会议,看到天大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是那么的年轻有朝气,希望天大年轻的学子们能够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

  1952年的时候王愉5岁,住在天大2村,一直住到1966年王守融去世,后来她又回到天大工作。30多年来,她看到现在天大的学习、生活和实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天大的快速发展,她感慨地说:“天大的变化,如果我父亲在天堂也会有知的。祝天大早日发展成为一流大学,祝精仪学院能够培养出更多人才,为国家精仪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蒙家风熏陶   成卓越人才

  王守融侄子王义平说,他的父亲曾在老家苏州东山买了一个院子,把王守融等兄弟姐妹的事迹都保存了下来。在那个宣扬“科学救国”的时代,他的曾祖父非常提倡孩子学习物理、化学科目。大爷爷是西方物理学的文献翻译者,《20世纪中国科学家成就概览》的物理分册第一栏里把他列为第一人。在他的鼓动下,“格致”改名为“物理学”。

  王守融之父对数学、化学都非常有见地,他倡导的家风是把学习摆在首位。因此,他的7个孩子个个优秀:大姐王淑珍是妇产科专家,主攻产后大出血,她还创办了“上海宏光医院”;老二王守敬是民国时期中央机械厂的厂长,曾主持了我国最早自主生产的4辆汽车;老三王明贞是我国统计物理学的创始人暨清华大学首任女教授,她创作的一篇《布朗运动理论》的论文至2011年已被引用了1500多次,她的学科理论至今还是比较新的。王守融排行第四,第五是王守武,老六是王守觉,老五老六俩人都是院士,同时也是微电子学的专家;老幺——他的父亲王守觉是神经网络计算机创始人,还在苏州茉莉中学创办了一个基金会,每年给在高中部考前2名的孩子发奖学金。他感慨道,王家的家庭教育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数理化的喜爱,这种优良家风,对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   细节筑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 1957年以留苏预备生的身份进入天大精仪学院工作,后考取了王守融先生的研究生。王守融一直强调搞科研要“实事求是”,要搞水平高的,要搞对国家有用的,这也成为叶声华日后的教学科研准则。做研究生选题时,叶声华在王先生的鼓励下选定了“电磁分度测量”方向,但这个领域范围广阔,且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很少。但王守融鼓励他,让他一定要做出东西来。最终在王先生的指导下,叶声华完成了相位测量仪的研制工作。王守融“一定要做出东西来”这句话给了叶声华很大的影响。他在做留苏预备生时,就觉得“一定要做点东西出来”。当时国内刚刚研制出气动量仪,有水银柱式的、还有浮子式的,叶声华就选择了做浮标式的,并通过“不等分刻线”这一方法,保障了锥形玻璃杯的刻度精确。叶声华后来要求他的学生也要“做出点东西来”,这对工科研究工作者来讲是很重要的。

  也许是因为工程师出身,王守融对很多东西要求很细,有一次,他带叶声华到实验室时对他说:“你看这些仪器,你注意它们的颜色了吗?一定要注意,参观者一看就要知道,这个很精密,一定不能动。”叶声华一直按照王先生的要求教育学生,强调“搞科研要实事求是;要搞水平高的、瞄准国家需求的大目标;要严谨,要细致。”

  尽授业之事    开学术先河

  我国知名光学专家,精仪学院退休教授张以谟已85岁高龄,他曾是王守融最早的学生。据张以谟所述,当时我国光学界的泰斗王大珩先生连续创建了包括西北、西南、长春、上海的多个光机所,其中,长春光机所是最早建成的。王守融当时在南开大学任教,曾教过《机械制造工艺学》和《仪器制造工艺学》课程,所以他推荐了几位南开大学的学生到长春光机所帮忙。王守融到天大后,努力给学生找最好的老师,准备最好的实验室,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当时他领导的精仪系确实拥有了全国最好的量仪实验室及最好的有螺丝磨床和坐标磨床的精仪车间。作为长春光机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守融也努力为学生创造了最好的实习条件。

  张以谟说,他作为天大精仪系的学生,当年在王老师和另一位吴老师的带领下到哈尔滨机场去实习,看到两位老师不仅解决了“分类机从5个一类到2个一类”的改装问题,还能够指导师傅“磨拱柱内槽”。可见王先生确实践行了自己“给学生最好的实验条件,才能得到最好的实验效果”的教学理念。在张以谟看来,王先生是工科办学方面真正的专家,是一个真正的学术带头人,他还总是耐心地授课答疑、善待学生、平易近人。这样的老师是天大的宝贵财富。

  师魂永流芳   精神万古长

  原精仪学院院长张国雄说,王守融先生是精密仪器制造界他最崇敬的,也是他认为最杰出的科学家、学者。据说,周恩来总理听到王守融被迫害致死的消息后很震惊,下令一定要保护中国杰出的科学家。

  张国雄回忆说,当年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总工程师朱良毅来天大找到王先生,支持他在天大建立第一个仪器仪表研究室,后来改成研究所,王先生是该研究所第一任主任。1963年全国成立仪器仪表教材编辑室,后来改成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也是王先生。中国仪器仪表专业带第一个研究生的导师还是王守融。

  王先生对青年人十分关心,对工作精益求精。张国雄1959年来到天大工作,很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天大更重视专业基础。他说:“比如对于实验的计算,王先生不是把试卷收上来就完了,他会看你一步一步拉计算尺,有表扬、肯定,也有批评。对我拉计算尺他肯定比较多,当然也有一些意见,当年他很细致地指导我做实验,以得到最好的结果。”张国雄记得一件很神奇的事:“张永寿师傅是精仪系的实验员,有一次王先生看到他在做实验,就说感觉有些地方不对,张师傅不服气,王先生便说:‘我给你示范一下吧。’之后,张师傅很服气,说确实应该这么弄。”王守融做系主任可不是挂名,他经常去听课,听完之后有夸奖、也有意见。他讲《工程数学》课程时,比数学老师结合实际结合得好。

  张国雄说,王先生的逝世是精仪学院和全国仪器仪表专业的一大损失,我们纪念王先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天大建设成为一流大学,把精仪专业建设成为一流的专业。

  秉爱国之志   做严谨科研

  精仪学院退休教授蒋诚志年轻时曾是王守融先生的科研助手,他说:“王先生无论是科研上还是做人方面,都勤勤恳恳,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蒋诚志觉得王先生爱国的情怀令人动容。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科技领域都百废待兴,而这个时候王守融从国外回来投身科研,这种爱国之心是令人敬佩的。另一方面,文革时期,科研助手对政治问题讨论得很多,专心科研的时候很少。王先生并未责怪蒋诚志,他相信蒋诚志以后会有时间把科研搞上去。

  文革前,王先生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不等分刻线机,获得了国家的奖励并投入生产。他要求学生不要只停留在理论上,应该搞出实际的东西。他当时给蒋诚志等人的任务是“光电式刻划机”的研制,这在当时是一门刚刚开始研究的技术,各种资料很少。蒋诚志等人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王先生很认真地指导他们怎么做,他不仅是自己做好, 也要让助手们做好。同时,王先生不仅专业技能卓越,基础理论也很扎实。“光学成像系统相差修正”是一个很麻烦的工作,那时光学材料也不像现在这么精细,好多东西需要光学设计。而王守融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找到了修正相差的途径,后来,助手们把他的理念也投入到实际的研究中,很有实效。

                          (本文部分资料由精仪学院提供 编辑:李丹  学生编辑:李宜睿 元滢洁 王芳芳 本文刊登于2017年5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三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