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学子风采”专版——暖心“程序媛”赵丹宁&“非典型学霸”张子勰

      2018-10-29       

编者按 北洋学府,藏龙卧虎。除了有一群博学多才的领军教授、能力出众的“青椒”之外,还有些出类拔萃的可爱学子。他们或“初生牛犊不怕虎”,耕耘于枯燥的学业和科研领域;或“润物细无声”,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事业中;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握时机创业创新;或施展一技之长,兼济“诗与远方”……用行动诠释了我校“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实事求是”的校训。

本报特开辟“学子风采”专栏,通过介绍我校优秀学生的事迹,以鼓励莘莘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名会跳“国标舞”的暖心“程序媛”

□ 本报学生记者 彭松臣 李松林 刘方芳 元滢洁


赵丹宁


软件学院的2014级本科生赵丹宁荣获2017年优秀学生标兵称号,她是天津大学第十届党代会党员代表、“天麟班”第四党支部书记、第六届校长助理。在这位未来的程序员身上,不仅有着踏实稳重的天大学子气质,还散发着灵动活泼的青春光芒。而且,不同于一般的“程序媛”,赵丹宁的生活中不止有“代码”,还有舞蹈和远方。


舞动青春 蕙质兰心


赵丹宁


“我想,每一个小女生都不会拒绝穿上舞裙、踩着高跟鞋在音乐中舞动的机会吧。”于是,赵丹宁带着这种向往与初心,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正式接触国标舞。迄今为止,她的舞龄已有10年了。加入北洋国标舞团后,赵丹宁先后参加了“舞始无终”“一纪初心”北洋国标团的专场演出,并且连续3年登上迎新晚会的舞台。舞台上她那曼妙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接受采访时端坐着的赵丹宁却显得那么文静,与她投入于音乐中尽情舞蹈的样子截然相反。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专场演出之前,赵丹宁都会经历一段紧张密集的排练,然而她却乐在其中:“累是肯定的,但舞蹈是我的兴趣,为兴趣花费时间我觉得是很值得的。就像喜欢打篮球的男孩子不会觉得打篮球是在浪费时间一样。”

这份热爱,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让她圆了舞蹈梦,享受着旋转、舞动带来的乐趣,还给她带来了不少的荣誉。2015 ~ 2016年,赵丹宁代表天津大学两次出征天津市体育舞蹈比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刷新了天大最好成绩。更不容易的是,她2015年参赛时恰逢学校搬迁,由于她在新校区居住、上课,而排练都是在老校区开展的,她不得不来回奔波于新老校区之间。取得了如此佳绩,赵丹宁坦言:“真正拿到这个奖的时候,内心自然是万分激动的,这证明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作为天大的一分子,同其它高校的高水平学生一起比赛竞争,我能为校争光还是很高兴的。”


奋起直追 弯道超车


然而,严格来说,颜值和才华双双在线的赵丹宁是一个非典型性的“学霸”。原来,初入大学时,赵丹宁加入了诸多社团,承担的很多工作占据了她很多时间,事情接踵而至,使她对社团工作投入了更多精力。此外,因为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和高中不同,大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所以赵丹宁在学习上一度比较松懈,成绩也随之下滑。直到大三的时候,看到自己并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她受到了刺激。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口中的学渣这一想法,让赵丹宁燃起了上进之心。但残酷的现实也摆在面前,当时加权不到80分的赵丹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要迎头赶上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以往学舞蹈时的韧劲在此刻爆发出来。赵丹宁开始逼迫自己去努力学习。在课堂上,她克制住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认真听讲。认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她在奋起直追时坦言:“毋庸置疑,你认真听了课和完全不听课,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天差地别的。”课堂外,只要一有闲暇时间,赵丹宁就泡在图书馆。图书馆闭馆后,她就去通宵开放的55楼自习,每天学到倦意上头才回寝室睡觉,日复一日。她笑称自己没有老本可以啃,只能拼尽全力地学习。她也曾想放弃,也曾抱怨过学习的枯燥乏味,但认真听课后,总能发现每个老师的授课其实都很精彩,编程也在她的世界里渐渐变得有趣。从一开始为了分数而学习到真正地享受学习,她享受每一次完成任务的喜悦。从一天、两天到一个月、两个月,从中午的烦闷酷热到凌晨的刺骨寒意,她都不曾言弃。天不负有心人,坚持和勤奋最终给予了赵丹宁应有的回报,她的加权成绩实现了从 70+ 到 90+ 的逆袭。不过,此时的赵丹宁也感慨道:“现在说起这些来很云淡风轻,但真正置身于那种努力与坚持的境地中,你才会体会到其中的辛苦。”


行万里路 怀家国情


除了学习和跳舞,赵丹宁还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社会服务。大学三年以来,赵丹宁见证了“蜀予你”支教队和“星火”支教队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奔赴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曹营镇支教。众所周知,短期支教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短期支教可以帮助去支教的孩子们开拓视野,也有一些人认为短期支教的意义仅仅在于体验生活。对于这个观点,赵丹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支教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如果你抱着一颗纯真的心去那里,真正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那对孩子们还是有益的。”同时,对于支教,体验过其中甘苦的赵丹宁还是有很大的感触:“虽然我改变不了乡村的实际情况,但乡村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在农村,她感受到的是村民的质朴、亲切,由于山里条件艰苦,吃喝不方便,村民们便自发地给他们送来自家的瓜果,可爱的孩子们也在夜里悄悄把小果子放在他们住处的窗台上。一份份真诚的情感,一点一滴的感动,让这不再只是一段简单的记忆。

支教期间,让赵丹宁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穿着草鞋、戴着草帽的老人,他经常送孙女来上学。这位一生居住在大山中的老人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一看见赵丹宁,他会努力地发出“老师”两个普通话音节,并让躲在身后的孙女喊她“老师”。在老人心中,教师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这深深地触动了赵丹宁的心,她说:“那一刻,我觉得我来对了,山里确实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当然,改变赵丹宁的不仅仅是这些:曾经她到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家里家访,看着眼前的房子,赵丹宁才明白什么叫“家徒四壁”。“准确地说,这个家还没有完整的‘四壁’,有些角落甚至还是露天的。”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赵丹宁,让她切身看到了祖国还有如此贫困的地方、感受到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需要帮助,所以现在已经保研的她自愿加入了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新疆,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真正扎根基层,扎根在真正的基层,这不是口号,而是我想真正做到的。”

“所有的事情,如果你看到的是结果的话,那么一定会有过程,会有原因。”你看到的是结果,也许是万人瞩目的成功,也许是一时失利的落寞,但在这喜与悲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许惊天动地,亦或平淡无奇。当时的无奈、隐忍与咬牙坚持,多年后会成为你茶余饭后的谈资,嘴角微扬、娓娓道来。迄今为止,赵丹宁的7年北洋岁月刚刚过半。面向未来,还会有新的征程、新的挑战,我们期待见到一个更好的丹宁。


张子勰:不断在逆袭中创造多种可能

□ 本报学生记者 李春雪 侯艺然 元滢洁 摄影:李佳昆


张子勰


张子勰:中共党员,天津大学2017年优秀学生标兵,化工学院2014级本科生,是同学们眼中当之无愧的“学霸”。

据了解,张子勰成绩亮眼:平均分92.54,GPA 3.90,大学三年来始终位居精细化工方向第一(1/65),应用化学专业第二(2/98),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还曾获天津市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数学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高效学习 首次逆袭


张子勰并非典型的“学霸”,高考的时候是压线进的天大。当时他并不自信,也迷茫无措,不知道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既然我是个学生,那就先好好学习吧”,抱着这样的理念,张子勰决定先以学业为重,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打好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习能够为你带来快乐时,放弃更难。”从大一进校开始,认真学习便成为张子勰的标签。他认真听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认真度过每一个学期。他不愿错过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张子勰介绍道,他只是始终把学习放在首位,保持着高中时候的状态,延续高中的学习方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注意效率。

“可能在别人都比较懈怠的时候,我能一直坚持着吧。我不喜欢把事情堆到最后才加班加点地去完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从不熬夜,总是尽早把任务规划着做完。”这是张子勰给出的学习方法。“另外,课堂只是打基础的地方,自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国外经常能看到三四十岁的大叔回到学校全脱产地攻读博士,这种不浮躁、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品质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没办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就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不仅是在学业方面成绩优异,他还敢说、敢做、敢表现,在多个评选舞台上留下最美的风采。如今回忆着过往,他感慨道:“信心,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在每次小小的成功后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你就敢于在越来越大的平台上展示更好的自己。”


选择跨界 不断逆袭


然而,张子勰并不满足于仅在化工领域耕耘.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他选择了“跨界”。“既然未来不可预测,何不抓住现在,把握机会去拓宽领域,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呢?”抱着“做学化工的人中学金融最好的,做学经济的人中最懂化学的”这样的梦想,张子勰从大二上开始辅修南开大学金融双学位,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之下实现了化工到金融的跨越。与此同时,他跨专业在“国家杰青”姜忠义老师指导下主持一项名为“石墨烯基膜的制备及其多重传递机制集成优化”的国创项目,实现了从精细化工到化学工艺的跨越。现在的他,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下,已赴加拿大Western University进行毕业设计,在印度裔教授Mita Ray的课题组研究“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ormation from Algal Matter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这是跨国和从化工到环境科学的双重跨越。保研路上,张子勰选择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博连读项目,以探求中国工业的出路与振兴为志向,即将踏上从工学到经济学的跨越之路。


张子勰


人的一生总能遇到无数个机会,以足够的实力,勇敢地抓住,机会就会成为你的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想要成为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必定要先有充足的准备。张子勰总能在平时一点点地提升自己,不管是看似有用还是无用的东西,都愿意去尝试、去挑战,最终在多个领域,他都有足够的能力迎接不期而来的机遇。“不要还没开始就首鼠两端,怕失败、怕丢脸,要是不尝试,那结果就是零,尝试了再不济也大于等于零。”

众所周知,跨界之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必定充满未知和一般人较难忍受的挑战。令张子勰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辅修南开大学金融学双学位时,单学期的课程最多达45学分,而他的专业课本身就比较多,期末的时候经常会有自己的专业课与辅修课考试“撞车”的尴尬,还常出现一天两考、两天三考、三天五考、七天九考的情况,有时寒假还要撰写课程论文……面对巨大的课业压力,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中途退出,他也经常为此焦虑。但他总是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坚持下去。“有时候是我们自己高估了困难,只要咬咬牙坚持过去,再回首时,当初的一切甚至显得幼稚可笑。”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然而生活不尽人意之时,我们也决然不能自暴自弃,面对辛苦的求学往事,张子勰已然能够平静地叙述。


逆袭背后 积极生活


学习优异的同时,张子勰的实践经历也并不单调。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2017年海峡两岸青年学生领导力论坛参会代表、到天津市南开区审计局实习、慰问走访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学习实践两不误的张子勰,一直奉行顺其自然、且行且珍惜的理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学习课业使我异常忙碌,我只是希望自己做好当下,多学点东西,增加宽度和广度,为将来创造更多的选择。当然,我也非常佩服大学开始就有明确目标的同学,比如出国留学等等,他们会从一开始就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这样的话,长期下来,梦想是一定会实现的,跟我比起来也能省很多力气。”张子勰不否定任何一种生活学习状态,“只要是自己认真负责的选择就行。”更多的时候,他会静下心来,在自习室的一角,安安静静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物理、数学,别人眼中的拦路虎,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不愿荒废自己的时光,一直坚信,只要不停止脚步,路再长也终能走到头。

生活中的张子勰是一个爱运动的大男孩,常常打打乒乓球,偶尔游泳,喜欢散步和骑单车,也常常阅读一些经济和哲学类的书籍,看起来他能够把繁忙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舒适安稳。言及性格、生活态度等的成因,张子勰坦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父母。去年国庆假期,家人来天津看他,临别之际,父亲的一句“你该懂得感恩,感恩母校,天大给了你太多......”让这个20多岁的小伙儿陷入沉思。从天津站走到小白楼,“路上一直在想父亲的话,想天大这些年给予我的机会和荣誉,以及教会我的实事求是,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或许是因为感恩,我才会坚持去做很多事情。我觉得感恩是我们每个人该具有的重要品质。”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奋斗方向。”面对未来,这个非典型的理工男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回答。无需刻意追求,“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余下的留给时间揭晓”,对人生有乐观奋进之力,对学习有锲而不舍之力,对机遇有充分把握之力,先合子之三力,而后方可思成就,张子勰开辟了一条专属于他的别样成功之路。我们期待这个不断“跨界”不断逆袭的人才在他感兴趣涉猎的领域为我们创造更惊艳的可能。

本版刊登于2018年10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元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