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天大“2030计划”浅析

      2017-11-15       

  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浅析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天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订并即将推出“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30计划”)。

  “2030计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肩负“兴学强国”的使命,发扬“爱国奉献”的传统,坚持“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对标学校“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更多学科和领域进入世界一流,整体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牢固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不断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本科教育,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   构建天大品格的思政教育体系

  持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   学校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打造一批精品课和示范课,提升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材体系、扩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技术,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思政课程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及学生党建工作贯通,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增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推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学校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和教育引领功能,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强化协同效应,形成“课程思政”新格局;推动蕴含和体现在学科知识和人物中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研究特点等成为重要的育人元素,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政教育育人体系。

  完善学生工作体系   学校将聚焦“四个坚持不懈”,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贯穿到学生工作全过程,运用改革创新的思路不断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改革。学生荣誉体系将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建立类型丰富、评价多元、层次分明的引导体系,注重突出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自豪感。学生实践教育将注重思想引领,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让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知水平、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发展体系将着力探索多样化成长路径,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依托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依托学生党校、团校等组织促进学生理论素养提升;依托“天麟班”“太雷班”“含英班”等平台提升学生领导力和执行力;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美育教育、体育锻炼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活动助力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坚持通专融合   贯通培养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推动招生综合改革   学校将以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为契机,推行以“大类招生、动态计划、学院(部)责任制、精准宣传”为核心内容的招生工作新机制;推进本科生招生改革,整合招生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录取,有效对接各省(区、市)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优化存量、调控增量,充分发挥计划分配引导作用,向生源质量提升、宣传成效显著的大类(专业)倾斜,促进校内专业良性竞争,合理配置资源;实施以学院(部)负责制为核心、以精准宣传“800计划”为抓手的招生宣传工作机制;

  

  

  “2030计划”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招生工作队伍建制和培训机制建设与管理,完善招生宣传工作规范、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强化学院(部)主体责任,提高教师参与意识;依靠校友,扩大生源基地。

  深化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   学校将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加强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建设,引领智能时代下的工程教育改革,“面向需求、面向产业、面向未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将建立“求是卓越班”“求是英才班”“‘新工科’试验班”和“网络安全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商学院”等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加快改革试点进程,推广国家试点学院及求是学部等改革试验区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成功经验;加大对国际工程师学院、宣怀学院和深圳学院等新增改革试验区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优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时期工商政学研等领域卓越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将坚持通专融合,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转专业制度,加大辅修学位开放度,增强学生自身兴趣与专业契合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坚持贯通培养,建立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机制,将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学运行、贯通导师制培养,强化创新思想传输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荣誉体系和激励保障体系;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渠道,形成全链条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进完全学分制,进一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构建多元复合的课程体系   学校将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以“家国情怀”为标志,具有天大品格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以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远程教育体系建设为载体,推动网络空间、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模式变革,提高授课效率、学生兴趣和课程质量。

  完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

  

  

  “2030计划”将充分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

  

  提升实验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实践教学内容转化,鼓励教师开发颠覆性实验方案,提高多学科交叉型的综合、设计实验比例;深化“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计划”,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综合性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评价工作,创新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形成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发展格局。

  完善就业引导与保障体系  学校将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动态对接,加强就业教育和引导,进一步完善“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出击、全情投入”的“四全”就业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就业教育、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就业布局,提升“优质就业率”,鼓励毕业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就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坚持德才兼修  内外并举  构建一流学习型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将加强以“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为核心的师德文化建设,努力铸就热爱教学、尽心教学、荣于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修养,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育人工作职责,坚持思想政治育人、课堂教学育人、实践创新育人、管理服务育人,牢固树立育人工作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以“兴学强国”为己任,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应有贡献;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坚持“实事求是”和“双严方针”,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搭建学习型教师发展平台   学校将营造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环境,鼓励教师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健全教师发展培训机制,落实每5年1个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开展国际化师资培训项目,注重全英文课程师资培养;实施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健全科研反馈支撑教学机制,鼓励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学校将完善教师发展平台,构建一流的教师队伍,设立课程责任岗,实施岗位津贴制;完善基于教学成效的绩效津贴分配制度,推动校级津贴增量倾斜和院级津贴存量调整;完善教学荣誉体系,完善专项教学奖励力度;完善并全面推进学生助教制度;深化引智平台建设,围绕专业建设,拓展高水平企业师资资源;围绕国际化办学,吸引世界顶尖学者和高层次外籍专家,搭建校企、中外教师共同的施教平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国际视野  追求卓越  构建一流国际化育人模式

  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学校将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南通研究院”“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建设,大力推进国际化示范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等高层次国际化合作办学平台建设,推进国际专业认证与评估;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学习平台,深化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建立与海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世界知名企业多模式、多类型的联合培养项目;设立荣誉学位和国际交流基金,加大资助力度和覆盖面,丰富学生海外学习、参赛经历;我校学生 赴外交流学习比例到2020年争取达到50%,到2030年争取达到65%;在扎实推进学生赴世界顶尖高校交流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及周边国家的知名高校交流。

  坚持结果导向  持续改进  构建一流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将遵循“质量为先、师德为要、发展为本”的原则,紧抓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建立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考核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将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纳入评价体系中,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形式搭建评价结果反馈闭环系统,制定科学、全面、持续改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课程分类为基础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体现评价内容、重点和方式的差异性,完善“学生评教、专家督导、同行评议、院系评价、自我诊断”五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合理使用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奖惩机制、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体系的有效参考依据,使教师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同进步。

  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学校将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及发展成效为导向,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可以由成绩部分和体现综合素质能力部分构成,各学院(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院特色的学生学习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多样化,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学、第三方评价等方式,从单次评价向多次评价转移,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差异化,明确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坚持全体联动  协同育人  构建一流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全校联动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各机关部(处)及教学单位将统一思想,协同促进建立适应新业态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2030计划”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等管理咨询机构,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教师把教学放在首位,探索科教融合、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完善本科教学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机制,制订本科教学经费管理办法,学校支持本科教学经费比例逐年提升,建立教学经费动态调整机制,经费划拨核心指标要逐步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将加强校企合作,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共建创新创业及实践教学开放共享平台,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提供支撑;持续升级教学管理系统,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在线教学、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好书院、图书馆等公共教学场所,建设一批智慧教室、讨论教室、远程互动教室、美育教室等,在公共空间增设多种形式的研讨区,为教学改革提供条件支撑,为师生、校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利、雅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以改革提质量已成共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新的历史性任务,又是一个新的历史性转变。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一思想、勇创一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深入推进“2030计划”实施,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早日把天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教务处提供 刊登于2017年11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二版 编辑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