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 引领新工科教育卓越发展

      2019-05-13       

李家俊:探索引领新工业革命时代工程教育的“天大方案”

4月29日在天大召开的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我校党委书记李家俊介绍了我校“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他指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高等工程教育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新工科”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奋进之笔”,是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是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年改革实践,藉“新工科”实现由 1.0向2.0的跨越。

深耕形成“1234+X”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正式拉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幕。10年来,天大共21个本科专业、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该计划,参与学生13000余人;建立了“一个根本(立德树人)、两个聚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大目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X(实现路径)”的“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该模式自嵌范式转型的内生动力,有力推动了“新工科”建设。

以新工科为抓手迈入

“改革催新”人才培养新阶段

天大以“新工科”架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1.0到2.0的跨越之桥。坚持“问”中“行”;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携手61所高校提出“天大行动”,围绕“天大行动六问”,实施全体系、全类型、全层次计划2.0“新工科”教育;推动“老”生“新”,精准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设置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主动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实施“产”联“学”,与恩智浦、腾讯、华为等企业合作成立“新工科”实验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校企深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推进“跨”中“融”,打破专业壁垒,改变以单一学科办专业的模式,建设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的新型专业建设模式,构建“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

 

李家俊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介绍天大经验

 

以“天大方案”推动

形成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

天大构建“新工科”“学校-天津-全国-世界”四级实施体系,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交流基地——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发起成立天津市“新工科”教育联盟、天津市“新工科”教育研究院、国际“新工科”教育联盟等机构,统筹推动“新工科”建设;发布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CCII”,发布实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卓越目标为导向、以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集合3类5种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天大“新工科”建设方案Coherent-Collaborative-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on(CCII);深入推进“新工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建设“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未来健康医疗”“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等校院两级培养平台,推动形成以毕业生培养质量与教育模式可复制性为核心追求的“天大‘新工科’教育价值观”。

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天津大学将深入实施“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为世界工程教育改革贡献“天大方案”。

 

 

一场“质量革命”将在全国高校掀起

                         ——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解读

4月29日,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在天大召开大会,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拟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什么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六卓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法制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拔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教育部启动“卓越拔尖计划”1.0实施已经整整10年,从2009年实施该试验计划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撑。

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原来单个计划变成了系统计划的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成型成熟,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跟跑转到并跑领跑。

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的一次“质量革命”,其三项核心任务是: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一是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金专建设计划,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二是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即金课建设计划,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具体任务是建设3000门左右线上“金课”、700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线下“金课”、1000项左右虚拟仿真“金课”、1000门左右社会实践“金课”。 三是在17个基础学科建设260个左右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也就是高地建设计划,2019年-2021年,建设约60个左右文科基地、200个左右理科和医学基地,分年度实施。

 

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新闻发布会

 

高校参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应具备的条件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不是单一的改革项目,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是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高校参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必须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二是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四是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

如果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具有“试验田”的性质,那么计划2.0则是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两个根本”、实施综合改革的“大田耕作”。其目标是到2021年建设布点完成,基本形成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将,必将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好组合拳 切实推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落实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启动大会上指出,高教战线要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作为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继续推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往实里做、往细里走、往深里去,真正把高等教育的质量立起来。

一是立足新时代,强化担当意识。二是面向新变革,强化战略思维。三是创造新模式,强化创新精神。四是提升新内涵,强化质量效果。要打好组合拳,聚焦本科教育的关键点,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抓好当前工作重点,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要打造生力军,立足当下、面向明天,抓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要打开突破口,紧扣学生学好、老师教好、学校管好三个关键,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管理严起来、课程实起来、学科特起来,让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起来、强起来、亮起来、好起来、香起来。    (沈忱)

 

 

工科革新为啥是“天大”的事?

□ 《光明日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4月25日,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推出“天大方案”,是世界工程教育的一种全新范式,被称为“新工科”建设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施工图”。

4月26日,“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在深圳成立。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率先加入联盟,天津大学是首任轮值主席单位和秘书处单位。

在“新工科”上,天津大学频频发力,引起教育界关注。

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新工科”

早在2018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天大共有9个项目入选,位列全国高校之首。

“新工科”新在哪?看看这组数据: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了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脱节的短板。

现实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已经建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专业齐全、区域匹配的世界最大工程教育供给体系。但目前,我国工科毕业生供给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专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工科毕业生供给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行业需求。

“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需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需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知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年前,教育部“新工科”项目正式认定,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型。“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在“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学科的基础地位依旧不会动摇,化学和生物等学科将更加强调应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而技术科目的重要性将大大加强。

天津大学是“新工科”的引领者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的工科研究所为孱弱的国家培养了首批3名工科硕士。“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校歌传唱了80多年,天大是我国工科教育的“长子”:针对水患问题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落成,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一架德国飞机的基础上,著名教授邓曰谟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曾经的校长、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改变了外国人垄断中国大桥建造的历史。

“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做出变革和调整,真正面向未来培养人才。人类社会10年、20年以后是什么样的面貌,取决于我们现在培养的人才,这个使命是非常光荣的。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初衷就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不了适应未来的人才。”天大党委书记李家俊在“天大方案”发布的当天如是说。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也公开表达过对目前工程教育存在问题的焦虑:“在全球范围内,工程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以理科教育的方式培养工程师的现象。工科教师工程背景缺乏,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高,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不够等问题广泛存在。此外,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工程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然而,我国工程师的终身学习面临巨大挑战。这些问题不是一所学校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我们全体工程教育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天大行动’到‘天大方案’。在工科改革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天大都冲在了前面,是实验者也是领路人。”天大副校长王树新说。

 

天大在中美“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发布“天大方案”

 

从“天大行动”到“天大方案”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天大发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也称“天大行动”,提出要探索建立工科发展的新范式。当时与“复旦共识”“北京指南”构成“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经过两年的调研、论证,天大又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天大方案”,这将对“摸着石头过河”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这次推出的“天大方案”,核心词是“项目”和“平台”。

顾佩华毕业于天津大学,是加拿大工程院和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院士。目前,他被聘请回国,作为天大“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他介绍:“‘天大方案’重构了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整个课程体系由项目与课程形成‘课程元’,各‘课程元’以课程内项目、课程组项目、多学科团队项目、科研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研发项目‘三类五种项目’为主链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创造和创业,强调毕业生支撑新兴产业,创造产业新领域。”

为达此目的,“天大方案”设计了多学科联合、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培养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推进“产学-校企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培养融合”“教-研-学融合”,将学校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一个整体链条,并与书院制和导师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品格、思维、能力和知识。

为保障方案的落实,“天大方案”中专门针对全周期、全方位、全角度学生评价,更加强调学生责任担当,更加强调学生思维和能力,更加强调工程创新创业,更加强调毕业生职业成就,同时对学校提出综合改革的要求。目前,天大已经着手设计、建设多个校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引导性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未来健康医疗平台、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平台、未来建成环境与建筑等,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

顾佩华特别强调,“天大方案”并不是为天津大学制定的,它有非常强的操作性,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普通工科院校也同样适用。日后,天大将探索多学科跨界整合、多学院参与合作、校内外、国内外开放办学的“新工科”平台建设,力争在未来3年持续扩大覆盖面与建设规模,全面推动平台建设和“新工科”方案的实施,创造“新工科”建设“天大模式”,为世界“新工科”建设提供“天大经验”。

王树新是天大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机器人与汽车技术研究所教授,他曾经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在,他又是参与主持天大“新工科”建设的校领导,多重身份让他对此次“新工科”建设方案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理解更深,“在教学上,最核心的变化:原来是以教授知识体系为主,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而‘天大方案’中,在课程教学上是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而且,学生做的实验要有创新性。”王树新说。

王树新认为,师资问题是“天大方案”中的瓶颈和关键问题。他介绍,新的方案实施后,教师先从校内调整。一方面,不能以头衔、论文和奖项等作为全部评价教师的标准,而是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接受和适应这种交叉的、创新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天大非常欢迎全球的有志青年加入进来,一起为中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出力。

王树新介绍:“天大方案”的推出更重要的是对大学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目前天大的招生方式。尽管“新工科”建设与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将来应该有一个对接,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

(本版照片由唐蒙 刘洋 王建泽提供 刊登于2019年5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二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