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是我国第54个学雷锋纪念日。3月5日前后,天津大学举办了系列学习雷锋系列活动,旨在深化青年学子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丰富和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
95后“新青年”眼里的“雷锋精神”

时隔五十余年,时代在改变,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为了解95后新青年眼中的雷锋精神,学工部随机采访了校园里的20位天大学子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提到雷锋精神,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大家认为,乐于助人在当今社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见义勇为,虽说现在社会更加提倡见义智为,但是继承雷锋精神应该拒绝做冷漠的看客,而无私奉献的更高层次体现则是“为人民服务”。
一位学生认为,雷锋精神还包含着艰苦奋斗的品质。勤俭节约,拒绝铺张浪费,将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另一位学生则表示,雷锋精神也是经常提到的钉子精神,这一点是雷锋精神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出来的新内涵。同学们认为,大无畏精神,关爱他人、仁爱博爱精神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大家还联系到当代中国的现实,把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也看作是其内涵之一。
新时期的背景下,95后的同学们看到了不断衍生出的新时代雷锋精神,并亲身实践着。
“为什么他们穿着军装?”“因为他们是雷锋叔叔。”

在第54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天津大学国防生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军人”为主题的学雷锋系列活动,服务校园师生、走进社区,做真正的雷锋传人。卫津路校区国防生采用设立学雷锋校园服务站的形式服务广大师生,提供了无偿帮助修电脑、提供健身指导和训练防伤小技巧、带领游览天大、帮助拍合照留念、无偿测血压、理发等服务。参与这次活动的国防生各个班积极承担任务,在他们眼中,雷锋精神是自我奉献的一种精神,是发自内心的活动。有一位老兵在看到国防生们的行为之后,对他们表示赞许,并表示看到他们的做法感觉很亲切。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一位小朋友指着国防生们问妈妈“为什么他们穿着军装?”妈妈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是雷锋叔叔。”这句话让国防生们感到自豪。

活动负责人娄文焘说:“这次活动是国防生们主动策划开展的,不仅是学雷锋日这一天,平时他们也会用雷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四有军人’,同学们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雷锋同志那种帮助别人之后的快乐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军装下的雷锋精神传承。”
志愿活动传递奉献与爱

天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青协)在3月初开展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人,奉献自己的优良品质,用自己的行动感恩与回报社会。

3月4日,青协的志愿者们将爱送去天津市南开区鹤童华苑老人院,给那里的老人带去关怀与家的温暖。因为鹤童华苑老人院和青协有着长期的合作,有些老人们还会记得一些常去的志愿者。志愿者们会询问老人的近况,老人们也关心着这些他们眼中的孩子。志愿者们与老人们下棋、为老人们画画和表演节目,陪他们做喜欢的事。3月5日“雷锋纪念日”,志愿者们又前往鸿泰乐尔之家,陪伴那里的老人们。此次活动根据需要,面向青协内部和全校分别招募志愿者,并通过面试来有针对性的选择志愿者参与活动。志愿者们不仅陪老人聊天、下棋、剪纸、绘画、练书法,还根据老人们的不同需求,教他们使用一些常用的APP,如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为老人带去方便。

在陪伴中,志愿者们更多的是在聆听,听老人们还原抗美援朝胜利时的骄傲与自豪,听老人们讲述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听老人们在激动地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在陪伴他们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很充实很快乐!我们真正感受到雷锋精神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带给自己的生命充足感”,其中一位志愿者说。
“奉献、钻研、奋斗” 主题教育活动

3月5日下午,主题为“奉献、钻研、奋斗”的雷锋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本次活动旨在弘扬雷锋精神,并号召同学们对雷锋精神进行深入的继承和发展。
在活动中青年学子们以配乐朗诵雷锋日记、观看展览、聆听老干部老党员讲座等形式缅怀雷锋,追忆雷锋精神,展现了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年近九旬中共老党员、天津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印邦炎老先生,带着助听器来到现场,与同学们交流了他对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理解。印老说:“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道德,干一行学一行的优良品质,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雷锋精神。”印老还谈及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并鼓励天大学子务实创新。

本次活动也是天津大学 “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环节,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天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主席刘文亮这样说:“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发扬。我们的行为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股股力量汇成了洋流,让中华民族扬帆起航。让我们一起弘扬雷锋精神,成为国之栋梁,奉献社会,助力中国梦!”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正是每个天大学子不变的抉择。
(本站综合消息:学生记者团记者 郑文婧 彭松臣 李春雪 朱江玙 倪捷 王芷璇、周思圆 编辑 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