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园人物】在践行中领悟天大人的“家国情怀”——记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赵云龙

      2018-09-12       

本站讯(学生记者李瑞玲 刘金坤)个子不高,带着黑框眼镜,穿一身黑色运动服,背着黑色的运动包。踏实、朴素,这是赵云龙留给记者最初的印象。刚刚从实验室走出来的赵云龙带着工科生的严谨和认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赵云龙,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刚刚过去的开学典礼上,他代表新生作出以“青春正当年,吾辈当自强、当创新、当奉献”为主题的发言。人如其言,赵云龙同学本人也一直走在求自强、谋创新、做奉献的前列:2013年进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就读本科,四年之间完全实现了经济独立;加入王国峰教授实验室,参与一项国家海洋创新平台、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两项省部级项目;赴新疆支教一年,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

在与赵云龙的交流中,我们反复听到两个词——“初心”和“家国情怀”。毕业后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支教团书记,奔赴祖国最西北的阿勒泰支教,并获得新疆自治区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是他亲身践行这两个词的最好体现。“来到天大,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就更想将自己得到的帮助传递给他人”。赵云龙来自农村,深知贫困地区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深知那里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在赵云龙看来,让自己扎根中国大地,展现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是天大学子的担当。一年支教,或许对自己的科研本身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在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性格的塑造方面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他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在新疆地区,普通小村庄里每周一都坚持升国旗,路上的行人听到升国旗的声音都会驻足肃穆,每个村庄的团支部都会自发开展团日活动,他们对共产党和祖国的热爱让他感触颇深。他深深体会到,从前在学校时只是人云亦云的家国情怀并不是一句又空又大的口号,教会边疆的学生们一点知识或者宣讲党的政策都是践行家国情怀的体现。“从前我只是家国情怀的聆听者和追求者,通过这件事情变成了家国情怀的切身实践者,这也让我自己的精神有了特别大的提升。”

担任天津大学新生党员培训“天麟班”第五期支部书记、天津大学学生党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天津大学学工部兼职辅导员、社研会(本科生部)兼职指导教师、天津大学青年政治领袖“含英班”第四期学员、天津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等各项职务,参与各项志愿者和实践活动,他收获了充实而丰富多彩的本科生活。即将开始的研究生阶段,赵云龙更希望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目前跟随导师加入智能制造课题组,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相结合,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创新,为科研创新添砖加瓦,为祖国的创新事业做自己的贡献。

科研、实践、支教,“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是一个务实的、严谨的赵云龙。此外,赵云龙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本科期间作为成员积极参与天大文学社、新竹书画社、主持人联盟的活动。“科研是我的工作,而文学是我的兴趣,二者并不存在矛盾。就像很多人有点时间就想打游戏,打游戏是他们的乐趣,他们就舍得花时间,同样文学也是我的兴趣,我也愿意为它花费一些时间。”他热爱读书,创作离不开阅读大量名家名篇,在他的文字中,能够自然地发现他深厚的文学底蕴。他在笔墨挥洒中找寻快乐,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云龙在天”上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也曾在短文学网站、天大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共计十万余字。曾获天津大学“书海泛舟”知识竞赛第一名、“春华杯”征文大赛文学创作优秀奖等。赵云龙的电脑上有个名叫“创作ing”的文件夹,茶余饭后的突发灵感、路边内容不错的广告语,都会在这里储存下来,文章也会在这里铺展开来。在他看来,文字是表达的手段,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工科生最缺少的东西。在赵云龙眼里,写作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即使不能变成如托尔斯泰一样文采出众的大作家,也应该有精准驾驭文字的能力。“不会写作的人,正在丧失竞争力。”

(编辑 刘晓艳 李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