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话剧《侯德榜》是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重点剧目。2017年,天津大学对大型原创话剧《侯德榜》再度创作,并由国家一级编剧兼导演许瑞生先生担任导演,高深、范赵宁担任编剧,天津大学艺教中心教师、青年作曲家冯公让老师创作背景音乐,以北洋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化工学家、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先驱人与奠基者侯德榜先生的事迹为背景,再现近代爱国科学家科技报国、创新兴国、献身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也侧面衬托出巍巍天大学府百年来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4月4日晚,原创话剧《侯德榜》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举行公演,收到了各方一致好评。
国家一级导演兼编剧许瑞生:要坚持本心,总会有一番作为
我和天津大学很有缘分啊!我小时候经常在天大的校园里玩耍,这里可以说是我的儿时乐园;我拍摄津版的《家》时又认识了很优秀的天大学生;现在我女儿也在天大教书。我很开心接这个话剧,学校这么大的支持,是我从业40年来遇到的第二次,让74岁的老汉我很高兴啊!这次话剧的创作过程可以算是我创作生涯中的奇迹,排练中天大师生的“实事求是”以及学校的支持更让我感动,让我必须去尽好这一份责任心,做到问心无愧。
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爱国情结。民族落后,便倾家荡产,实业救国,是侯德榜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我们这一代还有未来的知识分子,可能大家的具体追求不尽相同,但我们会为祖国强大,为百姓幸福而奋斗。这个责任担当是贯穿几代都不会改变的,这就是侯德榜精神,是共和国的脊梁。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有自己的规律与轨迹,社会在不断变化,但科学精神是不会改变的。时代改变,责任的体现方式也在改变,要相信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深入骨髓的,希望年轻人们坚持本心,总会有一番作为。
天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青年作曲家冯公让:平凡最伟大
2018年元月18号晚上我拿到剧本,通读一遍之后酣畅淋漓,舞台和画面感瞬间浮现,一下子就调动起我的创作欲望。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在寒假做手术,但话剧创作人手不够,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音乐部分该如何呈现只有我最清楚,我无法安心做手术,把一切安排妥当后才安心。
我在病床上想,这么好的剧本,能配什么样的音乐或者什么音乐语言更合适呢?我被太多的问题困扰着,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只能是去一遍遍地读剧本。“一弯清月高高挂在夜空,侯德榜拿着电报,缓缓走上高处……”我创作这段曲谱是在白天,剧本场景设置是在晚上,我就闭着眼睛,模拟夜晚,也举着剧本走到我家的高处。全身心集中时,才能体会侯德榜复杂的心情。
我觉得侯德榜很伟大,又很‘平凡’。他做了于中国于世界于人类都非常伟大的事业,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但他待人的朴实、真诚和对求真求是的朴素的热爱,品味起来其实真的很朴素、很平凡。我豁然意识到,这份‘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研究生院综合办主任卢铮松:产业救国科教兴国同说家国情怀
北洋园的四月,微冷却暗吐春意,平静却孕育伟大。4月7日,求实会堂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侯德榜”三个字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什么是镇国重器,什么是工业基础,什么是立国之基,什么是发展的原动力?说句俗的,什么是自己有了才不会被别人掐脖子的东西?这部话剧,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弗乱其所为。”“不能出一点差错。”“不是一点,是丝毫,丝毫,0.0001都不能差!”成功的这一刻,掌声从求实会堂四面八方响起。这是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致敬,这是向筚路蓝缕的前驱先辈致敬,这是向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节致敬!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的,侯德榜先生,和他同时代的为了从屈辱和落后中把这个民族拯救出泥潭的人们,就是这个国家的脊梁!这是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所理解不了的。
“名利小事严谨大事共叙实事求是,产业救国科教兴国同说家国情怀。”是为记。
原天津工人报记者崔俊臣 :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好剧
观看完《侯德榜》话剧后,我心潮澎湃。这是一部主旋律的剧作,展现、歌颂侯德榜这个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奠基人,与其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懈的奋斗追求。剧中,我还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戏里不仅有肝胆相照的友情、致死难忘的亲情,甚至还有妙趣横生的剧情。在不到两个小时的剧情和不断变换的灯光里,我不仅感慨系之,还有喟然长叹和开怀大笑。这,确实不易。
《侯德榜》剧情的跨度起码有半个世纪之久,我在舞台上又感受到逝去的难忘时光,比如高大雄伟的碱罐使人联想到“火红的年代”,海滩边飞奔的手推车,使人想起“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潇洒。除去人物的舞台调度之外,不同时期的背景画面在不同乐声和音响的效果中,也让人体验到时光的流转。最新的新世纪高科技成果视频,也为剧作带来了现代气息。
此外,让我感动得是,作为国家一级编导,许瑞生早已经是硕果满园。但是年过古稀的他似乎全没有“进入老年”的概念,前年他为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大型历史剧《大波》才刚收关,眼下又执导《侯德榜》,令人敬佩。
艺术教育中心教师盛宇:“零点零零一”精神最打动我
《侯德榜》话剧的筹备工作进行了很长时间,从2014年6月开始,主创团队遍访南京、北京、大连、塘沽,从了解侯德榜先生的后代,走进他的家族,到遍访制碱工厂,处处寻觅着他遗留的精神。这次公演又聘请了专业的导演与演员。从17年初的开始,到次年二月的正式投入排练,整个创作团队都不曾停歇,只为有朝一日,能将侯德榜的故事传咏,能使天大的精神弘扬。《侯德榜》话剧项目,历经多年的打磨,从角色到台词到演出效果,都经过一点一滴精心雕琢。这是整个《侯德榜》团队对自己的认真负责,对事业的严谨踏实,更是对前辈们精益求精精神的传承。
侯德榜“零点零零一”精神最打动我。零点零零一,是对实验一丝不苟的校对,也是对艺术表现完美的追求,对理想终将实现的信念......零点零零一发展到今天,已然是一种态度的追求,精神的寄托。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环境如何改变,我们都要秉持着侯德榜先生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治学的精神。这次演出,我认为台前幕后的整个团队都体会到了这种精神。
精仪学院教师王梓:让舞台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我是《侯德榜》话剧的一名演员,在剧中饰演“何技师”,同时也是精仪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始终奔赴在一线做学生思政工作的大学老师,更能从《侯德榜》的排练、演出中看到大师精神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让舞台也变成生动的思政课,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变成思政课——这是我出演这场话剧的初衷,也是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传达给我们高校思想工作者的一种理念。侯德榜舍家为国,为了国家的前进,制碱工艺的发展,他牺牲了对于家庭的付出和陪伴,他还放弃工艺专利,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
这部话剧演出后,引发了学生们的热议,也有不少同学给我点赞。我很高兴自己做到了通过课堂和课下使学生们坚定信仰。《侯德榜》是“舞台”大剧,也是一门“思政课”。重视对大师的宣传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宣传和参与的过程中,青年就可以离这些大师更进一步;重视品格的培养,侯德榜正是凭借着10门功课1000分的执着才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只有拥有优秀的品格才有做大事的可能。这不仅是天津大学实事求是校训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天大人要培养的品格。
北洋话剧社郭智超:一点一滴,传承家国情怀
见许导之前,我们就把台词全部记住了,在开往排练地点的车上,大家都在互相对台词。本来是让我们看着剧本读给导演听的,结果我们直接带着感情背出来。导演也吃惊地说:“哎,这比我想象得好啊。”平时排练时,我们会抓住机会学习专业演员的舞台表现,有时候导演指导别的演员这儿应该这么演,那儿不应该那么说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不是专业的话剧演员,不求能达到多么完美的层次,但希望能代表北洋话剧社、代表天大,让前辈们以及日后的万千观众们看到天大学子精益求精的韧性,实事求是的行动。
参演的经历,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侯德榜身上体现的实事求是、家国情怀,很受触动。这次剧中的人物丰满立体,既体现了侯德榜先生的严谨、坚韧、顽强,也展现了他的犹豫,对妻子的愧疚等情感。两次参演下来,我对侯德榜秉承的“大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要从现在脚踏实地,传承家国情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解向川:北洋精神,薪火相传
话剧《侯德榜》落幕了,但我心中的感动久久不能平息。我有幸参与了话剧的排练和演出,不仅在台前到幕后领略“侯德榜”的精彩演出,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侯德榜精神”。侯德榜先生曾执教于北洋,他留下的并非只是制碱方法的成果和技术,更把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镌刻在了一代代天大学子的心中。
话剧开场第一幕是侯德榜带领一众技师工人工作,在发生了事故时,他身先士卒深入火海搜集第一手资料以至于热晕在现场,连袖子都烧着了。侯德榜日日夜夜奔波于实验室与车间,采集第一手数据,这也是永利碱厂得以冲破卜内门公司的技术封锁的重要原因。当忠孝不能两全之际,侯德榜长叹“孩儿尽忠不能尽孝了”,随后便投身于紧张的制碱事业。在“小家”与“大家”之间,侯德榜忍着悲痛选择了“大家”。因为他知道,制出的碱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关乎着国家命运。侯德榜无私地将制碱专利公之于众,着眼于国家和百姓利益,也受到全世界科技工作者和实业家们的敬重。此乃为“科学大师”!
化工学院本科生陈明烁: 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以前,我对侯德榜先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中历史课本以及北洋园校区 “侯德榜路”上,而这台话剧让我了解到了更真实更伟大的侯德榜。观剧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侯德榜在研究完成索尔维制碱法的具体工艺流程并生产出世界第一的纯碱后,将索尔维制碱法的操作步骤用英文成书,并公开发布于世。这种胸襟真正的打动了我。
观方寸舞台流转,展现了侯德榜恢宏壮丽又有血有肉的一生。以话剧传达大师精神,培养学子爱国情怀和科研实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逝者如斯,生生不息,虽有不至,诚心向往之。透过话剧看大师,新时代的天大人将更加努力奋斗,心向往“共和国的脊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编辑 靳莹 李潇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