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天津大学师生在第一时间认真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撰写了学习体会。
教师代表:
1、巩金龙,38岁,中共党员,化工学院副院长,化学工艺方向
今年是我回到祖国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的第七年。2010年,我完成了哈佛大学博士后的研究,没有任何犹豫便回到了母校天津大学。同我们的前辈相比,我非常幸运地赶上了当今的大好时代,现在的中国是能够让梦想成真的地方。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了解到,青年习近平同志在七年的历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他那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令我深受鼓舞、深感责任。
要在艰苦环境中坚定理想,砥砺品格。在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同志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关”)的重重考验,锻造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和滴水穿石的至高境界,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就我自身而言,科研的道路必然是单调辛苦、崎岖不平的,容不得半点虚假,甚至在即将看到曙光的时候遭遇迎头一击。在我失败沮丧、迷茫困惑的时候,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点一点地磨去我的焦躁之气,鼓励我不忘初心、不断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在教学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让脚踏实地、矢志不渝的品质成为莘莘学子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坚守。
要珍惜青年时光饱览群书,学思践悟。在这部书中,不少受访者都提到,青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期间“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青年习近平同志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第一,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第二,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既能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一个问题,又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人云亦云。此外,他“读书并没有明显的功利性,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青年习近平同志的读书方法,对于指导青年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既需苦学,还应“善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也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注重引导学生发愤图强、勤学好问、饱览群书,在学、思、践、悟中成长为栋梁之才。
要扎根中华大地施展抱负,兴学强国。七年知青岁月,让青年习近平同志对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对改变国家的命运增添了毅然决然的抱负和担当。天津大学(北洋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已经融入天大人的血液中。七年前,我决定将能源催化作为回国后的研究方向。有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我回答说:“我要做的事,必须是中国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的科研主流;必须是国家迫切需要的、一定会让未来发生改变的事情。”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让“精忠报国”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要像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歌中传唱的那样,“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2、刘嘉玥,30岁,中共党员,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战略研究所讲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部青年成才的“励志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总书记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可以说,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开端,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当代青年更加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髓。书中描绘的场景,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更是对我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和升华。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沃土,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不仅要坚定立场、勤学修德、爱岗敬业,更要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的要求,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具备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岁月》一书向我们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同志的读书生活。在亲历者眼中,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打铁还需自身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石,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通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为科学研究积蓄力量;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天津大学“兴学强国”的办学理念,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大量研读国内外高水平论文,密切关注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
其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注重求真务实的实践积累。在亲历者看来,“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曾强调:一个知识分子,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获得更多真理,也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走出象牙塔、走到群众中去,有助于我们透过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有助于我们真正体验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切实引领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作为榜样,深入基层一线、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人民中受教育、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天大人,我读书期间就与共青团工作有着不解之缘,从本科期间担任学校学生社团团委副书记,组织五四红旗示范团支部、十佳杰出青年、社会实践评选和表彰,到博士研究生期间的校团委学生兼职部长,负责北洋大讲堂的相关工作,我深知第二课堂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工作以后,我也特别注重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与学生同分享、共成长。
第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抱有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在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发表的“7·26”重要讲话里,他再次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作为研究海洋经济领域的专业教师,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义不容辞。今年7月,我主持的课题《天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入选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我将和团队一道,紧紧围绕国家海洋战略总体部署,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实践锻炼,增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以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品格,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现代化天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正能量。
学生代表:
1.陈虹旭,23岁,中共党员,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采访实录,再现了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生活,通过受访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
读到了其中的一段段采访实录,深刻的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为人民办实事的决心。“进行打坝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徒手工作,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得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习近平总书记都能一直拼命干。”在我看来,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习近平总书记收获了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正是这段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的经历,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用不到两年时间,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还搞河桥治理,打了5大块坝地,给我们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真切的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基层一线工作中,能苦心立志,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改善人民生活,所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进取心。这种身处逆境仍能不忘初心的精神,也为我们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是他苦心立志的奋斗结果。”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广大学子,更要勇于直面成长路上的挫折,敢于接受青春路上的磨砺,相信经过困难的洗礼,艰苦的打磨,经过我们不懈的奋斗,我们终将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范凯,23岁,中共党员,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了更全面感悟。总书记不愧是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在最好的岁月,投身于人民群众中去。在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服务人民。
作为青年学子,学生党员。我更加觉得本书对我们的学业工作有巨大指导价值。首先,青年人要广泛读书,涉猎知识。文中曾经提过,在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的时候,习近平能够踏下心来读书,即使在如此境况下也保持强大的求知欲。通过深入地思考研究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中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打坝修梯田,一直在为群众考虑,一直在与群众交流。读书与思考,培养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进而,是在工作上肯吃苦,肯奉献。“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我们农村的壮劳力能干一样的活儿。那个年代,领导干部必须要吃苦在前,近平在平时劳动的时候,干的比我们社员还要多。这样的人当干部,能让大家信服。”这是社员群众对总书记的评价,真挚朴实。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大环境上说,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都不能在应该奋斗时选择逃避,而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这是作为青年学生的我的最大感悟,更值得我们青年党员学习。
3.孙夜晴,23岁,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经常听到的一些革命故事,优秀党员事迹对我们中华儿女,新时代学生党员起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伟大的领袖们在我们心中都是毅然于神坛的人物。
而这本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纪实记录,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领袖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更能体味那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现实意义;更能理解为什么"理想信念"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更鼓舞了自己要坚定立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4.郑云鹤,19岁,中共党员,建工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三最”令我印象深刻,即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到陕西去当知青,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到最贴近农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七年的宝贵的实践经历中,让习近平知道了中国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至于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气度与非凡的智慧,解决了很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了很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事,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唐代诗人李贺的那句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青年人,本应是国家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人,就要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仰与足够的担当,能够将国之重任抗在肩上,而不是以安逸苟且作为个人之所求。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践中去探求真理,检验真理。
最后,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讲的一句话,“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吾辈当自强,愿诸君都能将国之兴衰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艰苦奋斗!
5. 张宇彤,19岁,共青团员,管理与经济学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二年级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启发颇深。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事迹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时的知青也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祖国的下一代。身为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接班人,读罢此书,我主要有三点启发。
一是当代青年须艰苦奋斗。我国目前正飞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速路上,艰苦奋斗,早已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刚刚下乡是经历的“四大关”,而是愿意投入精力,专心的、不贪安逸的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是当代青年应博思进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不断成长中,我体会到,勤于思考,不断进取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重要性。当代青年唯有不断汲取知识,不断在学习中思考,不断向身边优秀的前辈看齐,才能长成国之栋梁,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三是当代青年要学会沟通。习近平总书记从来都是为人和蔼,亲和力强,群众基础好。而且从习近平总书记做事之前,会先将人心连在一起,疏通心结,就能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沟通能力很强,于是启发我在后续的学生工作中,多做沟通,然后再做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有效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