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院2017级本科新生 梁雨禾
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一段段采访实录,深刻地感受到习总书记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为人民办实事的决心。
这本书通过描述受访者的亲身经历,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其中习总书记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办沼气、办代销店、打井、种烤烟、办铁业社、搞河桥治理等等事迹所体现出的身处逆境仍能不忘初心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习总书记15岁便到梁家河插队落户,五年后被选为党支部书记,在艰难的环境中带领百姓创业,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这正是习总书记以人民为先、为人民谋福的体现。
习总书记当知青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楷模。习总书记用亲身经历教育我们要会吃苦、肯奉献。想想我们中还有多少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依靠父母生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和习总书记选择投身基层时一样年龄的我们,该怎样选择并开始我们的青春呢?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尝试放下手机,到外面的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
天津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卓越人才。我们拥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怎能不去珍惜?习总书记面临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重重考验,依然用他那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过“跳蚤关”,习总书记后来回忆时仍用“痛不欲生”一词来形容;过“饮食关”,几个月吃不到肉,酸菜成了习总书记当时的美味佳肴;过“生活关”,习总书记练就了各种生活技能;过“劳动关”,习总书记在牲口圈里铡草,夏天担麦子二百斤,十里山路一口气走下来;过“思想关”,习总书记住的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感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但是后来习总书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七年。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充满了苦涩,但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很多改变。正如走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也许会为一道解不开的数学题挑灯夜战,也许会为社团工作忙碌奔走,也许会为提高身体素质奔跑在体育场上……但不管怎样,只有忙碌、只有充实、只有永不言败的精神,青春才不会乏味。我们可以在四年后骄傲的说:我的大学生活有诗,也有远方的田野。
实践是一个人一生的课题,正是因为有着插队延安的经历,习总书记提高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学习这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把学习与实践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带着问题学,才能更有效率的提高。而学校也可以开展更多公益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参与进来,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接触公益、了解公益,提高实践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更好的天大人。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精神,艰苦奋斗、博思进取,勇于直面成长路上的挫折、敢于接受青春路上的磨砺。
(编辑 赵习钧 仇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