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国际教育学院:走在国际化前沿

      2018-05-01       

  编者按    天津大学是中国首批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从1954年开始先后接受了来自世界近1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1月,学院统筹全校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及社会管理工作并承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快留学事业的发展。在来华留学的新形势下,国际教育学院正乘风破浪、扬帆起航,依靠60余年的留学生教育办学经验,秉承“严谨治学”的校风,励精图治,积极打造“留学天大”品牌。近年来,我校外国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由2013年的1964人增加至2017年的3046人,年均增幅超过10%,创历史新高。学历生人数大幅增长,由2014年的309人增至1213人,其中,2016年学历生人数更是较2015年实现了翻倍增长。高层次学历生(硕博)年均增幅超过37%。留学生的国别也增加至140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天津大学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的试点院校。作为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管理分会会长单位,国际教育学院近年来荣获了包括“平安校园杯”中国文化展演金奖、消防安全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本期“改革前沿”专版将展现近年来天大国际教育学院的改革成果,助推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耕耘十余载    用心筑辉煌

  天大外国留学生预科教育领跑全国

 

2015年12月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十周年研讨会

 

  本报讯  从第一届预科的61名学生到第13届创纪录的318名学生,12年来,天津大学的预科教育共培养了1500余名来自60余个地区和国家的海外留学生;学生数量之多、国别之广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近7年累计出版预科教材11部。多年来,天大作为命题组长单位负责牵头完成了预科结业统一考试数学、物理、化学3门课程的命题任务。2015 ~ 2017年,我校连续3年在教育部和留学基金委统一组织的全国预科生结业统一考核中成绩优异,通过率为100%,位列全国第一,受到了教育部国际司的高度赞扬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书面肯定。

  在天津大学内,有这样一群外国留学生,他们是学习任务最繁重的学生,因为他们需要在短短的1年间,从一个汉字都不认识、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到具有扎实的汉语及专业汉语交际能力,从而进入后续的专业学习,他们就是预科生。

  200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预科教育制度的设想,并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本科预科教育项目”。预科教育旨在培养留学生普通汉语语言能力及数理化专业汉语能力,使留学生具备在中国生活和在高等院校专业学习所必需的汉语交际能力及数理化专业汉语知识,为其顺利进入中国各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做语言及专业方面的准备。作为全国首批的3所预科院校之一,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预科教育恢弘壮阔的10余载发展历程由此拉开了帷幕。

  经过12年的辛苦耕耘,天大构建了我国预科教育领域第一个完整的理工科专业汉语强化教育培养模式:以基础汉语教育为依托、以科技汉语为桥梁,以数、理、化教学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对理工专业汉语文体的阅读、书写能力,兼顾听说能力均衡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构建了《基础汉语课》《科技汉语课》和汉语教授的数理化互相搭配的体系,突出强化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我校重视教材的开发,编写了多部预科专用教材。目前为止出版的7部教材及教辅书已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为国内各校预科教育通用教材。在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及小班上课、分组辅导的基本模式;同时重视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国教学院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举办比拼书写的“汉字比赛”、比拼口语的“演讲比赛”、比拼中国文化的“摄影比赛”。学院还重视开展预科生的文化活动,天大不仅仅是他们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成长的家园。在2011年,约瑟、茂罗、帕特里克和米格尔4名预科生勇救落水中国大学生,感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被誉为中国人心中的“洋雷锋”。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为他们颁发了“留学天大特别奖”,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争相报道。

  鉴于我校在公费预科教育中取得的成绩和多年的预科教学管理经验,2016年5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我校对建立自费预科教育统一标准进行需求调研和可行性论证,我校已初步完成了调研任务。2016年初,国教学院参与发起成立了“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并主导编制了学生培养和考核的标准体系。

  今后,天津大学预科教育将进一步坚持理工科预科生的培养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更加辉煌的成绩。

 

 2016年“一带一路”互联网+国际教育研讨会

 

  孔子学院    华文教育两翼齐飞

  天大推进国际化发展 全方位助力“双一流”建设

 

2015年法国尼斯孔子学院揭牌

 

2017年校长钟登华与留学生共度除夕

 

 

  本报讯  在留学生教育事业空前活跃的大背景下,国际教育学院不失时机、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瞄准方向、把握大局,促进天大留学生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教学院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路子,通过“引进来”,成功使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落户天大;通过“走出去”,积极参与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同时该院依托华文教育基地及孔子学院的平台,组织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校长团”;天津大学“斯洛伐克日”“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海外杰出华文教师华夏行”等。2016年年底,天大第三所孔子学院,依托法国尼斯大学建立的“法国蔚蓝海岸孔子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国教学院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两翼齐飞战略,进一步拓展了留学生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扩大了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吸引了众多来华求学的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但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其拓展中国文化、丰富对中国了解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更能够增强留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其对天津大学的归属感及对中国的认同感。

  为满足留学生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的需要,我校国教学院从2015年起建立了充足的中国文化体验和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文化活动。目前已建立了8个留学生文化体验与实习实践基地,包括“国墨书画馆体验基地”“天津市霍元甲文武学院体验基地”“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体验基地”“天津市热带植物观光园体验基地”“蓟县下营镇大平安体验基地”“南开人民文化宫体验基地”“天津市老城博物馆体验基地”“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体验基地”及“天津大学留学生企业实践基地”,为留学生了解中国、熟悉天津,深度体验中国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国教学院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天大小世博”之称的“国际文化节”等,受到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天津日报》《今晚报》《城市快报》《渤海早报》《新华网》《北方网》等多家新闻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打破招生发展瓶颈   打造国际教育品牌

  国际教育学院大力推动全英文专业建设

  本报讯  我校国际教育学院自2015年起全力推动学校特色学科开展全英文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克服诸多困难,终于在其他专业学院的共同努力及通力协作下,成功在化学工程、环境能源、药物科学3个本科专业开设了全英文授课及包含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在内的12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此外应用化学(药物科学)专业也开设了博士全英文授课。天津大学实现了留学生全英文授课专业零的突破。2015年,《中国文化》《药物化学》2门课程被评为天津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6年,《多彩中国文化》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来华留学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实力输出的切入点,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一直是受到各方高度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来华留学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同时也受国内开展留学生教育高校数量增加的影响,我校留学生招生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为我校的来华留学事业制造新的增长点,成为了摆在国教学院面前的重要课题。

  学院上下经过深入的研究与详实的调研走访发现,目前留学生教育发展较好的院校一般都开设有全英文课程,以不断适应来华留学发展的新需要。我校虽在全国开展留学生教育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留学生教学管理经验,且长年保持稳定的发展,但留学生全英文专业的空白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素,因此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已迫在眉睫。

  全英文课程的开设对于我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的带动和促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自2015年开始,全英文课程专业成批招收国际留学生,使我校学历留学生规模两年内翻倍增长。通过积极的对外宣传及承接教育部项目,化工学院英文授课硕博生、本科生陆续开班上课,成功地促进了化工学院覆盖本、硕、博学段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及化工学科专业水平建设。多语种的课程体系和学位课程对于吸引国际生源、促进我校国际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后,我校国教学院将进一步做强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全英文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凝练学科特色 创建特色专业

  国际教育学院学科建设扎实启动

 

2015年化工学院全英文授课班开学典礼

 

  本报讯  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不断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齐抓并举,做好学科的培育工作,干出特色、树立品牌,使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国际教育学院智慧教室

 

  在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上,2015年4月,国教学院引进了马知遥教授开始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做准备。同时学院还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选派多人到国外学习进修,使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拥有海外一年的学习经历。为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号召,加强“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研究与留学生教育,学院先后引入了包括西班牙语、法语在内的小语种教师,很好地加强了该院小语种教学,为今后的“一带一路”相关课题研究和教学做好了准备,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016年,该院喜获两个硕士点的招生资格:“跨文化教育”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两个专业都是经过多方论证后,从我校实际出发进行的大胆尝试。目前,“跨文化教育”专业在全国属于首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顺应当前的形势发展,报名人数超过了预期,两个专业的留学生提前入学学习,学习状况良好,学生对两个专业的设置普遍满意。在此基础上,国教学院还根据教师的资源配置情况,决定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增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方向,在全国的国际教育中独树一帜。这样既能培养汉语人才,又能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

 

天大成为首批来华留学认证的试点学校

 

  目前,国教学院正在凝聚学科方向,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从过去的教学为主逐渐转向教学和科研并重,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根据不同教师的学术背景,学院进行了学科分类,具体分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向,“比较文化学”和“文化遗产学”方向,“教育学”和“跨文化教育”方向。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使教师们在教学中便于强化自己的专业,从而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为做好学科培育工作,学院也出台了相应的科研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发表有分量的论文成果,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学院的科研工作现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一项;与建筑学院、软件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同建设,获批“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在“双一流”经费的支持下,国教学院于2016年兴建了具有实施录播、同步、异步分享等功能的智慧教室,落实了“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同时也抓住了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把握了时代的机遇,创建一流的课程,打造一流的名师,促进了学院的发展。

(本稿刊登于2018年4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李宜睿 王芳芳 元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