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召开科技会议,贡献“天大”力量

      2018-12-24       

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天大”的力量

——各学院召开会议研讨科技工作综述二



连日来,各学院行动起来,纷纷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探讨各个学科如何落实学校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提出改革建议,破解学科难题。大家表示,要为天大争创世界一流努力拼搏,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天大”的力量。

精仪学院:11月30日,精仪学院科技工作会议在第17教学楼召开。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崔振平,精仪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及教师代表30余人参会。

崔振平指出,高校科技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科技工作会议将围绕“6个核心专题”和“9个重要专题”开展研讨,谋划布局,破解瓶颈,推动学校整体科技实力提升。院长曾周末作了题为《一流科研 一流组织》的报告,分析了目前学院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指出未来学院将从科研布局规划出发,更加面向前沿与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强化科研国际合作,全力保障科技工作有效推进。与会教师从科研生态营造、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研思路方法转变、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就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工作开展举措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学院党委书记王海龙表示,未来学院聘任教师将其对科研的兴趣与对教学的热爱程度作为重要考察指标,营造学院良好的科研和育人氛围。

(王梓)


精仪学院


建工学院:建工学院于11月30日在会议楼召开科技工作会议。科研院副院长符银丹,学院领导和师生代表参会。

院长韩庆华作了题为《继往开来勇闯新路 建设一流再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报告。他回顾了学院科技工作历程,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从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方面介绍了学院下一步工作目标与工作思路作。会议还对学院科技工作贡献突出的团队进行了奖励,学院向每个团队颁发了获奖证书及10万元奖教金。

学院科技工作突出贡献奖代表、青年教师马超和引进人才代表蒋明镜先后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成长经历。符银丹对我校《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学院党委书记练继建指出,学院未来科研工作要做到一流引领,科研工作者要选对方向,醉心学术。 

(张森)


建工学院


智能与计算学部:12月4日,智能与计算学部科技工作会议在第55教学楼召开。副校长王树新,科研院副院长谢继勇,该学部领导及师生代表40余人参会。

谢继勇对我校《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进行了解读。学部副主任胡清华作了题为《创办世界一流智能与计算学科》的报告,重点分析了学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科技工作的新举措。与会教师冯志勇、韩亚洪、王晓飞、张小旺分别从如何加强团队建设、产出重大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青年人才几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学部党委书记花建锋指出,当前科技工作应转变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将长板做大、做精、做深。

王树新强调,科技工作本身不是科技的事,是各方面综合的事,应当以科技为牵引,在科研、教学、研究生等方面都有一流意识、一流成果、一流人才,架构一流平台,各方面都争做第一。在未来的大环境下,学部应敢于应对各种挑战,多出成果。 

(黄静 李岩)


智能与计算学部


海洋学院:11月30日,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副校长元英进、海洋学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参会。

院长翟京生首先作了题为《2030年实现海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目标》的报告。他分析了目前学院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阐释了重点方向、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大项目、大支撑的建设思路。副院长王军向各系所部署了下一阶段学院将要研讨的任务。元英进强调了科研工作在建设一流学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希望青年教师要尽快进入角色,明确定位,迅速成长;教师们要有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构建具有“杀手锏”性质的技术群,通过抢先攻破技术难题实现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科技创新由跟踪并跑到引领的超越。 

(邢畅)


海洋学院


微电子学院:11月29日,微电子学院组织召开科技工作会议,结合学院科研工作现状及重点发展方向展开研讨。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古瑶,科研院副院长魏建宏,微电子学院党政领导及教师代表参会。

学院院长马凯学作了题为《凝心聚智 聚焦“核芯” 以一流科研支撑一流微电子学院和一流电科学科》的工作报告。微电子是国家“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领域之一,学院将通过强化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布局、组建新型科研组织机构、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等系列举措,提升原始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

与会人员就后摩尔时代如何培育微电子领域重大原创成果、关键技术难题破解、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等方面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古瑶建议学院要确定主攻方向,推进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内部协同合作,实现科研水平整体提升。魏建宏表示,微电子领域作为前沿技术,要立足国家政策和战略需求,找准突破点,以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王楠)


微电子学院


教育学院:12月3日,教育学院在会议楼召开科技会议,专题学习研讨科技创新问题。人文社科处处长、文科办主任张俊艳,教育学院领导和教学科研系列教师等参会。

张俊艳表示,学校明确提出要加强新型高校智库、研究基地和数据库的建设,加大对重大项目、成果的培育和奖励,提升人文社科的科研能力。教育学院要扎实科研基础,找准研究方向,继续为学校文科发展作出贡献。院长闫广芬作了教育学院科技工作发展规划报告,深入总结了教育学院的30年成长脉络和未来的发展路径。她表示要对标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要求,继续大力扶植科研工作。与会教师代表围绕学院学科布局、科研方向凝练、科研团队建设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学院党委书记宋俊启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这次科技会议对学院的重大意义;二是要统一思想,取得共识,明确发展方向;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积极性。

(王志萌)


教育学院


法学院:12月3日,法学院在第七教学楼召开了2018年科技工作会议。人文社科处处长、文科办主任张俊艳,法学院领导及全体教职员工出席会议。

张俊艳传达了学校科技大会精神,提出要提升文科科研能力与水平。院长孙佑海作了学院科技工作报告。报告分为建院以来回顾、今后的工作目标、今后3年的主要工作等内容。党委书记杨欢要求全体教师要认真研究学院的各项工作措施是否得力、制度是否完善、保障是否健全,找准自身定位,为学院的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郭金石)


法学院


建筑学院:11月30日,建筑学院组织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科研院副院长谢继勇、建筑学院领导及教师代表20余人参会。

谢继勇表示,国家目前表现出对科技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科技要改革,要在“卡脖子”等问题上取得大突破。副院长张春彦对学院近年来的科技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学院科研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标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提出了建筑学院科研工作改革举措及未来科研方向。

参会教师针对科技工作改革措施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很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学院常务副院长孔宇航指出,要大力营造崇尚科技的浓厚氛围,发挥科技工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全方位的科技保障体系。 

(王雪冰)


建筑学院


医工院:12月4日,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召开科技会议,讨论研究院科研相关工作。医工院领导和教师代表参会。

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医工院院长明东从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及专利等几方面介绍了我校科技工作现状及未来科技创新愿景。副院长张晓东鼓励青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主动交流、积极合作,在多背景、多学科、多方向之间碰撞思维的火花。教师代表围绕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提高科研项目靶向性、勇于挑战极限科研等几方面展开了讨论,并对天津大学“放管服”改革提出了建议。

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旭媛希望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中找准领域,奋力拼搏,为医工院事业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韩莹)


医工院


数学学院:12月6日,数学学院在会议楼召开数学学科科技会议,副校长胡文平、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崔振平,数学学院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崔振平重点剖析了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和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等6个核心专题。副院长刘娜介绍了数学学院科技工作情况。院长孙笑涛指出,数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以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更适合以长期稳定投入的平台建设为驱动而非项目牵引,假以时日定能“冒”出重要成果。他建议学校进一步深化科研管理的“放管服”改革,将科研人员充分解放出来投入创新工作。与会教师就学院科技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胡文平勉励大家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思考能为人民、民族、国家做什么,希望各位老师能主动担当,贡献力量。


数学学院


分子+研究院:12月5日,分子+研究院在会议楼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副校长胡文平,科研院副院长符银丹,分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及研究院全体教师参会。

胡文平希望研究院凝练原创方向,打造科学高峰,在国家级平台建设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符银丹希望研究院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做到“顶天立地”——布局“从0到1”的科研,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副院长刘宁介绍说,研究院已引入了包括外籍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5名,团队将在超高时空分辨原位准在线研究及分子+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等方面开展前沿性和原创性的科学探索,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与会科研教师围绕“分子+”内涵与外延、原创科研方向凝练、大型仪器平台建设、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就基金项目申报、科研工作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姚建年院士鼓励研究院教师开展引领性和原创性研究,他强调仪器装备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要求青年教师发挥自身仪器研发的优势和基础,不断产出新的“利器”,为前沿性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 

(翟玲钰)


分子+研究学院


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11月27日,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在会议楼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校长助理刘宁、科研院副院长封伟及教师代表出席会议。

刘宁鼓励该院做好理科基础研究,实现与工科的交叉融合。院长李振指出,学院将以“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热点研究为基石,依靠天大优势,加强重点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做强、做大核心技术,提升原始创新力,为振兴天大理科作出贡献。封伟就科技工作的相关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并希望该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支撑学校发展。

(高宁)


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院士津门行活动举行

《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本报讯 11月30日,由中国工程院、天津市科技局、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主办,我校、天大天津医院承办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第三次院士津门行活动暨《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医学部主任顾晓松,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天津市卫健委副主任雷平,我校副校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副院长元英进,天津市科技局、中国工程院、天津医院等单位领导及项目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临床单位和企业单位代表8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院士津门行活动暨项目启动会开幕式上,顾晓松致辞指出,“智能医疗”作为当前医疗领域的新业态,已经成为医疗行业变革的内生动力。打通“智能医疗”产业链,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一环,是完善“对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要求。元英进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天大将充分调动自身优势,配置优秀人力资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任务,以期为国家战略决策、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雷平指出,智能医疗产业将大健康理念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是以智能发展破题,打造“天津智港”,探索智能医疗产业发展“中国方案”的重要途径。我校医科办副主任万亮随后从立项背景与意义、国内智能医疗产业的调研结果、计划的研究内容等几方面为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情况。

在研讨环节,俞梦孙院士发表了以“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科研思维发展医药健康产业”为题的报告,10余位专家分别从产学研用的不同角度介绍了智能医疗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提出若干推进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的具体化建议。

我校医科办主任明东做会议总结,他表示,天大必将联合天津市政府及各临床单位、兄弟院校、相关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各界力量,全力以赴,早日完成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形成有影响力的成果产出。 

(翟思宇)

(本版刊登于2018年12月25日 《天津大学报》第二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元滢洁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