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长来家访大学新生放得开——天津大学尝试“朋辈家访”传递新的资助理念

      2015-09-01       

学长学姐和受访新生合影   

  本站讯(记者刘晓艳 图片赵泽)825日,家在衡水市安平县大豆口村的2015级天津大学新生赵旦家里来了六位“客人”。其实赵旦对他们的来访“有点抵触”,但“客人”很热情,还给赵旦带来了礼物。聊天的过程中,赵旦的抵触情绪慢慢没有了,开始觉得他们“挺好的”:“他们有的和我一样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觉得他们好厉害。他们走了,我更想去上大学了。”

  赵旦家里来的“客人”,是天津大学学生组织“勤工助学中心”的同学。今年暑假,他们以学长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对新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助学金的新生家中进行家访。

  今年暑假期间,天津大学一共有十支针对2015级新生的家访队伍,其中七支队伍由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组成,三支队伍由纯粹的学长、学姐组成,除了“勤工助学中心”的学长家访队伍,还有“郑东爱心社”的学长们组成的两支家访队伍。

  家里“窘迫”  家庭困难新生对“家访”有点抵触

  “我家里太简陋了。他们大老远来了,家里也没什么好招待他们的。”这是学长们刚开始联系赵旦时,赵旦的担心。

  事实上正如去赵旦家家访的学长赵泽回来后向记者描述的那样,赵旦家是他们家访的四户新生家庭中经济条件最差的。“只有两间很早盖起来的房子。家里的电气只有一台老式电视机,家里老人卧病在床,父母靠从附近工厂接点纺线的工作维持日常生活,父亲说起家里的为难情况忍不住落泪……”

  这一切让赵泽觉得并不陌生:“我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也是贫困生。”

  当前来家访的学长们倒了好几辆车辗转来到赵旦家里的时候,他们不仅不需要“招待”,反而给赵旦带来了天大特色的礼物,家访完甚至连口饭都没吃就走了。

  “他们挺好的,和我们家里人聊了聊天,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家访就结束了。”赵旦说,这让他觉得“并没有那么拘束”,他甚至想将来上了大学有机会也像学长们一样去家访。但同时赵旦坦言,如果要换老师来,他心理上不一定能接受。

  2015级新生王赔影则表示,虽然学长们的家访,让她有点意外,但她非常期盼和愿意学长们到家里采访。“家里上网不太方便,我没加新生QQ群,有好多问题想要问学长。”王赔影说,学长和她聊了很多:怎么勤工俭学,学校的“爱心帐篷”什么的,这让王赔影对于大学的“担心”少多了。“他们能当着陌生人的面侃侃而谈,开朗、热情还有礼貌,他们的组织性也很强。”王赔影希望自己将来“能和他们一样”。

  “朋辈家访”  传达新的资助理念

  赵泽他们在家访过程中也完成了一份调查问卷:家访的四位同学中有三位同学表示更愿意接受“学长、学姐”的家访,而对于“家访”的内容则更希望是谈心、学长学姐介绍学习生活经验。

  “家庭困难的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而家庭里的人看待贫困的的态度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学生。”赵泽说,他们的家访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更多的新生了解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了解大学生活,但另一方面通过家访这种社会实践对学长、学姐自身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去家访的学姐卢安琪就坦言,家访让她看到,同样的生活境遇,不同的面对态度会让生活变得完全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不能选择生活,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

  天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吴金克介绍说,2015级天大新生中,申请各类助学金的有1500人次,大约800人。而根据多年做学生工作的经验,家庭困难学生因为背负压力太重、家庭助力少、社会资源少,进入大学后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经济困难。因此,天津大学也希望借新生家访的机会,传达学校“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帮扶、素质拓展、就业指导”“五位一体”的资助理念,而“朋辈家访”则更容易被新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