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社会实践”专版

      2016-10-07       

 编者按   120年来,从校训中“实事求是”对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高度凝练,再到校歌中“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理想追求,天津大学形成了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独特文化。天津大学多年来将社会实践作为培育和发扬家国情怀的载体,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在接触和了解社会中求真求美、向上向善。每年暑期,全校学子参与社会实践的团队数量达600余支,学生4000余人,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成为天大学子共同向社会展示的“精神名片”。
  本报“社会实践”专版将总结我校多年来社会实践的做法和成果,讲述2014 ~ 2015年暑期我校具有代表性的4支实践队的故事。让我们跟着实践队的视角,共同感受社会实践的魅力,并向实践队学习,将“家国情怀”与“知行合一”相结合,从实践中收获真知、共享成长。

以社会实践领航校园文化
——天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育人实效追溯

  多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营造知行文化,使社会实践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提高了育人实效。自1991年起,我校连续18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数百支实践队获得国家级、天津市级社会实践奖项。近年来,我校社会实践队伍数量增多,质量明显提高,每年有900余支实践队、6000余名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已成为全校学生心中名副其实的“必修课”。 
  鼓励师生立项 培育知行文化 天大多年来通过建立社会实践课题组,设立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鼓励教师立项,设立“我的青春中国梦”等专业型实践项目,鼓励专业教师在一线指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连续10年实施了“千百十工程”,即建设千个班团社会实践基地、百个院级社会实践基地和10个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日常性实践、双休日实践和寒暑假集中实践活动。
  覆盖全校师生 强调共同参与 学校自2010年首次引入了学生“提案”制度,即面向全校学生“海选”社会调研主题;积极打造社会实践新媒体和网络交互平台,2015年暑假,学校有591支实践队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宣传实践成果,发布实践信息4000余条,参与讨论学生超过了20000余人次。
  开展特色实践 培养主人翁意识  学校每个假期开展三类特色实践:一是“回访中学母校,宣传天大形象”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寻访校友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就业主题专项调研,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集中开展就业情况回访。通过实践,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校宣传、招生、校友、就业等各项工作中,真正成为了促进学校建设的主人翁。 
  利用社会资源 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从源头入手,深入剖析学生开展实践的客观困难和实际需求,充分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资金短缺、资源不足、指导不够、实效不强等“后顾之忧”。利用社会资源,联合企业推广“远洋之帆大学生社会实践”“绿色低碳·未来地标” 等社会实践项目,为贫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资金支持。
  加强顶层设计 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设计和领导,做到选题酝酿系统化,坚持重点队伍立项支持,确保“实践出精品”;行前培训学术化,确保调研内容科学、有效;实践评价学分化,学生在全程参与立项申报、培训、实践、总结和评价后可以获得学分。同时,学校与武清区团委签署了“区校合作,协同创新”协议,建立了社会实践和创业基地,搭建人才、技术、资源、政策的一体化平台。
  注重氛围营造 培养家国情怀 学校要求社会实践成果“求真务实”,以“真问题、真参与、真调研”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为政府决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提供原始资料和基础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贡献度。
  天津大学的社会实践文化“润物无声”,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自主探索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勤学、修德、明辩、笃实展现了青年学子的风范;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了天大青年的标杆;在实践中以自身行动脚踏实地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刘畅  蒋利)


治理雾霾的天大声音
□  天津大学“建设美丽中国·留住APEC蓝”实践

  最近几年,雾霾问题在百姓关注事件的榜单上一直“名列前茅”,在2014年11月的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很长的篇幅谈“APEC蓝”并作出要让中国“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承诺。京津冀一直是雾霾的重灾区,因此我们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渴望能够留住APEC 蓝,所以具有家国情怀的天大学子们就开始思考,思考雾霾从哪来?雾霾对于我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天大学子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每年的寒暑假,天大都有数千名学子到全国各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很多实践队对与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调研,不过由于各自为战,力量较为分散。在校党委副书记李义丹的提议下,学校首次试水组建了一支全校范围的实践队。2015年寒假,我校4000余名学生在返乡期间开展社会调研,范围覆盖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又以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北京等受雾霾影响较重的地区为主,学生利用寒假调研雾霾产生源头、群众对雾霾治理的态度,同时在调研中还将发放“雾霾逃生手册”,普及雾霾天身体保健的小知识,希望通过天大学子的力量,唤起周围社会及身边群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以组队的方式,调研相关企业、工厂,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数千名同学分赴各地对雾霾现象进行社会调研,真正体现了我校社会实践“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特点。
  同学们通过面对面的形式邀请受访者填写微信调研问卷,共收集问卷35980份,其中针对普通居民的问卷33372份,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2608份。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近5年空气质量并未变差,政府治理卓有成效,民众对于雾霾的认识更加理性。民众对空气污染来源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担起治理雾霾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员工认为技术落后和资金短缺是企业排污的主要原因,相比消极逃避责任,员工希望企业正面应对。
  2015年3月31日,我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了《天津大学“建设美丽中国·留住APEC蓝”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在“人民网”、“中青网”、《渤海早报》等媒体报道数十次。调研报告发布会的主讲人、我校文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赵宇同学表示:“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每个人对雾霾问题的关注,这个话题或许有些沉重,但它确实已经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关于雾霾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无法回避。”
  通过这次调研实践,天大学子以自身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或许每一名学生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他们希望以一传十,以十传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去,就像柴静所说的:“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一带一路  兴学强国
□ 天津大学“一带一路”实践队
  2015年暑假,天津大学“一带一路”实践队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社会实践,该实践作为共青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圆梦中国”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的重点项目,契合“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双创”等国家发展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双线进行, 足迹遍及陕西、甘肃、新疆等7省18座城市,并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斯里兰卡进行调研,同时在线采访斐济、新加坡等国际工程建设一线的校友。该实践队学研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比中获7项荣誉,同时获天津市社会实践标兵评比第一名。
“天大人”勇担使命 走“丝路”敢为人先
  120年来天大始终以创业实干的传统引领着“天大人”勇担责任,敢为人先。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该实践队也将这种“基因”带上“丝路”。实践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走进西安市人力与社会资源大厦、兰州市人社局等政府单位,了解“丝路”沿线上大学生创业的帮扶政策和落实情况;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等高校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一线实地调研。他们寻访真实创业者45名,整理影响“丝路”沿线创业者的共性困难及原因34条,提供合理化建议44份,形成“丝路”创业白皮书1份,并将此反馈给所有曾经走访过的高校企业和机关部门。
籍学科专业优势 实地把中华改造
  该实践队在立足国内的同时,放眼国际。结合我校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优势,继承“天大人”“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校歌精神,选取“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斯里兰卡作为国外实践基地,走访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寻找中国在“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契机。实践队的足迹踏遍了整个斯里兰卡。此外,调研分队还在线对斐济、新加坡、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在“一带一路”的第一线从事国际工程建设的校友进行了采访。
  实践队将海外“一带一路”国家的中方在建工程情况以及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现状做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将分析报告带入国际工程实验室进行科学、准确而专业的解读,为国家战略推进和经济布局提供重要借鉴。
谱梦成歌美名扬 媒体宣扬正能量
  该实践队脚踏实地开展调研,体现了天大学子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实践队学研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实践队获《人民日报》“中青网”等媒体专题报道6篇,受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50余家媒体报道。


支教彩云之南   为孩子们播种梦想的种子
    □  天津大学“凤羽”实践队
  云南省凤羽镇是一个位于洱海之滨的古镇,曾被徐霞客称为“桃花源”。但幽静的群山、闭塞的交通、落后的经济也阻隔了当地孩子们的眼界和梦想。2014年暑假,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凤羽”社会实践队的1名带队教师和6名学生长途跋涉,历经40多个小时,在大理苍山北麓脚下的凤羽古镇开展了暑期支教志愿服务。
  在为期2周的支教期间,实践队先后在当地幼儿园、凤翔小学和凤羽一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在到达凤羽的第一天,他们就与当地学校的老师们座谈,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的短板和孩子们的需求。
  与较为普遍的大学生“补课式”支教不同的是,天大的同学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了不一样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小学中开设剪纸、舞蹈、绘画等课程,在初中连续开设了12场“成长分享会”。
  我校大学生们还为山里的孩子带来了礼物。此前,支教队和天津艾毅双语幼儿园的孩子们一同举办了一场爱心画展,孩子们的15幅画作拍卖所得的万余元注入到我校经管学部的爱心基金中,用于改善凤羽当地幼儿的教育条件。
  虽然来支教的大学生不可能马上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但大学生们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及分享的人生经历,是孩子们无法从书本或电视中学到的。“我们要把读书的幸福感传递给这里的孩子们,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播种一颗梦想的种子。” 实践队队长靳鹏霄如是说。
  2015年盛夏,经管学部“凤之新羽,梦起洱源”实践队再度踏上征程,肩负天津大学经管学部“传递爱与希望”的使命,在遥远的蓝天中留下飞舞的身影。前后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实践队围绕“留守儿童”和“创新创业”两个主题展开调研。他们通过家庭走访、素拓交流等形式对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状况进行了深入了解,还举办联欢晚会联络感情并传递快乐。在学部校友童元明先生的赞助下,实践队倾情打造“凤之新羽”爱心屋项目,开创“互联网+”爱心屋新模式,为留守儿童留住亲情。“凤之新羽” 爱心屋的模式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马寅初的故乡得到了复制推广。
  天津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凤羽实践队活动进行了报道。

留守儿童的教育之光
    □  天津大学“学生社团团委”实践队
  2014年7月8 ~ 15日,由8名成员组成的天津大学“学生社团团委”实践队远赴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文县及四川省松潘县,以“关心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为主题,进行了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调研。调研发现,贫困地区儿童教育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儿童存在家庭关怀缺失、学习状态差等问题,实践队成员对儿童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帮助他们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异常。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学生社团团委”实践队用他们的知识影响、引导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学生社团团委”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表现出自闭、对社会及父母不满等心理。在5~16岁的留守儿童中,仅有17%的儿童成绩属于班级前列;遇到困难时,仅有34%的孩子会选择向父母倾诉。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以走访当地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为主要形式。在甘肃省宕昌县新城子九年制学校内,队员们走进课堂,倾听了留守儿童的心声。随后,队员们又进行了30户学生家访,与留守儿童及家长聊天,了解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现状和对子女教育的想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介绍县外省外的教育情况。
  在甘肃省文县一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家庭住房以租房为主,当地政府给予租房学生补助来减轻其负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不稳定,既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更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学校教师认为,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出台教育政策,保证留守儿童好的学习环境,使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上纳咪村位于四川省松潘县的大山中,村内几乎全部为藏民,只有少数一些经常前往县城的青年才能简单地说几句汉语。实践队来到村内的一所学校,在此授课的是同为我校学生的支教团体。通过交流,实践队了解到,上纳咪村留守儿童数量虽然不多,但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极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甚至近10年内只出过1名大学生。
  “他们贫穷,但他们充满希望。”实践队的队员们这样认为,“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帮助他们去实现那美好的愿望,让他们的希望永远在阳光的照耀下。”
(编辑 李丹  本文刊载于2016年9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