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专业教师和学工两支思政队伍 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 协同理论和践行两个育人环节
天津大学思政课程“授课小组制”让思政育人“水流到头”
本站讯(记者刘晓艳)“《概论》课外讨论让我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与收获。弱冠之年,对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的关注,应更广,以求呼应和联系;应更深,在专业擅长的领域加以剖析。从而,通过个人自身的准确定位与努力发展,向国家社会贡献力量,推动国家战略的实现。”这是天津大学2014级本科生郭凤志在上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之后写下的感想。很难想象,在此之前这个典型的“学霸”对于“国家政策”的初步感受是“有点遥远”。通过思政课“授课小组制”的改革,他发现“其实战略的具体落实很多就在身边,自身也有机会参与到战略实施中来。”
天津大学通过实施思政课程“授课小组制”改革,让思政课程成为青年学子们自我发展的“助推器”、“航向标”。
“授课小组制”以本科三年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为试点,协同专业思政教师和学工辅导员两支思政队伍;开展以“思政课探究性课题+X”为主题的课后研讨,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有机结合;同时,以社会实践和学生住宿“书院制”为依托,协同理论和践行两个育人环节,推动思政课程协同联动。
协同专业教师和学工两支思政队伍
已经教了近20年《概论》的思政课专业教师孙兰英近年来明显感觉到,她的课堂上这些“95后”“00后”的青年人对时政表示出更多的关注。这也让孙兰英老师感到思政课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学生对于思政课程是有真实需求和期待的,而另一方面传统思政课大班授课,学生“上课”“考试”“拿成绩”的教与学模式,既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也很难达到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
实行“授课小组制”后,让孙兰英老师首先感觉到“给力”的是一支队伍的加入。
这学期,孙兰英老师的课堂上多了几名特殊的“学生”,他们是所教年级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精仪学院的学生辅导员王梓,全程听了孙兰英老师的课程,并时常在课间和孙老师聊一些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这门课程开课的整个过程中,这样的交流不止一次。
“授课小组制”即是成立以课程主讲教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和大三辅导员为成员的授课小组。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是整个课程的负责人,是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备课和授课的主体;学院副书记是授课小组的组织者;辅导员随堂听课,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感受以协助改进授课效果,并组织小班研讨。
这个过程分为课前环节中收集学生对《概论》课的问题与期待并进行分类汇总,与《概论》课的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对接;课上环节中,辅导员发挥自身了解学生心理优势,协助任课教师讲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课后环节是授课小组工作的重中之重,授课小组根据近期国内外热点时事和重大理论问题,结合各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题研讨,研讨利用课后的时间,每月一次一个主题组织小班研讨。
“这样就把思政专业教师和学工两支思政队伍协同起来,取长补短,使思政专业教师更了解学生,也提升了整体学工队伍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宇介绍说,两支思政队伍的协同,让课上课下的思政育人工作拧成了一股绳。
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
大班授课,让孙兰英老师深感“讨论难”的问题,在课下的“思政课探究性课题+X”(X为学院特色)中得以解决。
“以我们学院为例,经过授课小组的讨论,我们确定了三个X题目:工业4.0、新工科、先进制造2025。”王梓说,事实也证明这三个题目对于精仪学院的学生来说非常恰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收集资料和准备最后的展示时,深切感受到国家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决心,也体会到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的重要性”“当我细致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与许多国家政策时,我发现这些规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贡献一份力量的”……在课下讨论环节,当同学们通过详尽的调查实践并汇报展示时,孙兰英老师收获了“惊喜”: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像完成专业课题一样走访调研,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更为深刻,最重要的是对于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和党的治国理政方针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思考。
“现在的学生,并不是老师告诉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就认为是什么样的。网络时代,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甄别信息和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王梓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讨论环节中有同学非常诚恳地说,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但有的网上评论过于乐观,我们要坚定信心,也要正视差距,撸起袖子加油干,只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在不同的学院,探究性课下讨论“X”的主题也不同:微电子学院为“探究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建筑学院是“绿色发展理念对未来建筑行业的影响”;药学院是“开放发展理念”;法学院则是“依法治国”等。学生在选择论题时,有些贴近所学专业,如“从海绵城市谈绿色城市发展”;有些选择了热点话题,如:共享单车、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等;有些选择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切入论题,如用话剧的形式展现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自信等。
“重要的是,这样的实践和调研打通了思政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关卡,让学生们对思政课亲了、近了,也让他们自觉将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学工部副部长马德刚说。
协同理论和践行两个育人环节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说?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描述的生产生活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2018年1月21日至27日,天津大学“追寻足迹”实践队奔赴梁家河等地,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探寻延安精神。
像这样以思政为主题的实践队,天津大学这个寒假一共有数十支,而暑假里则超过400支。师生一起把思政课程搬到广阔天地中去,开展思政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每年涉及到的学生近5000名。
在2017年暑期,思政教师们带领着实践队到档案馆去、到博物馆去、到工厂去、到“城中村”去实地调研,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开展‘包产到户’口述史收集活动等等,一起上了一堂堂“接地气”的思想政治课。这些实践让青年人进一步理解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天津大学,思政课程的第二课堂不仅“大”到广阔天地,而且“小”到学生每日生活起居的宿舍。“青椒驿站”、“给力加油吧”、“红色引领”、“健康生活月”、“共话十九大,共建家文化”……天津大学实行本科生住宿书院制,以宿舍楼为载体,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促进书院育人作用的发挥,“小规模,多场次”开展通识教育和思想引领主题活动。2017年,组织青年教师走进书院的师生互动共40余场,参与学生约为700余人次;学生辅导员走进书院的师生互动共60余场,参与学生为1000余人次。立足宿舍,组建书院师生十九大理论报告巡讲团,在各书院中积极宣传十九大精神;园区中心教工党员与学生党支部携手开展“共话十九大,共建家文化”座谈等活动,让思政课程在学生生活中得到延伸。
思政课程“授课小组制”改革,以“三个协同”推动思政课程协同联动,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形成了思政教育的合力,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听到了越来越多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课堂参与度越来越高,互动讨论也越来越多。让思政课教学效果滴灌式、无缝隙、全覆盖,真正做到“水流到头”。2017年,天津大学4226名本科生进行了300多场研讨。
2018年春季学期,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之上,“授课小组制”在天津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