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 记者焦德芳)
2018年4月清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春意融融。
“早看含苞绽,归来树满花。惟嫌春日短,倏而不等她。”在本科基础课《理论力学》课堂上,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曹树谦教授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一首即兴创作的小诗。“同学们,今天校园里的花开得特别漂亮,让我想到了你们。花朵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你们也一样要多吸收“阳光、雨露和营养”,就是要珍惜时间,多读书、多积累,多学习。”
窗外,团团簇簇的桃花海棠正沿着新青年湖两岸竞相开放。曹树谦迎来了教学生涯的第三十个春天。
立德树人师之本,教书不能忘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的初心就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教学,热爱学生” 谈到开展课程思政的初衷,曹树谦娓娓道来,“大学教师要立德树人,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给他们正向的引导。”
“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这是曹树谦三十年教学生涯的探索与实践。他主讲的《理论力学》是全校公共基础课,也是每年近千名机械类和水土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早在2000年前后,还是一名青年教师的曹树谦就在专业课堂上“额外”讲解世界科学技术史,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他也非常重视大学“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常常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运动、多听古典音乐、多接触优秀传统文化。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指示给了曹树谦新的启发。从此,他更加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党和国家时事、学校发展大事等思政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用典》中的小故事、李家俊书记在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钟登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等,不一而足。
“大道理”变小故事,三言两语不简单
学生们都知道,曹老师的课有三个固定环节:上课前有“课首语”、下课前有“小补充”,授课过程中还有“闲言碎语”。这些形式和方法是曹树谦开展课程思政的“独门秘诀”。
讲授“桁架结构”那堂课上,曹树谦的课首语是“海河与桁架”,他以海河“桥梁众多、结构各具特色”破题,引入了人民解放军会师金汤桥解放天津的历史,告诉学生要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生活。当课堂上偶有学生走神,曹树谦会随口一句“闲言碎语”敲打起来:“求知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然后他会和学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那是党和国家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引发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与思考。当一堂课接近尾声,知识按计划传授完成,曹树谦会放下手中的激光笔,开始简短的“小补充”。他喜欢在这个时候放慢语速,和学生们讲讲过去的事儿,讲天大校史,讲“西北联大”,讲他自己的老师——陈予恕院士等前辈大家艰难缔造,开创中国工程非线性振动学科的故事,勉励学生不忘北洋天大精神财富,继承那份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专业课不是思政课,我也不是专职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想要搞好课程思政,就要用好三言两语,于点滴处见精神。”曹树谦这样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学要有“真本领”
“上我的课,几乎没有人玩手机”谈到课堂氛围,曹树谦不无得意。“把专业课讲好、讲生动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所在,你的课活起来,课程思政的氛围才能火起来。”
“曹老师的课堂特别活跃,他不喜欢一直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和你交流。”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刘博达这样介绍,“曹老师喜欢在课堂上对学生不停发问,用问题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也随时可以打断他,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曹树谦看来,课堂教学要形式与内容并重:在授课形式上,“要发挥课堂的主场优势,充分利用现场感,利用多媒体设备,连教师的身体动作甚至表情都要充分利用起来”;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曹树谦认为:教学实践需要过程,要不断学习,注重积累。专业课教师尤其要把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内容融于教学内容中去,不要完全按照书本,这样才能不断带给学生“干货”、“新的东西”。
在本学期《理论力学》结课之际,曹树谦从助教手中接过了厚厚一沓“反馈意见”。这是他每学期都要向学生发起的、关于自己授课效果的问卷调查。“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思维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老师讲知识、讲做人、讲道理,全面而深刻,让我们受益匪浅!”根据统计结果,这学期91%的学生都认为曹老师上课形式新效果好,值得推广,学到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学习方法和道理见识。“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是教师最大的殊荣。”仔仔细细地把问卷拢齐收好,曹树谦欣慰地笑了。
(曹树谦简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天津市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市教学名师,理论力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优秀专利奖。)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