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精仪学院召开“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讨会

      2017-02-27       

  本站讯(通讯员 沙淼)2月24日,精仪学院召开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系主任研讨会,探讨精仪学院各专业面向未来的融合交叉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思维。精仪学院院长曾周末,精仪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汪曣,精仪学院副院长蔡怀宇,精仪学院副院长杨秋波,精仪学院教指委成员孙长库、桑梅,生物医学工程与科学仪器系主任明东,光电子科学技术系副主任刘博文,精密仪器工程系副主任吴斌,光电信息工程系副主任胡浩丰,办公室主任李清参加。 

  研讨会首先由杨秋波做题为“新工科建设:背景、路径与策略”的报告。报告中,杨秋波结合我国目前新经济的时代特征,说明当前我国新经济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面向未来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工程科技人员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建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杨秋波同时也介绍到目前教育部在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道路上已进行前期探索,包括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探索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急需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加快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以前期探索为基础,推进新工科建设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加快培养当前新经济发展急需人才,其二是主动布局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的新专业。此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须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新体系”。

  报告后,各参会成员各抒己见,为学院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建议。汪曣表示,目前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用现代的思维看世界,培养方案的设定应结合传统理论和新思维作为基础。“新工科”的尝试可适当参考工程硕士培养,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要求。

  曾周末面对“新工科”概念提出两点思考,其一是应以积极姿态响应,原有专业要有新思维,将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融入工程教育过程中;其二是不能保守,可尝试模式和信息传输过程的变革,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结构,应更重视与原有储备知识的对接。蔡怀宇表示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更应有新思维的融合,“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教学方法需要设定一定的机制去落实,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应对新挑战。明东建议学院已经开展的工程科学班的探索实践,很好体现了“新工科”的理念,可将思路再大胆些。他指出,在探索的过程中知识传授者和知识体系是此次革命的关键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21万人,毕业生119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工程教育主动布局和深化改革到位,就会对经济转型升级起促进作用,否则将会迟滞产业升级的进程。日前,教育部提出探索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内开设未来技术学院,培养面向未来的融合交叉类“新工科”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同时,讨论确定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据此发表《复旦宣言》。

  (编辑 赵习钧 马曌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