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仪学院2017级本科新生 潘玉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真实的采访实录,受访者既有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还拉近了我们与习近平总书记之间的距离。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时,与我们年纪相仿。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经历,对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时期的我们有很大助益。对此,简单谈一下我的感悟。
1.树立家国情怀,为人民群众做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而我们当代青年,大多出生在城市,对农村对农民缺乏了解和关心。拿我自己为例,基本上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也希望能在未来四年通过支教等一些志愿活动改变自己。希望作为天大人的我们,能实事求是,实地把中华改造。为了更好地去社会中实践锻炼,我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及志愿活动。联系更多的支教地点,建立完整的培训和保障体系,鼓励同学们参与支教的同时,搭建平台,让学校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持为民众谋福祉,办实事,在梁家河修淤地坝办沼气,和村民打成一片,受到村民的维护和爱戴,大学后仍选择回到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联系学习生活来看,不管在班级还是社团中,只要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一定会得到大家的支持,集体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坚持阅读学习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携带大量书籍下乡,阅读广泛,在辛苦的劳动之余,仍能挤出时间阅读,废寝忘食。现在大多同学沉迷手机,忽视阅读的重要性,我建议,学校能邀请一些作家学者讲座,征集读后感并在媒体平台上刊登评选,组织自编话剧演出,让大家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3.在苦难挫折中磨砺自己
当代社会青年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抗挫折能力的缺失。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也不好,怕吃苦怕受累,遇见一点小挫折就会很失落,甚至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掉两粒金豆豆。所以,我觉得培养抗挫折能力,学会在苦难中磨砺自己很重要。进入大学后,我们会参加很多竞选,很多面试,很多活动,可能会遇到很多困境很多失败,希望我们能正视困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艰难困苦的态度和精神。
(编辑 赵习钧 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