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作《单筒望远镜》获评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 冯骥才: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

      2019-04-15       

本站讯(通讯员 杨扬)由羊城晚报社主办的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4月14日下午在广州举行。新作《单筒望远镜》获评“年度长篇小说”,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在颁奖现场却并未直接谈这部作品的构思,而是以一段题为《作家与时代》的演讲,分享了他对写作“原点”的思考。

为什么写作?面对谁而写作?与时代是什么关系?在冯骥才看来,这三个问题正是写作的“原点”。一个严肃的作家不会糊里糊涂一路写下去,总会隔一段时间便回到原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如此才不会迷失自己。特别是与时代的关系,作家需要想清楚,“愈自觉愈好”。

对于冯骥才这一代作家来说,写作与时代的关系尤为密切。1942年出生,今年已77岁的冯骥才堪称共和国的同龄人,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8年,他的文学写作也恰好与改革开放同龄。正因为自己的人生中有太多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和转折,冯骥才分外关切时代,习惯于思辨与追究,特别在乎普通的读者,总去惦量放在自己笔管里的社会良心。而这正是他那一代人特有的文学。

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冯骥才不仅被时代多次强势地介入自己的命运,深受时代的影响,更在他写作的鼎盛年华放下了心爱的文学,投入到当时最边缘、无人关注、充满艰难的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中去,主动跳进时代的“漩涡里”,反过来影响了时代。曾有很多读者不解,身为一个作家,冯骥才为什么偏要主动挑起民族的文明传统和文化基因的传承重担?他却反问:“那该由谁来做呢?”与很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不同,冯骥才这二十多年来的付出,除去理性的自觉之外,还有作家的情怀,正如他所说,“作家是‘情感动物’。惟有作家对土地、对大地人文、民间的文化及审美情感才有这样深深的挚爱。”

近年来,冯骥才年事渐高,在田野中行走吃力了,留在书斋的时间多了起来,阔别了二十多年的小说,不问自来。他先是牛刀小试写短篇,《俗世奇人》篇篇精彩,他的写作也特别顺畅,平均一天就能写出一篇来。去年《俗世奇人》(足本)毫不意外地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各种版本的累积销量已突破300万册。再写长篇,《单筒望远镜》的创作状态更是奇佳,冯骥才透露,他只用了短短50天就已写完。这部他宣告“回归小说”的作品,在普通读者和评论家中都引发热烈反响,获得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可谓实至名归。、

《单筒望远镜》写一段跨越中西文化的爱情遭遇,看似简单的故事却把1900年庚子事变天津屠城的历史,和对中西文明之间关系的反思,写得透彻而厚重。而这部长篇小说也正是冯骥才用文学来思考作家与时代关系的一个最新例证。他在这部不到15万字的小说里,放入了对人性的探索、文化性格的刻划、人物的审美创造,以及文本、方法和语言的运用,更放入了一个作家严肃的思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这个思考必需在社会深深的肌理里,人性的冲突里,时代的漩涡里。面对这些,作家不能躲避,只能承担。这种精神责任是作家一种自我的选择。”冯骥才说,他喜欢有责任的文学,“因为,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

除冯骥才之外,班宇、朵渔、潘向黎、陈晓明、徐则臣分获2019花地文学榜其他五大文学门类年度作品奖,莫言获评“年度作家”。(编辑 焦德芳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