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通讯员 李林安)在8月份结束的“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两项团体赛中,天津大学代表队在前期个人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再传捷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获二等奖,在“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中力压众多名校,以第十名的成绩获得三等奖。据悉,今年5月,在“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2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在全国300多所参赛高校排名第九。自此,我校代表队在全部三项赛事上均取得了巨大突破,标志着我校的力学教学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今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通过前期2万多名优秀大学生参加了个人赛成绩,从来自全国300多所参赛高校中筛选出30所成绩最好的高校参加第二阶段的“理论设计与操作”和“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凭借赛前充分的准备和同学们出色的发挥,我校以第九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全国“理论设计与操作”和“基础力学实验”两项团体赛的资格。这也是我校和天津市第一次有资格参加“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
相比于个人赛对个人力学理论水平的考察,“理论设计与操作”和“基础力学实验”两项团体赛更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师生团队间的创新能力,更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力学教学效果和水平,因此各校更加看重团体赛的成绩,都组织了最强的比赛团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我校格外重视参加这两项团体赛,在学校教务处、机械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建筑工程学院、求是学部的大力配合下,在6月底收到参赛资格的确认函后,我校力学系迅速组织了“基础力学实验”和“理论设计与操作”两个参赛队,并选派机械工程学院教师组成强有力的辅导团队。
考试周结束后,两个参赛队马上集结投入近20多天的针对性训练:力学系开辟了专门的训练场地;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及建筑工程学院党委积极沟通协调,保障参赛队员的住宿;指导教师牺牲休息时间,为参赛同学做机构原理的训练;参加集训的同学也认真投入训练,查资料、做模型、搞对抗、出方案、写报告,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师生一起克服高温酷暑,精心备战。
“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于8月8日~11日在石家庄召开。 “基础力学实验”比赛分为理论竞赛和实验竞赛两部分,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克服因组委会工作失误带来的种种困难,最后第六名的最好成绩获得二等奖,创造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2013年曾获三等奖)。
“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的硝烟尚未散尽,“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随后于8月11日~13日在青岛拉开序幕。此次是我校第一次参加该项赛事,中国力学学会领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和十几位资深的力学教学大师都全程参与了竞赛活动。在参赛的31支队伍中,我们克服对比赛规则和试题类型不熟悉等困难,取长补短,稳扎稳打,经过两天的比赛,以第十名的成绩获得三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此次比赛作品测试环节非常激动人心,每道题目都能涌现出令人拍手称奇的作品,巧妙利用塑料管制成的三角形结构达到最大刚度的承重梁,将橡皮筋弹性势能最大限度转化为前进动能的“翻山越岭”的小车,还有仅利用一个电机即可完成垂直起吊和水平运输两项作业的“大吊车”,参赛队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令人赞叹不已。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是我国力学界的学术盛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赛事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 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进入21世纪,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以天津大学牵头组织的天津市赛区,参加了第八和第九届的“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分别获得优胜奖和三等奖。
在2015年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由来自遍布全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300多所高校的21350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参赛单位和人数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天津赛区的参赛人数也达到了312人的最高规模。来自我校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学院的97名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参加了该项角逐,仅天津大学取得了参加团体赛的资格。
本着服务培养人才、促进我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展示我校教学水平的目的,在教务处、机械工程学院及天津市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力学系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徐斌、曹树谦、李林安老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由袁德奎、刘习军、沈珉、侯振德老师组成的执行小组,组建个人理论竞赛培训、团体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培训和团体理论设计和操作竞赛培训三个团队,并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竞赛宣传、考生甄选、种子选手培育、竞赛辅导等工作,学校学院给予了充分的基础支持,整项工作持续了近一年,终结硕果。同时锻炼了队伍、凝聚了力量、树立了信心,促进了我校力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编辑 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