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改革前沿——天大马院:矢志创新 立心铸魂

      2019-04-28       

强基固本立马院“心” 矢志创新铸天大“魂”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综述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1月15日,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9月学校组建的“政治课教研室”。相对于拥有120余年校史的天津大学而言,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年轻的,同时也是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甲子有余的办学之路,近十载的学院征途,马克思主义学院用热血和丹心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天大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改革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的奋斗中,“马院人”始终践行“强基固本为天大立‘心’,矢志创新为北洋铸‘魂’”的使命初心!

强基固本 立足学科对标一流

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按照“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思路,推进学院建设:2018年底为夯实基础阶段,要补齐师资队伍不足的缺口,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二级学科建设,建设天津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为重点突破阶段,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成厚实合理的学科人才梯队,有2个以上的学科方向形成一定影响力;到2025年前为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入围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为此,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学院内部建设,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在深化专业改革中对标一流。

学院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个牵引、 两个平台、 三个重点”的学科建设思路。一个牵引,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牵引;两个平台,即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天大基地、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会;三个重点,即围绕重大时代课题研究、社会主要矛盾研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开展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原有的中共党史、科学技术哲学和中国哲学等二级学科进行调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个二级学科的布局,进一步推进学科布局和优化。学院正在积极申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点,2019年将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努力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马院承办京津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讨会

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坐落马院


对照《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等文件要求,结合目前师资队伍现状,学院在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的同时,明确了各二级学科建设目标、主要任务、负责人及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依托各个研究中心对学院的学科建设进行更为科学的布局。

一流学院离不开一流人才的聚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讲师18人,45岁以下教师占5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占86%,学科建设、人才布局日趋合理。为进一步提升学院专业实力,学院还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工作。

在人才引进上,学院一方面利用好学校“北洋学者英才计划”“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计划”等,另一方面推动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杰出人才计划”,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近2年,学院引进了以颜晓峰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内外优秀学者共计15人,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哲学研究等多领域,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教师培养上,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思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相关管理制度,修订并实施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档案,组织新任专职教师参加市、校岗前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及天津市组织的示范培训、课程培训和学访交流计划,让教师在实践研修和学习考察活动中领悟学问,做好学问。

 

 

校党委书记李家俊参加马院集体备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讨会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思政理论课特聘教授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天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实施细则》,聘请了一批以侯惠勤、金灿荣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政理论课优秀教师。同时,利用特聘与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办法,学院从学校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和全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中选聘思政课兼职教师,建设了一支与专职教师队伍相互支持、素质优良的兼职思政课教学队伍。

对标一流,深化专业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走出了一条基于现实又满怀理想的奋进之路。在专业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紧跟时代脚步,把握时代脉搏,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建设推向更高台阶!

矢志创新 让育人模式“活起来”

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天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战场。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握航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将思政课堂“转起来”,让育人模式“活起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贯通”改革,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矢志创新的追求。近年来,学院将全校思政课堂教学、日常理论学习宣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顺应学生成长、适合天大育人的新路子。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授课学院党政领导(书记、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的“授课小组”,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思政课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前,辅导员结合学生特点组织研讨,收集学生关于课程的问题;课上,思政课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研讨情况,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解读,大大提升了课堂吸引力;课后,学院党政领导和辅导员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温度的“灵魂镂刻”阵地。

同时,学院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混合式教学。学院规定除课程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外,全校的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案例研讨的形式,渐进式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试点,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思政课程网络资源库、案例库建设,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课上交流深度;打造思政课教师“天马长鸣”微信公共号,运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理论教育。

在学校的支持和指导下,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与社会实践贯通:一是统筹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和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形成从入学教育、课内外实践、社会实践到毕业教育的全过程实践教育体系;二是组建“实践导师团”,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学工队伍共同组成百人“实践导师团”,主要负责提供社会实践选题指导、理论培训并带队开展实践。2017年暑期,“实践导师团”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了“城镇社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调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实践调查”“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等14个主题,指导1200多支实践队伍,覆盖6000多名学生,远赴湖北、内蒙等地开展实践,打造“行走的课堂”。学生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成果带回课堂,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一步探讨,将鲜活的理论成果与现实情况融入课堂教学,让教材内容变得“立体”而“丰富”。



校长钟登华讲授思政课

 潘佐夫受聘为张太雷研究中心研究员


此外,学院还尝试推动思政课与党建工作贯通,探索将思政课作为入党前教育的基础课程,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的日常联系沟通机制,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等,在加强对不同思政课之间内容衔接研究的同时,统筹做好党课和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此外,学院还探索建立学生党员教育与思政课学习情况的关联机制,将思政课成绩纳入党员评议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党员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理论素养。

从讲台走向大地,从理论迈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矢志创新的追求中,改变了思政课堂,改善了育人模式。


不忘初心 树立科研能力信心

教学是立身之本,科研是发展之脉。建院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将科研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坚守习近平总书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总要求,恪守科研初心,在提升科研能力上树立信心。

近年来,学院大力支持教师申报各级社科及思政专项课题,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社科基金的培育力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社科奖项、出版专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活动。学院设立“青马研究培育基金”,重点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项目培育扶持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支持教师参与重大课题攻关,加快优秀人才成长步伐。学院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点,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成果认定标准,对各学科的高水平学术刊物重新进行核定,完成了核心期刊目录修订工作,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2018年,学院科研项目质量、数量再创新高。在院长颜晓峰教授的带领下,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工程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2项。仅2018年,学院教师在“三报一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达12篇,其中《人民日报》6篇、《光明日报》4篇、《求是》2篇。

在科研方面,在原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张太雷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要求,结合当下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和教师的学术专长,学院遴选凝练研究方向,成立若干研究中心,包括“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等,通过设立培育项目、定期组织学术研讨、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辅导报告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形成天大马院的研究特色。

近年来,学院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出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支持教师、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规定(试行)》等文件,支持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积极资助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积极主办和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会议。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研讨会” “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扩大马院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年的砥砺奋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用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的诺言,对初心的不渝追求,营造的是更好的科研环境,创造的是更新的科研成果,树立的是工科院校坚持办高质量马院的信心。

铸天大魂 优秀思政浸润校园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与建设离不开天津大学乃至国家部门的关怀指导,十年积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钻研思想,服务天大,贡献社会”的品格。学院始终恪守“马院是天大的马院,思政是天大的思政”这一原则,始终坚信唯有让先进的理论走出学院,才能惠及更多的莘莘学子,惟有让优秀的思政浸润天大,才能服务更好的天大。

为天大铸“魂”,为天大的精神价值作出马院的贡献。近年来,努力让思政服务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融汇于学校师生的点滴之中,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科优势开展的教书育人新举措。

整合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宣讲大格局。学院倡导设立天津大学“思想时空”论坛,2017年~2018年分别设置主题为“学习十九大,建设现代化”、 “永远的马克思”和 “改革开放在路上”等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等来校作报告。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以马院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理论宣讲团,以先立项后宣讲的方式,针对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深入学生支部与党员面对面进行交流,提升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2017年,学院设立了十九大精神专题理论宣讲项目,共立项13个专题,面向全校师生作 了70余场主题报告。2018年共有25名教师申报了28项宣讲专题,面向校内外宣讲84场,受众人数约为10500人。

同时,学院组建了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近百位学生参与宣讲;推动学校设立了全校“集中学习活动日”,师生共同集中开展学习。2018年1月5日,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为主要群体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走进我校对口扶贫的静海区付家村,为当地党员干部和村民进行宣讲。该宣讲以“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特点,以学生的视角,分别就“小康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的全新模式”“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宣讲。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在天津市委党校作报告

中国人大支援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十载光阴,天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潜心问道,孜孜不倦,立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锤炼出了服务大局的马院精神。春风化雨间,马院的师生从三尺讲台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变化的时代中,马院教师教导每一个在北洋驻足过的孩子,用一生去坚守“兴学强国”的使命,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践行“严谨治学”的校风,传承“爱国奉献”的传统,坚持“矢志创新”的追求。

(本版稿件及照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刊登于2019年4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责任编辑 彭莉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