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教学成果创佳绩 助力我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2019-06-27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我校获得1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与兄弟高校合作完成3项)。按照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统计,我校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七,一等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励,是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我校在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反映了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成效及社会各界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广泛认可。本报特推出专版,介绍其中7个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旨在总结教学经验,激发全校师生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奋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早日将我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


我校承办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进展交流会


化工学院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对标国际 引领国内 实现化工高等教育新突破

2018年底,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规范引导 协同育人 均衡发展的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化工学院自2001年以来,连续五届蝉联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我国惟一一个连续5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学科。

创建国际领先、国内卓越和专业达标的三类化工专业建设规范 参与该项目组的高校构建了专业建设规范。其中,“专业达标”规范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等要求;“国内卓越”规范着力加强了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国际领先”规范强化了创新方法深度融合、突出了工程创造能力的培养。该规范在全国400余所高校化工专业得到了应用与实践。

建立团队式、情景化、多方位、全过程 “协同”育人新机制 项目组高校通过学科交叉、国际人才引进、骨干教师出访等途径,组建了多学科、国际化、高水平师资团队协同育人;实施了工程化案例教学和沉浸式实践教学,实现了情景化协同育人;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了企业实践、工程训练、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互相融合,使其树立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我校参加高校生产实习与校企合作研讨会


实施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对口支援、学生交换等一整套方案 项目组高校建立了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召开了40 余场全国核心课程研讨会和师资培训会,对课程内涵、教学内容等展开研讨;建立一线教师与名师联系渠道,有效提高了师资水平,保证了全国高校化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项目组高校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高校间课程资源、实践资源、教材等共建共享,尤其建立了优势学科高校国际资源共享、定点扶贫、干部挂职、教师支援、学生联合培养等支援西部高校的建设机制,提高了后发展高校化工专业建设水平。


教务处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迈向“新工科” 探索工程教育改革新途径

我校多年来立足“卓越计划”,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构建并检验了“一个根本(立德树人)、两个聚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三个面向(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大目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X(实现路径)”的“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推动了“新工科”建设和“卓越计划1.0—新工科—卓越计划2.0”的跨越,为实现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转变找到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我校首倡了“‘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携手61所高校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迈向“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育人理念认识创新 我校积极倡导“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新工科范式”转型,划定“新工科”建设基本路径。“‘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明确了目标、阶段、关键任务等内容,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我校积极拓展“天津共识”创新创业教育新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价值创造者,培养目标不是学生是否创立开办了企业,而应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组织模式形态创新 我校实施“尊重个性、强化能力、拓展素质”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卓越计划”试验田——求是学部,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探索国家试点学院全球化背景下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精仪学院“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带动学生“选育评”机制、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教师聘任机制系列改革;依托“‘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建立了世界名校名企合作机制,搭建工程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平台。


我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动能转换路径创新 我校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X路径凝练为“天大行动六问”,形成工程教育范式转型新动力;面向新经济,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动工程教育范式转型,先行先试“卓越计划”2.0,服务工程教育强国建设。


机械学院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探索复合型 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机械学院以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了“融合、共享、创新”的改革理念。经过10年探索,构建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融合、资源融合、教师融合”的“3融”保障体系和“团队为体、科研为源、创新为本、创业为用”的“4为”培养模式。《专业交融与优势集成的大机械“3融4为”人才培养探索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挥多专业优势,开展跨专业的实质性融合 机械学院以创办国内首个大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大赛为龙头,通过组建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实现专业之间交叉融合;学院以创新项目为载体,先后组建了北洋动力、节能减排等数十个学生创新团队,年均100多个双创项目,覆盖面80%。


机械学院举行设计成果展


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集成教学资源 机械学院通过建设12门国家级优质课程和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挖掘科研资源,形成优质课程资源群和学生实践创新中心群,有效实现优势资源集成共享。学院利用优势科研资源,打造学生书院、机械创新俱乐部等双创平台,形成了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

发挥学院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协同保障机制 机械学院通过设立17个教学团队,打破教师专业壁垒、实行绩效浮动与分类聘岗,大大激发了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有效实现师资队伍协同保障。学院通过设置教学专岗,使教学专岗教师专心教学,教学重点项目有抓手,课程教学有主力,提升了教师教学积极性。


研究生院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质量为导向 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我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改革“招生选拔、导师责权、分类培养”三个机制,完善“学科支撑、奖助政策、质量保障”三个体系,加强“学术氛围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环节,系统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教育“三三二”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我校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将招生权下放学院,同时构建了配套监督机制;改革招生计划配置办法,将一定比例招生名额基于绩效二次分配,向优质学院和导师倾斜。

改革导师责权机制 我校改革导师评定制度,实现了“资格”向“岗位”的转变;建立了动态竞争上岗机制;加强导师培训与交流,提升其指导能力,坚持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


我校第三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举行


改革分类培养机制 我校构建协调发展的研究生“3I·4C”分类培养体系。学术学位“3I”培养体系突出科教结合,增强研究生的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力;专业学位“4C”培养突出产学结合,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知识迁移、实践创新和职业胜任力。

完善支撑和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重点建设10个学科领域和12个学科交叉平台;构建“奖、助、勤、贷、补”五位一体资助体系;开展学术论坛与学术规范教育,营造严谨学术氛围;发挥导师和在线教学平台作用,使思政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2014 ~ 2017年,我校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增长45.6%。最新数据显示,我校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5%学科数增加3个,进入前10%学科数增加8个。


求是学部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做教育改革先锋 培养国家亟需人才

求是学部探究工程领军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注重学生品德与心理素质养成、国际视野拓展、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工程领军人才。《具有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工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立协同育人平台 学部建立了高校主导,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组建了协同育人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全程参与工程领军人才培养。

制定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标准 学部创新性地制定了包含心理、品德、能力、知识4个核心要素、24个指标的“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标准”。

构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求是学部以“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拓展视野,引领未来”为理念,实施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创新力提升、领导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三观”塑造、心理健康计划等“2项改革、5项计划”,构建了以“素质拓展、能力提升、知识优化”为内容,协同育人平台为支撑的工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在考核标准不变情况下,学部2015、2016届毕业生与2013、2014届相比,优良率提高62.7%,升学率由67.2%提高到79.6%,9位2016届毕业生在读研期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受到广泛关注 学部受邀在中外各类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分享教学经验,知名教育家、国内外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高度认可我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已应用相关经验。此外,《天津大学“茅以升班”三个转变破题工程教育改革》《天津大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简报被教育部网站等平台刊载。


求是学部项目成果完成人合影



精仪学院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深化改革 全面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2008年,我校启动了“精仪学术综合改革”。精仪学院不断探索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并于2011年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深化国家试点学院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载体,探索选-育-评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精仪学院注重学生对工程科学的兴趣和潜质,实行创新人才选拔计划,培养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工程难题、解决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未来工程领军人才。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工程科学实验班”,从输入-过程-输出多个层面,重视学生学习目标达成评价与过程跟踪,“选-育-评”一体化调动学习主动性。


姚建铨院士为工程科学夏令营营员作讲座


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激发学生“向学力”和教师“向教力” 精仪学院制订了一套体系完备、定性定量结合的教学标准,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明确教师责任,强化师生互动,探索适合于保证具体课程目标达成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以教师教学评价为抓手,育人优先,创新教师激励与发展机制 精仪学院开发了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课程质量问卷调查系统”,推进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国际同行评估、绩效考核流转等方式实现教师岗位分类,引导教师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要求。

此外,精仪学院还实施了全员导师制,强化教书育人责任;实行了“教学责任教授制”,成立专业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明确专业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的任务。学院通过制度设计,大大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近6年来,新增国家级人才15人,与35家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了22个优秀企业实习基地。


药学院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建设本土一流的国际化药学人才培养体系

药学院积极探索实施药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全英文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入选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联合推出的“中国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国际化示范学院”先行先试 建设本土一流国际化药学人才培养体系》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施“融思政于日常、普思政于专业”的思政教学新模式 药学院由学院党委总体把握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由海外引进的高水平教授担任学术伦理道德授课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实现爱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并行,引领学生道德成长方向。

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共建为抓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药学院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示范双语课程;以Jay Siegel教授为核心的师资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本-硕-博”一体的药学人才全英文培养体系;参考欧洲高校药学实验课程,为本科生设计了每学期不少于128学时的实践培训体系;通过引入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成果,充实实验内容,推进学生“逻辑推理和成果表达”“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创新思维与探索研究”“严谨治学和知行合一”四大能力提升。

科学设计、动态调整的五大保障体系,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 药学院建立了以中方书记和外籍院长为负责人、国内外教师为骨干的教学管理体系;实行“以药物为基础”的教学导入方式,创立了“导师制”“学长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支“诺奖得主”等高水平专家组成的国际师资团队;打造国际化教学管理平台。

(本版刊登于2019年6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二版 责任编辑 彭莉 学生编辑 元滢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