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十项重点发展领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又重要批示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要加快油气开发进程,这既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对船海领域科研人的使命召唤。
2019年5月26日,第三届“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在天津大学举行。“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创新论坛”依托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以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目标为背景,聚焦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深入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以解决我国发展中瓶颈问题,尤其是“国之利器”和“国之重器”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海洋强国战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做出重要贡献。论坛由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此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本届论坛由天津大学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协办。论坛于5月26日上午举行开幕式,大会开设主题报告和四个分会场,来自国内船海领域近20家单位的百余名资深专家与学者就船海领域热点问题展开深度交流与探讨。
论坛开幕式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二层报告厅举行,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曾恒一,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领域专家刘立名,海军研究院李炜将军,军事交通学院正师级技术干部王广东,中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工信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专家组组长李志刚,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景悦,天津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刘惠忠,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刘祖源,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杨建民,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解德、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赵耀,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党委书记刘刚,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张桂勇,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院长朱凌,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范世东,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副局长黄业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佘明、中国船级社海洋技术中心主任李红涛、中海油能源发展采油公司科技信息部总经理韩宇,天津德赛海洋船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士琦,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张保银,挪威船级社(DNV)高级结构工程师董文斌,俄罗斯诺米克海洋油气开发公司(NOMIC HOLDINGS LIMITED)高级顾问严明晶,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韩庆华,以及中心各协同单位、相关企业、高校的专家和优秀学生代表。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景悦致辞
军事交通学院正师级技术干部王广东教授致辞
天津大学原副校长余建星教授代表学校致辞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景悦,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第一副主任杨建民教授,军事交通学院正师级技术干部、军队学科拔尖人才王广东教授,天津大学原副校长、海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余建星教授分别致辞,热烈祝贺本次论坛成功召开,并对船海领域依托论坛全面协同创新发展提出重要希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曾恒一作主题报告
论坛邀请四位行业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深水油气开发进展、邮轮船型发展和海工装备及智慧海洋等多个领域的前沿问题。论坛上,曾恒一院士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发表了题为“绿色能源开发海水资源,西输新疆”的前瞻性报告,“绿水西输”需要海洋工程、智能电网和海水淡化领域科研人协同攻关。
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工程技术进展与思考
中海油研究总院李志刚总工程师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介绍了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工程的技术发展现状,并分享了个人思考。深水油气开发工程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特点,海洋油气产量占世界油气总量的30%,其中深水油气占40%,水下采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取得了世界级水平的导管架、平台组块设计、建造、安装能力等技术成果,建设了大型海洋工程建造基地——海油工程青岛、珠海场地,通过140多个油气田开发的经验累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第一阵营水平,部分处于先进水平。李总工通过工程实例,梳理了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历史,陵水17-2气田和流花16-2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技术挑战和困难的解决,实现了我国1500米级自营深水气田和500米级自营深水油田开发工程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多项发明和技术为世界首创。他还分享了自己关于油气开发的一些思考,认为我国深水海岸工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围绕南海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来展开,并延伸到其他海域和海洋资源,并向着更低成本的设施建设和生产操作、更高的技术安全可靠性、更低排放、更深水深发展,在海洋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邮轮船型发展概述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范佘明副总工程师介绍了邮轮船型发展概述。范总介绍,我国邮轮发展刚刚起步,目前邮轮市场火爆程度不断增加,成为船海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邮轮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外国邮轮建造公司迫切希望占领中国市场,但对我国国情缺乏了解。近几年,国际邮轮规范陆续颁布,邮轮设计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全新的竞争平台对我国邮轮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快速实现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崛起。范总从邮轮市场、分类、设计和规则规范几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邮轮发展近况,他指出,大型邮轮和特种定制邮轮是未来两个重点发展船型,新船型的开发必须兼顾船东、乘客和新规则要求,未来邮轮建造重心很有可能会转移到劳动力充足的国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将建造2艘Vista级大型邮轮,这标志着我国国产大型邮轮项目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实现大型邮轮本土建造的“中国梦”正逐渐成为现实。
海工装备与智慧海洋
中国船级社海洋技术中心李红涛主任,针对海工装备与智慧海洋做了主题汇报。李主任介绍了非油气方面,尤其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号召以来的海洋经济建设发展情况。他以海工装备为切入点、智慧海洋为具体发展方向,深入介绍我国当前自主设计建造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介绍新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在规范上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智慧海洋为主题,站在规范角度上,分析未来智慧海洋的发展动向。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海洋工程领域也将孕育着转变和革新,特别是无人船、智能船、智能船检、无人平台、智能码头等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好的发挥规范的作用,同时注重核心装备和高端技术的研发,是当前我国海洋装备领域发展的重点。
大会报告结束后,第三届论坛执行主席余建星教授,将创新论坛的会旗交接给了下一届论坛的承办方大连理工大学。
下午,论坛开设的四个分论坛上,百余位船海领域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汇报与交流,涉及船舶智能设计与制造、结构健康监测、浮体流固耦合、数值仿真与模型试验、船舶碰撞、极地海工装备、立管与海底管道、海上风机等主题内容,为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青年学者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
(编辑 焦德芳 雷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