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 精神长青
——记国家级教学名师 管理学专家 民进优秀会员汪波
编者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015年10月21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杰出教师代表、国家级教学名师、我国知名管理专家汪波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汪波的一生,是忠于教育事业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他对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在汪波老师逝世1年多时间之际,本报特推出专版纪念这位为管理学科、为天津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教授、老师,旨在引导师生学习他严谨治学、立德树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推动我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这段出自《太公六韬》的文字,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校管理学专家汪波教授自幼成诵的座右铭。这段由汪波老师的外公、中国著名教育家潘承孝先生教导他的立身格言,在他的一生中得到实践,又经他言传身教,陶冶了众多弟子。
2015年10月,备受爱戴和尊敬的汪波老师走完了67岁的人生。他的生前友好、同事、弟子在深切怀念他的同时,也把他的风骨和精神继续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中传承。
缘定讲台
汪波33岁时才走上教师岗位,但他与三尺讲台的不解之缘似乎早已注定。
熟悉他的人都会说,汪波的身上有一种雍容的气度和君子之风。书香世家赋予汪波不凡的谈吐、学识和修养。汪波出生于1948年9月,是江苏吴县人。他是“苏州三杰”潘世恩、潘世璜、潘祖荫的后代,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天津民进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潘承孝先生的长外孙。
汪波的中学时期是在天津的耀华中学度过的。他学习很好,曾在1963年举办的耀华中学首届数学竞赛中夺冠,与同年级一位女同学并列第一。这个比赛结果曾轰动全校,两位冠军是全校公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重点培养的一对“金童玉女”。
汪波曾有机会留在耀华中学教书,但最终他被安排到一家复印厂工作,从1968年起一干就是9年多,与三尺讲台擦肩而过。
工作之后,汪波仍然在实践中探求真知。他曾回忆说:“当时正值小平同志重新出来主持中央工作,企业正在搞生产建设,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所以我渴望学习更多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每到一个地方出差,不管多忙,他总是抽出时间到新华书店看看,他对管理和经济领域的图书特别感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1974年,汪波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可是他所在的单位“不放”。1977年,邓小平作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恢复高考。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汪波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准备高考只有1个月的时间,汪波的孩子还小,他白天坚持上班,忙单位的工作,晚上熬夜复习。“倚仗着耀华‘老三届’打下的坚实基础,加上平时养成的读书习惯,我顺利考上了天津大学1977级应用数学专业。”汪波如是说。
后来他才得知,他所在的班级是天津大学的师资班。汪波说:“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就应该做一名人民教师。”从数学系毕业后,汪波留在了天津大学。
汪波决定在天大任教后,特意去拜访了外祖父潘承孝。潘承孝曾是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的掌校人之一。潘先生对外孙汪波说:“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以后当了老师,谨记——根深才能叶茂。”
教书之能
汪波曾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可他对于育人的热忱始终未减。
曾有人问汪波:“你是知名教授,学术成果突出,还担负着繁重的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何以对教育教学如此尽心竭力?”汪波说,自己就读过的耀华中学和天津大学,都是很有历史积淀的学校。“有历史积淀的学校,会适度避开浮躁和喧嚣,会有支撑自己的育人体系和精神传承,她的学子们会因此而自豪并终生受益。”


据他的学生张琳回忆,汪波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思路清晰、风趣幽默,而且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汪波重视综合运用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等方法,理论密切联系企业实际。他注意抓住学科的演进规律和思维特征以及模块间的整合关系,讲出方法和见解,并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张琳说:“汪老师备课非常认真,每次都亲手书写教案和讲课手稿,其工整和详尽程度令人震惊。上学时我帮汪老师做过课件,每次做完课件,他都会先耐心细致地给我单独讲一遍,帮助我加深对课件的理解,这个讲解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我制作课件的时间。老师对待教学的智慧、态度和技巧,让我受益终生。”
传道授业,汪波老师毫无保留。熊爱华在近40岁时跟随汪波读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汪波为她提出的建议几乎构成了整个博士论文的创新点。她的师兄感叹:“咱老师怎么会从物理的角度考虑管理学?思维太开阔了!”正因为论文的创新部分,熊爱华发表了重要核心刊物论文,后顺利评上了教授、博导。“这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恩师呕心沥血的培养。”熊爱华说。
现实的市场风云变幻,但在市场营销与管理的授课中,汪波注重讲授规律、法制和诚信。他说:“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们,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一条价值观的底线的,同时,也要告知学生们,市场有无处不在的风险。还有,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
汪波曾任我校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务,是首届教育部MBA教指委委员,他倡导和推动了我国MBA教育的发展。他积极联系对外合作项目,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光如炬,为学校管理学科的完整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的管理与经济学部能够一次性通过AMBA认证、国内高质量MBA教育项目认证的最长期限,离不开汪波等前辈的贡献。
在教学成果方面,由汪波主编的《国际工程市场学》一书填补了我国在该学科领域的空白,被国家出版署定为“九五”重点图书,3次出版并在境外发行。
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说:“如果没有学生,我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术研究上,除了达到一定的学术标准外,我们更强调导师的指导带给研究生的学术感受。学生对导师的认可程度是评价老师教学的重要指标。这么多学生都对他如此爱戴、敬重,这就是汪老师最大的成功。”
育人之德
在学生心目中,汪波是一生难求的恩师,是无法企及的榜样,是长存于心的丰碑。
我校教师卢铮松还记得听汪波讲座的情景。“那天的教室座无虚席,汪先生举重若轻,案例信手拈来,理论深入浅出。”在同一时间,另一间教室正巧有一个外国专家的讲座。“另一场讲座进行到一半时,不少人跑到我们的教室来旁听,有人站着听完了汪先生的报告。”卢铮松说:“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一名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完全不需要点名,就让学生自动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的记忆中,汪波永远是勤奋、宽厚、谦逊的样子。在他的办公室,靠墙的桌上摆满了论文,哪怕是在大年三十或是在病中,他都坚持为学生批改论文。有很多次,他拿着剪好的报纸交给学生:“你看,这篇文章跟你的论文可以结合起来。”
管理学部的一部分学生是在职的,不少人在外地工作。为了少让学生往返“折腾”,汪波在赴外地授课或公干时,总要把很少的休息时间挤出来与当地或附近的学生见面,给他们多加一次当面辅导。师生一起讨论论文的选题、研究路线、论文结构的合理性,直至自己满意。他去深圳出差时,还不忘给台湾的弟子悉心指导论文。
“这有嘛”是汪波的口头禅。他指导的学生取得了进步,向他道谢,他轻松一笑:“咱当老师的不就是这关键的一下吗,这有嘛!”跨专业的博士生刚就读时不适应,他温暖鼓励:“这有嘛,有师父呢,别怕!”他有意让英语底子薄的学生去接待外宾,还支了一招:“这有嘛,实在不行就连写带比划。”
汪波的学生乔雪莲来自新疆。她说,汪老师不但每逢节假日都会叫上学生们到他家里吃饭,还会让学生带回水果、茶叶和零食。她的舍友开玩笑说:“你们老师不但叫学生吃饭,还给学生‘送礼’。”乔雪莲记得,正是因为见了汪老师,她当时12岁的儿子居然把自小树立的警察理想改为了当科学家、教授,并为了这个理想坚持至今。
在赴美就医的日子里,汪波经历了2次手术,11轮3种不同的化疗,5周放疗。他同时和自己的10余名研究生保持着邮件联系。
2015年10月19日晚,静卧于家中病榻之上的汪波忽然开口问道:“几点了?我再看两本。”他的夫人徐亭荣老师意识到丈夫这是“糊涂”了,她轻声问:“你看什么呀?”汪波答道:“论文呀??”那一刻,距离汪波永别人间只有几十个小时;距他患病,已近3年。
汪波临终嘱托夫人回国后捐资10万元支持学校事业发展。他的学生、亲友们秉承遗志,自发捐款100万元成立了“汪波教授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作出卓越贡献的青年教师、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和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
家国情怀
汪波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优秀会员,他曾任民进天津市委会常委、市委会组织部部长、民进天津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等职,还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常委、天津市政府参事。汪波和他的外公潘承孝一样,立会为公,参政为民,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倾其才华,参政为民 多年来,汪波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深入调研天津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交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政协提案和建议,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批示。
“非典”发生后,汪波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医疗卫生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研究上。2011年,他提交的《关于完善天津市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条件服务体系》的提案被列入《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就医诊疗监督管理办法》。他在天津市十二届政协六次会议上递交的《关于加强对我市医疗垃圾处理监管的建议》被采纳,并被评为该届政协优秀提案,另一篇《深化我市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研究》的报告得到了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的批示。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发展 作为天津市政府参事,汪波在2013年参与完成的《天津发展科技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情况调研报告》得到了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被中央高度认可。汪波提出的《天津市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及政务云平台建设的建议》等建言,得到了天津市领导批示并逐一落实,有力推动了智慧天津及美丽天津建设。
毕其精力,立会为公 汪波曾任民进天津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与他一起共事的民进会员们都说,汪波对民进组织的热爱和高效的工作方式,这些年一直激励着大家。“汪波具有很高的管理艺术,有管理学大家的风范,教会我们如何协调繁忙的科研教学与党派工作。”天大精仪学院教授、现任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何明霞如是说。
优良传统,薪火相传 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曾于2002、2004、2010年3次荣获“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称号。2014年,民进中央委员会和天津市民进市委会,分别授予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和 “民进天津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的称号。
汪波最后一次参加的民进活动是2014年1月15日的民进天津大学基层组织成立60周年座谈会。那时,汪波做完手术刚半年,还需要输液。何明霞记得,汪波那天下午如约来到了会场,令大家十分感动,原来他提前到医院输液,并让护士加快了滴液的速度。
散会时,汪波婉拒了同事开车送他的好意,与每一个人握手道别后,他自行把口罩、帽子、围巾、手套一项项戴上,然后挥一挥手,骑上了自行车。他回头的眼神里,满是温暖,令人难忘。
师生们不愿意相信,他们敬爱的汪波老师不会回来了。
汪波去世后的一天,天津大学经管学部主任张维偶然在汪波办公室门口碰到一位学生。张维以为,学生是来为汪波老师收拾东西的,但学生回答道:“不,我是来给汪老师浇花的。”听罢,张维不禁哽咽。
先生窗台上的花,总有学生前来浇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走后,桃李芬芳,精神长青。
汪波生平
汪波,1948年出生,江苏苏州吴县人;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天津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中国民主促进会天津市委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天津市政协第十届委员,原天津市政协十一届、十二届常委,原中国民主促进会天津市委常委,原民进天津大学委员会主委。

汪波主要从事营销管理、市场研究与预测、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药事管理研究,一生成就卓著。他主编、参编教材4部,其中《国际工程市场学》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被国家出版署定为“九五”重点图书。他近年来在国内外重点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并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他曾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天津市“三育人”市级先进个人称号及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一等奖(个人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中1项为负责人,1项为主要参加者)、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10月21日,汪波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67岁。
(编辑 彭莉 本文刊载于2017年1月1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