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大器晚成谱华章 天大建筑师张华奏响自己的建筑交响曲

      2019-05-14       

本站讯 (记者 张华)他前半生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50岁才突然发力,仅余庆成泥塑美术馆一个作品就包揽了国际国内8个设计大奖。他作品不多,每个作品却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的省级地标建筑和旅游景点。他就是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华。在1月28日召开的“海河创意奖”颁奖典礼上,张华又荣获了2018年天津“海河创意奖”优秀创意奖。
    从事建筑设计40余年,张华在文化建筑、教育建筑、高层建筑等方面均具有创新设计。他致力于原创文化艺术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有自己的一套现代建筑的分形拓扑理论及计算机参数化设计方法,专注于做自己的原创建筑。他自创的“流形”理论具有超前性和现实性,各项设计数十次获得国际、国家建设部和教育部等颁发的各种奖项。
    在张华凌乱的办公室里,你会发现一块块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这是他的最爱。在张华看来,这一块块造型各异,沉睡了上亿年的石头,是真正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艺术。也正是从这些石头上,张华创造了建筑“流形”的概念。在张华的设计理念中,“流形”建筑是自然、物理或化学等过程的抽象表现,在建筑上的表现则是建筑形体空间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建筑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左右相邻的部分相似又不相似,是一连串持续在改变中的过渡实体。
    有了他的“建筑流形”理论,建筑不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空间形体,一个机体生长的过程,一个没有焦点的建筑。他的“流形”建筑的形体空间具有10余种变化:空间有一维至三维、形式由直转曲、分块从大变小、颜色从深化浅、面层从厚到薄、缝隙从宽到窄、质感从粗到细、体态从静到动、气质从刚化柔、属性从阴转阳……在张华的“建筑流行”理论,既有来自于奇石的感性色彩,也凝聚着来自于数学的理性色彩,同时饱含着东方的内敛和西方的张扬。

2006年,张华设计的蓟县国家地质博物馆中标,这也是天津市城建十件大事之一。其实,早在二十年前,他就有了这个建筑方案的原始构思。在博物馆的造型设计中,张华采用了在自然界经过数亿年演化而成的奇石形象来塑造建筑形体,让博物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的立面好似岩石的重叠,有一种亿万年的沉积感。该博物馆获得了2009年度教育部建筑设计一等奖、2009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中国建筑设计奖银奖。正是蓟县国家地质博物馆的成功,此后张华便对那些拥有创作空间的博物馆建筑开始有了业界独特的发言权。

紧接着,他又在十几家设计单位的激烈竞争下中标了宝鸡青铜博物馆。堆土高台、入口门阙的古朴宏大设计充分体现了青铜器远古文明的厚重和内涵。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获得2011年度教育部建筑设计一等奖,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中国建筑设计奖银奖。

张华设计的柳州奇石展览馆则颠覆了曾经习以为常的方既是方、圆既是圆的惯性思维,展览馆不方不圆的建筑形体不合常理却合乎逻辑。奇石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不负其“奇石梦之馆”的美誉。展览馆获得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2013年度教育部建筑设计一等奖,2013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

在设计天津于庆成泥塑美术馆时,张华又量体裁衣地融入了“捏泥巴”的概念,并充分体现了他的“流形”概念。美术馆颜色从深到浅,形式从直到弯,缝隙从厚到薄,表面质感从粗到细,气质上从阳刚到阴柔,美术馆也因为其“雌雄同体”的泥塑形体而被网络评为“颜值”爆表。他的天津于庆成泥塑美术馆获得2018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设计银奖、2018 2A Continental Architectural Awards洲际建筑银奖、2018中国建筑学会创作优秀奖、2017年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一等奖、2017德国标志设计奖二等奖、第九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大奖赛铜奖、2017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三等奖共8个奖项。

    张华的作品,最大的看点就是没有半点雷同。从语言到符号,从造型到流线,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音符。他对自己的建筑作品非常苛刻,经常在一个方案快要定型的时候,突然决定推倒重来。他更看重的还是不断挑战自己,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为世界的文明打上中国自己的印记。从天津蓟县地质博物馆、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柳州奇石展览馆、余庆成泥塑美术馆,到最新完工的淄博小米醋博物馆,张华已经奏响了他的“文化建筑交响曲”。

(编辑 张华 李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