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立德树人”专版:天津大学构建网络文化新格局

      2018-05-15       

  以创新为突破  构建网络文化新格局

  ——天津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综述

  近年来,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在网络上激烈碰撞,网络,尤其是以“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网络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天津大学作为教育部网络文化工作7所试点高校之一,明确了在机制体制方面取得创新突破的目标任务。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协调、共同推进,确保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校网络文化工作以塑造大学的良好网络形象为目标,以构建新的管理体制为核心内容,探索建立权责明确、分工协同、优势互补、导向清晰的工作体系,并以“学生、学者、学术、学校”为重点,通过平台建设搭建网络文化载体,以产品化的设计理念提升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效果,构筑具有媒体融合特点的新型网络文化工作格局。

 

 

天大中文主页                                       天大英文主页 

 

  实现机制体制创新  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导权

  我校以机制体制方面创新为突破口,做好网络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理顺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建立网络安全监测工作体系。要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要确保网络阵地的安全性,其中既有技术安全也有内容安全。我校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并下发了《天津大学校园网站建设与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并在办法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宣传部、信网中心为主要负责单位,第三方安全测评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单次管理向全周期管理的转变,改变了以往管理较为随机的状态,建立了全流程的管理机制。另外,学校实现了由校内自我管理向专业机构参与管理的转变;推动完成了关键基础设施的检查认定工作,并对重要网站开展了等级保护定级评测工作;对目前241个网站建立了7*24小时的网络安全预警,并实现了网站上线前的安全检查;通过定期巡查漏洞扫描,对存在高危漏洞的网站进行整改,指导各个单位排除安全隐患,将安全漏洞消除在问题发生前。

 

天津企鹅新媒体学院启动仪式

 

  二是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统筹管理机制。我校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以加强顶层规划与统筹协调,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宣传部。该办公室牵头开展校园网站和新媒体管理监督工作,形成了宣传部牵头负责,信息网络中心、科研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学工部、团委、档案馆等成员单位共同筹划推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新的管理机制既能够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性的建设工作,又能够在对外宣传展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内站群管理、新媒体整合传播、舆情收集研判等多个维度统筹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三是加强新媒体的管理和联动机制建设。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传播渠道,高校在使用好新媒体平台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对其加强管理。天津大学拟定了《天津大学校园新媒体管理办法(试行)》,并对全校以天津大学名义开设的微信微博账号、APP客户端进行了梳理备案,明确了以学校名义开设的新媒体账号的责任人与运营者;同时为新媒体内容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启动“网络文化节”和“天津大学传媒讲堂”为新媒体内容建设建立了工作平台,以凝聚各单位力量,使其在平台上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和优质资源推动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网络文化产品生产。

  四是将网络文明素养的培养纳入学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改革。该项改革的启动实现了网络文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规范化、体系化,并可以通过政策导向作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为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提升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提供了新的模式。2016年,我校启动了“天津大学传媒讲堂”,通过引入“腾讯”“新浪”“今日头条”等社会媒体培训资源,不仅对接了社会媒体需求,同时使学校网络文化的培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们懂得如何在一个充满信息的媒介社会正确合理地表达观点,并获得认同。

  构建新型网络平台  打造网络文化工作主阵地

  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建成一些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载体;需要以面向受众的理念重新定位与规划;需要发挥载体的功能同时能够将多平台凝聚形成宣传合力,有效地增强传播效率;还需要让这些载体在多维度和不同人群中产生影响。

  一是着力打造以天津大学主页为载体的对外宣传工作平台。我校从2014年初对主页进行改版设计,以“外塑形象、内聚精神”为宗旨,以 传播教育思想、汇集师生动态、聚焦学术科研、体现人文精神为建设目标,着重体现了大学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新版平台共建设有8个面向用户的通道,6个一级栏目,40个二级栏目,整合了科研院、研究生院的学术科研资源,档案馆、学工部、团委的文化资源及教务处、各学院的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了以面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栏目设计,全景展现了天津大学形象,展示了学校学术科研的最新成果,传播优秀的大学文化。同时在工作模式和机制上,学校探索新的方式,逐步建立了由宣传部牵头统一规划、各部门共同参与建设的平台工作模式,并充分体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了平台内容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的跨平台推送。天津大学官方主页也在2015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名站名栏评选中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网站”荣誉。

  二是构建以天津大学英文主页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平台。网络平台所展现的形象是面向世界的,需要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天大声音”。天津大学打造全新的英文官网,力求体现科学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树立良好的国际化形象,弘扬天大特色。网站共建设有5个面向用户的通道,5个一级栏目,40个二级栏目,整合了全校各单位相关信息、数据等资源。该平台面向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与留学生,全面展示了学校学术科研的最新成果,传播优秀的大学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2016年天大主页——天大故事栏目

 

  三是建设以天津大学党建网为主体的红色网站集群。党建网站是学校党的建设宣传总结和展示的平台。天津大学整合组织、宣传、统战、纪检等各项工作,构建了全面反映天津大学各项党建工作的立体平台——天津大学党建网。该网站建设了包含党建动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群团工作和学生党建在内的8个一级栏目和29个二级栏目,传达了上级精神,汇聚了理论学习素材,展示了基层党建风采,加强了纪律检查监督。同时,学校还面向全校党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敬业湖”,将重要的政策方针、报告解读、事迹材料以新媒体的形式推荐给党员,尝试理论学习的新途径。

  四是建设以“天外天”网站为主体的学生思政工作平台。在实践中,我校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的育人思路,着力打造了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学生党建、网上新闻宣传和学生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平台——“天外天”网站,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学校的网络思政工作贴近学生,将学生吸引在“天外天”网络周围。校园网站不断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将学生的网络行为从社会网站拉回到校园网站。

  “天外天”网站目前分5个大类40余个子栏目,日访问量超过3万人,日PV值80余万,首页点击量超过1亿次。“天外天”在建设中形成了一些特色举措:一是以网上课堂的形式实现了形势政策课本科生全员、全程的全覆盖;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上党建工作内容,为全校的学生党支部建立了“红色网上家园”,网上党校已举行56期结业考试,报名人数超过了4万人,网上党务系统见证了18000余名正式党员的诞生;三是由学生自主采编“天外天”新闻,新闻日访问量达到4万人次。这些举措使思想教育工作有抓手、有依托、有人气。四是不断将教育服务由PC端向移动端延伸,先后开发了“微北洋”“BBS”等多款手机APP,其中“微北洋”App装机量超过4万次,提供新闻资讯、网上党建、交通出行、学习社交等功能;“天外天”微信平台目前已积累用户近4万人,单篇最高阅读量近12万次,平均阅读量超过4000次,将教育服务送到学生“手里”。“天外天”网站在教育部主办的历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比中均获佳绩,并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

  整合优质资源  着力探索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官方微博——科技北洋

 

  我校在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加强合作,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鼓励和引导校内各类资源形成协同机制,并依托部分学科的专业优势拓展现有平台,通过对优质内容的深入挖掘,形成了党委宣传部门主导、专业力量参与制作的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一是建设虚拟网上校史馆。天津大学2015年启动了网上校史馆建设工作,利用我校丰富的校史文化资源,挖掘校史文化中的深层内涵,通过网络提升校史文化的影响力。在网上校史馆建设中,学校使用了3D建模打造网上虚拟展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用户更好的感官体验。通过三维展馆模型构建,并渲染出虚拟展厅效果,师生们不仅能够更细致地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也能够在语音讲解下清晰地浏览整个展馆。这种虚拟现实的网上校史馆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也使广大师生参观起来更有深度。

 

 

 2015年学校开设在线校史博物馆

 

  二是建设网上学术厅。我校网上学术厅在建设机制上采用了栏目共建的模式,学校官网与科研院、图书馆、校团委分别合作,形成了长效共建机制。网上学术厅一期共建设了5个子栏目,分别为科研成果、科研团队、学术论文、学者观点和学生科技。科研成果包括天津大学各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科研团队介绍了天津大学各个科研团队的科研故事;学术论文提供了天津大学最新高水平学术论文成果展示;学者观点是天津大学各领域学者专家的建议与观点,体现了学术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学生科研展现了天津大学学生自主科研等各方面的成绩。

  三是举办“天津大学网络文化节”,形成良好的工作载体。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发现和汇聚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需要学校有良好的网络工作载体。天大2016年举办了“首届网络文化节”,通过网络文章、摄影、微电影、动漫、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网络文化产品征集与制作,吸引全校师生自发自愿参加到网络文化内容的生产制作中来,增加产品供给的同时,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我校依托“网络文化节”这一工作载体共创作优秀网络文章200余篇,并举办了“首届师生摄影展”“天大电影节”等系列活动,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作品。我校“网络文化节”获得许多荣誉:全国高校第二届网络优秀作品推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获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文化节”摄影作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公益广告作品优秀奖2项、动漫作品二等奖1项。

 

 

 

天大新媒体获各类荣誉

 

  把握新媒体特点   着力构建媒体联动机制

  一是着力建设好“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目前,天津大学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超过33万,并设置多个话题,阅读量超过千万的话题10个。微信关注人数13万人,单条推送平均阅读量在12000以上。自2013年开通以来,我校官方微信影响力居高校全国前5名,图文总阅读人数1300余万,并有11篇微信推送阅读量超过10万。在运营思路上更强调将当前传播热点与大学的特色工作、重要成果及文化活动巧妙结合,让师生校友乐于接受并主动传播。同时,学校还注重两微互动模式探索实践,2016年招生季,在官方微博上发起了“我为什么选择天大”话题,将微博互动结果利用微信平台呈现,并实现了二次互动,微信留言区成为了师生表达爱校情感的汇集地,微信阅读量累计超过80000次。2016年,天大在“两微一端”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媒体渠道,建设了“天津大学头条政务号”“腾讯企鹅媒体号”“腾讯校园号”,大大拓展了官微内容的传播渠道。

  2017年抓住网络直播这一形式,学校通过多个端口平台对重大典礼、论坛、报告会等活动进行了高清直播,结合“海棠季”、开学季等校园热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拓展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2017年全年直播约40场,其中在“海棠季”当天的直播观看人数超过242万。在招生季,直播推送了《这是我的天大,也即将是你的天大》节目,对学校科研、文化、艺术、历史等多方面进行展示,总阅读量超过了16万。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前夕,直播节目《因为天大,再遥远的距离我们都能到达》以一组组数据串联起天大5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在师生中反响热烈。

  我校2014年获评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新媒体影响力十强”,2015年获评“教育系统优秀官方微信”,2015年被新浪微博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教育官微”,2016年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全国高校官方新媒体影响力十强”,2016年获评教育部“教育政务新媒体优秀奖”,2017年“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

 

学校2018年获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

 

  二是在建好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组建了新媒体联盟。天大将有影响力的微信订阅号和微博组成互相支持协同一致的媒体组织,形成了一个有影响力、弘扬正能量、内容深受学生喜爱的新媒体联盟平台。该联盟实行理事会制度,由常务理事单位和执行理事单位组成,联盟秘书处设在宣传部,由宣传部负责日常联络沟通。联盟建立了内容供给机制、优质内容共享推送机制和联盟工作评价机制,改变了以往单一账号影响力小、优质内容无法扩大影响的状况。

  本版稿件和照片由宣传部提供 刊登于2018年5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李宜睿 吴恺轩 元滢洁 郭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