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的援藏故事】祖凤国:扎根高原

      2018-06-06       

  编者按:2550公里、海拔3700米,从天津到西藏,从平原到高原,天大附小教师祖凤国和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吕学斌转眼已在西藏生活了两年。一位是从教三十年,“酸甜苦辣,痴心不改”的“老”教师,一位科研教学“两不误”,扎根边疆的“新”青年。让我们聆听他们“千里之外”的别样经历和感悟。 

  □ 祖凤国

  2016年2月28日,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小学“组团式”援藏团队的领队,我先期抵达了对口支援单位——拉萨市实验小学。如今,我已在西藏这片既神奇又美丽、既古老又现代的土地上工作生活了两年。

  进藏前,我怕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担心自己,只轻描淡写地告诉她,我要到外地工作一段时间。现在,每次与远在天津的老母亲视频,我说得最多的是:“老娘,您要保重身体,我过些日子就回家看您。”但这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每一次都会食言。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是每一个援藏人的遗憾,但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

  进藏后,除了承担日常教学教研管理工作,我还承担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西藏学生。根据藏区学生理科学习偏弱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放慢节奏,注重方法的讲解,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实践、大胆思维、大胆创新,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呆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慢慢地,沉闷的课堂逐渐活跃起来,课堂上经常传来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声、做数学游戏时开心的笑声和互相鼓励的掌声。我所带的班级,优秀率与平均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方法灵活了,觉得学习数学不难了,在六年级毕业小考中有11名学生考入了内地西藏班。看着学生们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西藏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走出过高原,对外面的世界既好奇又充满向往。我就利用假期回家探亲的机会给藏区的学生们买一些礼物——白珍喜欢的天津大麻花、白玛喜欢的果仁张、卓玛喜欢的天津风光明信片、格桑需要的书包……每一次回到班里,学生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得又蹦又跳。我觉得,这些礼物不仅是对学生们的奖励,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进了藏汉民族感情。

  我深知,作为援藏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提高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要面向整个西藏自治区,辐射并引领更多学校共同提高,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两年多来,我的足迹已经遍布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上示范课、进行专题讲座、担任赛课评委、参与名师链接日、送教下乡,以及“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青蓝工程等等,我的三名徒弟在各级各类赛课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我也做到了把新理念新方法与更多西藏教师分享,实现了教育援藏“把输血变为造血,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援藏教师队伍”的目的。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这里,我见证了高原环境的艰苦与艰险,也同样体会到它的美丽与魅力。眺望着连绵的雪山,仰望着流动的白云,一个声音由心而生:“来到西藏,扎根高原,我痴心不悔!”

(本文刊载于2018年6月份《求贤》杂志)

(编辑 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