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深度|天上那颗叫作“天津大学”的小行星,为什么会被这样命名!?

      2018-08-09       

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广袤而深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聚集着至少50万颗小行星。迄今为止被人类观测发现并编号的12万颗小行星中的绝大多数出自于此。最近,其中一颗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闪出了别样的光辉,它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天津大学……

天津北方网讯: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广袤而深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聚集着至少50万颗小行星。迄今为止被人类观测发现并编号的12万颗小行星中的绝大多数出自于此。最近,其中一颗编号为8917号的小行星闪出了别样的光辉,它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天津大学。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高校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更为浪漫的是,这颗天大之星是一群校友送给母校的“礼物”,寄托着中国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殷殷梦想。

“天津大学”星的命名缘起于2017年。为纪念入学40周年,也为推动母校在空天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一批来自77、78级的校友们商量着来年回访母校的计划。“当时大家提议给母校送什么的都有。送树的、送山石的、送纪念墙的……其中,我们同为77级的校友张侃提出个‘大胆’的想法:送星星。刚开始,我也觉得有些‘遥不可及’,实现起来肯定不容易。”天大之星命名发起人之一的校友刘铁根告诉津云新闻记者,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争论,事是好事,但是怎么才能实现呢?

据了解,由于小行星命名的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国内以此命名的高校屈指可数。然而作为科学家,他们天生就带有一股不服输的钻研精神。为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校友们自发成立了“天津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俱乐部”,开始了“追星之旅”。

校友邓幼莹从小爱好天文,退休前在美国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该公司曾经设计过美国国家宇航局高科技的火星回收岩石实验室。“首先我们想到的是联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因为他们是全世界所有小行星唯一具有认证及命名权限的机构。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校友更具有申请的便利条件,所以我们就立刻着手去做了。”邓幼莹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为了命名这件事他们走了不少弯路,也得到了不少的帮助,包括中国施密特小行星发现计划组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组织。

辗转联系,递交申请。然而申请的回复让他们“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摸对了路,忧的是“命名之路”门槛重重。首先被命名的小行星必须是中国发现的,此次,需要证明命名单位的命名资质。

“要资质咱们有啊!”刘铁根告诉津云新闻记者,天津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最早开设天文课程。在历史上的院系调整前,航空系有着很强的航空教学科研力量。

说起北洋人的“追星梦”,可以追溯到1895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建校之初,就将“星空”之美融入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据史料记载,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最早开设天文课程的现代大学。在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上,详细记录了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天文学”赫然其列。

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上,“天文学”赫然其列

一直到现在,天津大学“追星”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在空天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不断推动着我国空天事业的发展。

“航天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升空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太空的极端环境下,让设备正常运转,做好安全监测。”不仅仅是天大校友,刘铁根更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的一名教授。其团队自主研发的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解决了当下光纤传感领域的诸多难题,现已应用到28项国家航空航天试验的安全监测中。该项技术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不仅于此,早在十年前,天津大学就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共同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天文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2015年,该实验室升级为“天文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为天文学研究提供计算机技术方法与软件系统方面的支持。

“天文学是六大自然基础学科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天文观测能力和科学数据量高速增长,现代天文学研究必须要有成体系的天文信息技术与平台支撑。我们的工作定位正是在这个层面。” 天文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于策告诉津云新闻记者,目前,该中心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 “中国虚拟天文台”、南极昆仑站AST3巡天望远镜现场实时数据处理、FAST射电望远镜观测调度与中性氢巡天观测数据高性能预处理、超新星演化数值模拟、太阳活动预测等领域。

“在轨脑-机技术测试系统”成功跟随“天宫二号”升空,开启人类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光纤力热复合传感技术在太空为航天器设备正常运转“站岗放哨”;创新定制的软件系统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默默守护着AST3巡天望远镜瞭望深空……中国空天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有北洋人的身影。

刘铁根教授与其团队研发的光纤力热复合传感技术

“命名由北京施密特小行星研究计划 1996 年 3 月 9 日在兴隆发现的第8917 号小行星为‘Tianjindaxue(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是创办于 1895 年的北洋大学,这所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多学科研究的工科强校。”日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外发布的命名公告上这样描述。

“在申请命名过程中,我们大家都想申请一颗最亮的星星!我们校友张玉英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文物理所工作。她指导我们从国家天文台上千颗星星中选出相对最亮的一颗,这让那里的工作人员都很吃惊。”邓幼莹提到这段经历忍不住微笑。然而她表示,其实校友们心中的那颗“星星”更亮。那就是:愿此次命名能够成为天大开设空天学科的开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大的学科建设紧随当时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出了许多国家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随着科学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逐渐发展成为激动人心的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天大现有的学科设置需要紧紧跟上时代的要求,尤其要在空天科学和空天工程方面发挥专长,配备相关的新学科。我衷心地希望能通过此次命名,把学校师生的目光从地面引向天空,唤起大家关注、研究、开发太空资源的热情。”张侃表示。

采访结束时,校友们向津云新闻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接下来他们还要干一件“大事”!他们准备把这颗被命名的小行星,以纪念雕塑的形式安放在北洋园校区内,让它永远留在天大,用科学之光指引后来的前行者们。(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通讯员赵习钧)

北方网: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8/08/07/035939808.shtml

(编辑 赵习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