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悼念吴詠诗老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静康
吴詠诗教授担任天津大学校长的时候,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一直引领着我们的科技团队不断前行。
当年,我带领的科技团队持续承担了化工、医药等领域的7项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每个项目为期5年。国家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要自主创新,由小试、中试到产业化设计,要参与为合作企业建设生产线的工作,产业化产品达标后还要接受国家验收。
吴詠诗校长在百忙之中给予我们项目组特别的关注、支持与指导。项目进行期间,在吴詠诗校长支持下,我们团队由教育部的“化工系统工程研究室”提升为“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荣誉的获得坚定了我们团队向工业结晶科技前沿进军的目标,为我们团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团队衷心感谢吴詠诗校长对我们的指导与关怀。
吴詠诗校长还是一位胸怀家国、高瞻远瞩的教育家。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是“终身学习”教育思想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为天津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他的教学理念也一直引导我们“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前行。目前,我中心研究生培养已经和国际接轨,已和国际6个著名的研究院与大学的专家签定了科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并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吴詠诗校长是爱国奉献的时代楷模,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吴校长留下为国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征程中不懈奋斗、勇于攀登!
一幅题词寄语长
——忆吴校长参加校友返校活动
机械系教师 项忠霞
“继承母校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续写祖国科学发展的瑰丽篇章。”这是吴詠诗校长应邀为机械系1986届校友毕业20周年聚会而撰写的题词,寄托了他对天大校友继承、践行校训,建设祖国的殷切期盼。我在活动中有幸接触到吴校长,聆听了他的教诲,至今倍感亲切。
举办20周年毕业聚会是机械系1982级200多名毕业生共同的愿望。在2006年7月举行的第三次筹备会上,校友们一致提议,希望恭请在我们毕业证书上签章的时任校长吴詠诗题词,并将其镌刻在聚会的纪念品上。而我恰好在学校工作,聚会“总指挥”便把这项任务分派给我。
时间紧、任务重。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老校长的电话,与他沟通,最终约定在他家面谈。在他家中,听完我的介绍,老校长略显谨慎地说:“过几天你听我电话……”3天后,老校长来电让我去他家,没想到他已经撰写好了一幅雄健秀丽的题词。谢过之余,我又诚恳地邀请老校长参加2个月之后的师生见面会。他高兴地说“只要我身体允许。”
2006年10月3日上午9:30,我迎候吴校长来到第九教学楼前准备聚会的校友师生中间。吴校长愉快地与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交谈,并一同合影留念。随后,他又出席了机械学院举办的座谈会。在最后的讲话中,吴校长回顾了校友毕业2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肯定了广大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作的贡献和为母校赢得的声誉。他希望广大校友“无愧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祖国伟大的时代”,“继承母校‘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续写祖国科学发展的瑰丽篇章”。谆谆的嘱托,寄托的是老校长对师生校友的殷切期望。当时,每一位参加聚会的师生和校友无不受到吴校长极大的鼓舞与激励。
悼念老校长诗词楹联集粹
藏头诗:祭奠吴詠诗校长
社团联学生张轶铭
吴越英灵殒于津,学界泰斗殁有神。
詠叹难挽流云驻,泣泪空随纸灰纷。
诗作等身身不死,桃李继业业长存。
一生执鞭开先河,九字箴言启后人。
路漫修远长求索,道阻且跻不谋身。
走马观花非汝意,终身学习是君心。
好好做人扬校誉,不负先达在天魂。
悼念吴校长楹联集锦
党办校办 肖松山
思想泽后世,北洋无人不称颂;
英灵铸先鞭,天下何时再詠诗?
王学仲所 孙列
潜志躬行微固研究呈华夏技精
高标建瓴四言思想领高教风范
2015级MBA学员 张晓曦
上联:求实创新 詠兴学强国之志
下联:敬业奉献 诵教书育人之诗
横批:“詠”(永)世之“诗”(师)
老校长的“思念与召唤”
——回忆吴校长关心出国工作
天津大学原教务长 陈荣金
吴詠诗校长因病逝世的消息传来,大家深感悲痛。我想起了老校长于1991年3月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思念与召唤”,叙述了他在主管我校留学工作期间,对派出的访问学者们的关心、爱护、思念与期望。
记得1986年吴詠诗已担任我校校长。1987年学校派我去法国以访问学者身份进修,我清楚地记得出国前吴校长找我谈过一次话。看上去表情十分严肃的吴校长实际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他说:“教务处报送了一份材料,派你去法国进修,机会难得,你有什么打算?我想听听你做访问学者的具体计划……”这时我的心里突然轻松起来,一一向校长作了汇报。谈话的最后,校长向我提出了具体要求,至今我还记得是三个“注意”。他说,“在国外进修,一要注意学习经验,二是要注意思考问题,三是要注意去实践。”多好的校长,多好的长者啊,对普通的教师是那样的关心,认真地指导……
我现在打开吴校长写的“思念与召唤”一文,读起来那么热切、感人。“作为人父,我惦念着在海外留学的儿女;作为校长,我也关心着我校在国外的所有留学人员,我校每年出版精美的《天津大学留学通讯》,春节前要送到他们手中。10年前,作为人子、人夫、人父,我也曾在海外孤独地度过两次春节,遥想故土的爆竹声,深深思念国内的亲人。我深知,海外学子的勤奋攻读,就包含着为民族、为亲人而奋斗的志向,那一份深切的思念正是激励海外学子顽强拼搏的源泉与动力。”
吴校长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把派出教师到国外留学、做访问学者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依然亲自主管这项工作。我是1990年到教务处工作的。当时培训、教师出国留学、访问学者工作由教务处具体负责。我因此与吴校长接触的机会较多,能直接聆听到他对留学工作的指示。他对出国教师的遴选工作非常严格。他要求公派出国的教师要满足5个条件:政治方向明确、品德作风好、业务基础好、工作态度好及外语水平要达到标准。他常常告诉我们,要严把“派出关”,坚持民主,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出发,做到公平公正,出国名额要公开……
吴校长抓留学工作非常认真,非常深入细致。留学人员出国之前,他几乎都要找他们谈一次话,了解出国留学计划、研究方向、家里有什么困难等等。留学人员回国后要召开欢迎会,每年都要开一次茶话会,吴校长都亲自参加,认真听取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我们经常听到留学回国人员说的一句话:“吴校长真关心我们哪……”
1981~1991年10年来,天大已向国外派出900多位留学进修人员,其中半数以上已回校工作。他们成为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骨干,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把在国外学习到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母校,尽情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已成长为学校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在1990年天津大学19位博士生导师中,18位为留学回国人员;在当时新增批的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术领导人中,有1位是50年代回国的留学人员,另外3位都是近年的留学回国人员。
吴詠诗校长为天大走向国际化呕心沥血,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了,但他所开创的事业,我们会永远继承下去!
一个教育家的战略眼光
——怀念老校长吴詠诗
1990届毕业生 王玉平
北京时间 4 月23 日早 8 点, 我在美国新奥尔良的家里收到系主任的电话, 恭贺我晋升终身正教授。 从 1986 年进入天大至今,在号称美国南部哈佛的杜兰大学取得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第二个正教授, 我感叹这 30 年一路奋斗, 经历挫折, 确实不易, 于是决定和家人去外面饭店庆祝一番。
我随手刷了一下微信, 朋友圈传来一个悲痛的消息:我校敬爱的老校长吴詠诗先生23日早因病辞世。我把消息转给我们 1986级应用数学班的微信群。 一时间, 同学们纷纷表达哀悼之情。 大家贴出有校长签名的毕业证和相册,可见毕业 26 年来,老校长在同学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1986 年我们入学的时候, 适逢吴詠诗担任天津大学校长。 我们有幸见证这期间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的中国正打开国门,中国的大学也谋划着怎样和世界接轨。记得一天清晨在七里台跑步, 校园广播正在转播中央电台早间新闻联播, 突然传来对吴詠诗校长的专访,他在阐述他的办学方针“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我顿时觉得我们的校长真了不起!
母校自 1950 年来一直以强大的工科为傲, 但鲜有在理科上的建树。 我们当时就学的数学系以高等数学教学为主,研究力量不强。 放眼世界一流大学, 无不有强大的理科为后盾,否则难以孕育重大的科研成果和成就一流的学术大师。发展理科显然需要校领导的远大目光和顶层设计。 记得当年吴校长亲自聘请数学大师陈省身作为学校特聘教授, 这也为后来天南大的刘徽联合应用数学中心奠定了早期的伏笔。2012 年母校正式成立应用数学中心,包括数学在内的理科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这与吴校长当时的远见不无关系。
我 1990 年离开天大后,先后在西安交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大学和杜兰大学学习和工作,对大学的校长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流的大学校长一定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放眼国际的远大目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全身心的热忱和投入。1999 年,我刚到美国时在图书馆翻看杂志, 偶然看到 1990 年左右国际著名IEEE 微波杂志上有吴校长的论文,感到很骄傲,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很少有学者能在这种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所以当最近得知吴校长竟然不是博导时,觉得很吃惊。吴校长肯定知道国际惯例:大学校长是个全职的工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是多大的胸怀和度量!
当今的中国高校纷纷实施国际化办学,国际化的实施需要一流的人才。记得在吴校长的倡议下,天大曾定期出版《天津大学留学通讯》杂志,介绍母校的科研成果和留学归国人员成就,那对海外学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温暖和关怀!也对吸引他们回国有莫大的作用。吴校长自校长位置退下后被聘为国家教委教学评估组专家。1995 年 12 月,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对西安交大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他结合自己的办学经验,对交大的教学科研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和许多在交大的天大校友甚为母校老校长的发言和高深见地感到佩服和自豪。
纵观中国大学发展史, 一个优秀的掌校人, 对学校的发展和地位十分关键,泽被后世,影响巨大。我想吴校长对天大来说,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战略思想, 今天看来十分高瞻,正被诸多高校所接纳。我们作为一代吴校长掌校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人,将感恩一生。
良苦用心携后辈 不拘一格育人才
——吴校长支持年轻人进修深造的故事
经管学部退休教师 卢岚
2016年4月23日凌晨,天津大学德高望重的吴詠诗老校长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噩耗在天大内激起层层涟漪。全校师生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老校长,追忆他高瞻远瞩率先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思想的贡献。
这种先进的办学思想让我受益无穷。1993年初,我经过努力,申请获得了赴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合作研究的名额。但当时天大的公派名额主要发给50岁以上的业务骨干教师,系领导考虑到我还不满40岁,几次讨论都没有通过我的申请。
我焦灼万分,情急之下找到校长办公室申述此事。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吴詠诗校长亲自批复了我的申述。他说:“香港城市大学能提供经费为我校培养青年教师是件大好事,何乐而不为?”于是我的申请一路绿灯,我很快就办妥了赴港手续。吴校长听说后,百忙之中竟拨冗亲自与我面谈了一次。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这次赴港进修的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在港期间要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返回后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虽然此事转眼间已过去23年了,但吴校长的谆谆教诲我始终铭记在心。每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我就以此勉励自己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吴校长的夫人朱竹英老师原是天大统战部的老部长,她关心体恤老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深入人心,对我们这些后辈更是十分关爱。
如今吴校长伉俪相聚在天堂,祝福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孔夏 吴恺轩 本文刊载于2016年5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三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