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聚焦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天津大学召开“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专题研讨会

      2018-12-10       

本站讯(通讯员 李浩宇)12月3日,为进一步落实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天津大学“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专题研讨会在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召开。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古瑶,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赵美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声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出席会议并讲话;人事处、研究生院和科研院等相关机关部处代表、各学院党政领导代表、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并参与了讨论。会议由科研院院长崔振铎主持。


会议开始,科研院副院长符银丹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世斌分别介绍了实施提升源头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关于提升源头创新能力调研情况。而后,与会院士、校领导、学院代表和教师代表依次发表了意见。最后,元英进副校长进行了总结。

副校长元英进发言

元英进副校长指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是第三次科技工作会的重要议题。感谢四位院士提出的重要。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重点在于选好方向。科学研究要聚焦国际前沿,学校要鼓励科研人员围绕国家重大目标勇闯无人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目标在于实现从0到1的突破,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促进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感谢四位院士及与会代表的重要建议,学校后续将继续召开系列科技研讨会,进一步凝练提升方向,优化科研布局。

院士专家发言

周恒院士在发言中说道:源头创新的两个重要来源是自由探索和需求牵引,两者密不可分。科研人员应当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从而实现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应组织和支持能够潜心研究的科研团队,为原创成果的产出奠定基础。

姚建铨院士在发言中说道:基础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可预见,具有一定的风险;选择的方向要多,凝练程序应严谨,凝练方式应科学;采取开放的评审机制和灵活的支持方式,促进该方向源头创新能力提升。

叶声华院士在发言中说道:方向选择是工作重点,要以国家的需求和科学进步为主要依据;我校是工科院校,应准确定位研究方向;既要保留化工、精仪、机械、水利、建筑学科等的优势地位,也要推动新兴学科发展。

余贻鑫院士在发言中说道:科学研究的氛围十分重要,原创性的重大思想往往是在具有宽容氛围的强大团队中孕育出来的。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高端人才要有自由的思维,更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远大的抱负。

古瑶总会计师指出:创造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至关重要,学校将全方位保障宽容的科研环境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建立更好的科技支撑体系,让科研人员从兴趣出发,更自由地开展科学研究,引导更多的原创性成果产出,对接国家重大需求。

赵美蓉部长指出:学校将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建立学科交叉平台,科学合理评价人才,引导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学校机关作为服务专家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机构,未来将持续为专家服务,广泛听取意见,积极探索,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保驾护航。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在发言中强调强化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鼓励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建立长期的支撑基础研究的机制,在原创成果上取得突破。

各学院、学科代表也根据自身情况发表了意见。建工学院院长韩庆华、微电子学院院长马凯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等学院领导分别代表学院汇报了本学院的基础研究基本情况和对于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工作设想。

蒋明镜教授、杨全红教授、亢一澜教授、李立强教授和马骁楠教授等教师代表,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科研经历,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主要集中在国际交流、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氛围建设等方面。

与会研究生代表也进行了发言。他们期望学校能够为研究生创造更多赴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是我校第三次科技工作会的六个重要议题之一。针对该议题学校后续将出台系列文件和政策,旨在通过自由探索、前沿创新、需求牵引和跨界融合的方式,遵循“敢闯无人区,突破极限,独辟蹊径”的原则,遴选重大原创成果的培育方向。以创新研究团队、新型研究机构或前沿科学中心等形式组建若干“前沿探索尖刀班”。探索长周期目标评价方法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博士后和研究生等资源配置,形成充分释放科研人员活力的“试验田”。聚力源头创新,突破重大原创成果。

(编辑 焦德芳 赵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