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杨光)日前,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召开了“创新型化学化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综合教改立项中期检查总结会,集中研讨如何深化南开大学化学学科与天津大学化工学科之间的合作,在本、硕、博三个层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天津大学副校长、中心执行主任冯亚青,天津大学教务处长张凤宝,化工学院副院长夏淑倩、齐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王佰全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
2003年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依托学科优势,联合创建了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率先探索化学化工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仅是中心筹建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心培养化学化工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国内大学化学化工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随着化学与化工学科的不断融合,专业特色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持续强化,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学科间与国际交流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需要继续优化。

针对上述问题,中心于2015年启动了“创新型化学化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综合教改立项。项目就学生个人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毕业生竞争优势,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合理性及作用等问题,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明确改革思路。项目还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学时分布更加均衡;将前沿科技成果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研究型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暑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行全程导师制,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通过国外名校暑期科研训练项目、暑期学校与联合毕业设计,及“天南大化学化工博士生学术论坛” 等形式,拓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渠道。
在总结前一时期教改成果的基础上,会议明确了未来教改工作的主要任务:探索本-硕-博分阶段直通的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方案,精简教学内容和学时,继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扩大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受益面。(编辑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