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天津大学地科院副教授胡伟和环境学院靳蕊同学代表天津大学参加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印度洋共享航次(航次编号NORC2019-10)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本航次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综合科学考察船执行,计划航时78天,航程约13000海里,设计综合站位103个。航次主要收集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以及海洋大气环境的数据和样品等,为东印度洋海洋气象动力过程、全球碳循环、海洋和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海洋古气候等及其环境与气候指示意义提供研究资料。历经一个月,航次第一航段已经完成42个站位的海洋水文和海洋气象等参数观测,采集了海水、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微塑料、海底沉积物和环境大气等样品。
东印度洋海域季风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导致该区域海洋上层温度和盐度层结结构特征变化十分复杂,进而影响海气交换通量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开展东印度洋多学科综合调查对深入理解东印度洋北部海洋环流动力学过程、生态环境系统特征、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科院此次航次申请依托地-气界面科学研究中心傅平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胡伟副教授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关注受南亚地区人为源排放影响显著的印度洋海域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海气交换过程及陆地长距离传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印度洋与中国南海密切相关,东印度洋航段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路径。本航次科学考察强化了印度洋海域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对我国海洋长远发展、丝路建设及应对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编辑 刘晓艳 王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