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于福旺)
本站讯(记者 朱宝琳)春风和煦,海棠花开。4月3日,2017年“天大·海棠季”校园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当日约有3万游人走进天大卫津路校区和北洋园校区,一览大好春光。今年是“天大·海棠季”自2012年举办以来的第六个开放日,天大围绕“花开北洋,情怀家国”的年度主题做了精心设计,让师生校友和各界游人品味校园风物、体验学府文化、感受家国情怀。

(摄影 于福旺)
天大卫津路校区的800余株海棠,或吐蕊盛放,或蓓蕾摇坠,惹人喜爱。校园内水利馆附近的海棠树已有65年的历史,大部分的海棠树龄也接近40年。校园里除了花香绵长的西府海棠,还有梨花海棠、贴梗海棠,以及金黄蜂、奈微利等珍稀品种。
天大北洋园校区的海棠集中在中心岛北岸的海棠堤,现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等16个品种、1100余株海棠。海棠堤上观花、观叶、观果品种并存,粉、红等颜色花朵皆有。此外还有2000余株海棠正在培育中。

(摄影 王建泽)
上午,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校长钟登华,副校长余建星、刘东志,党委副书记雷鸣分别前往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活动现场,与游人、师生校友、中学生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在卫津路校区,李家俊走进校友休息区看望返校校友,欢迎校友回家。随后,李家俊步行至铭德道海棠树下,在许愿卡上写下愿望:“一心一德扬校誉,群策群力创一流。”钟登华在接受学生采访时表示:“海棠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天大的文化基因。展望未来,希望师生们顽强拼搏,携手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摄影 陈晓金)
当日,天大校园文化地标“求是亭”举行了复建启用仪式。校长钟登华、校友代表赵鉴、求是亭青年设计师吴非、学生代表刘静仪共同为求是亭“实事求是”匾额揭幕。仪式由副校长刘东志主持。求是亭修建于1984年,于2016年10月开始修缮重建,如今已具备重新启用的条件。
活动期间,天大在两个校区重点展出了“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吸引众多师生和民众观看。展览分为家风与国风、家风与党风、家风与民风三个部分,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和百姓人家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该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档案局(馆)、市妇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
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在开放日当天全程开放,为参观者讲解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此外,“在这里读懂天大”——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家国情怀”历史档案展和“美美与共,生生不息”天津大学校园风物展在两个校区同展,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天大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气质。

(摄影 王建泽)
今年,天津大学2篇Science文章同期发表,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合成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开放日上,“天津大学科技成就展”重点介绍了该成果。同时,冲破外国技术封锁的“海燕”水下滑翔机,“神工二号”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等成果实物在展览上一一亮相,与游人近距离接触。
此外,天津大学在开放日上首次开放了四处“重量级”实验室——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人驾驶、超快激光、量子光学、光纤传感等“高大上”的科研问题指引着师生“与未来相约”。


(摄影 王建泽)
这一天,游人除了能感受到“科技天大”,更能体验“人文天大”的魅力。在王学仲文学艺术研究所内,“天津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会年展”展出了天大教职工的近百幅中国书画作品。王学仲先生弟子、青年画家刘珺在海棠树下挥笔绘就了一幅写意作品“北洋春意图”,并指导学生临摹王学仲先生爱国诗句,以此纪念恩师。北洋艺术团特色文艺汇演、“旗袍·书香·雅韵”女教授摄影长卷展、“海棠书院”家国情怀文化系列活动、杨柳青年画作品展、“走海棠情怀之旅,掬学府文化书香”活动、走进最美图书馆等人文活动精彩纷呈,活动基本覆盖两个校区。

这一天,300余名中学师生畅游天大校园。天津一中、新华中学、一百中学等20余所学校的师生及家长受邀来参观体验,感受科技天大、人文天大。天津大学副校长余建星向中学生与学生家长介绍了天津大学的特色。
活动当日,天津大学两个校区内共举办招生宣传咨询、校史博物馆开放、校友接待服务、科技文化互动、传统文化展示、体育竞技与汇演等各类活动51项,学生活动与缤纷海棠相得益彰,令这个海棠季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