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0余载北洋情,巍巍学府学术精,满园桃李赤子行,实事求是心中铭。转眼已是6月,毕业的脚步逐渐近了,又有一批天大学子要结束大学时光,离开校园,踏上人生新的征程。那些对大学的回忆、对同学老师的不舍、对校园风物的留恋,一时间涌上心头。青春行,曾以为岁月难偷;望不够,北洋海棠在眼眸;敬业湖畔入梦,感恩存心头。让我们走进毕业生们,一起聆听恩师的叮咛,学长的嘱托,朋友的祝福,和他们一起纪念即将逝去的青春,重温美好的大学时光。愿他们承时代责任,载北洋荣光,在未来的人生中谱写新的篇章。
毕业之后如何走好人生之路?一位北洋爷爷这么说
在这青春涌动的毕业季,一批天大学子即将远行,开启人生新征途,从此独立与责任将成为人生的主旋律。初入社会如何立足?怎样坚守自己的信仰?怎样建功立业?这些生活与工作的烦恼,不妨说与师长听听。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毕生坚守的人生信条或许能让困惑中的你豁然开朗。让我们读一读老校友张度1992年时给孙女的家书,从他朴素文词中思索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怎样处世修身。
文联:
十二日寄你一函附诗二首,回顾当年,不胜欣慰。日前你大爷来家,我们谈到你信中所说的你不好修饰,不戴项链等,你大爷有以下的话:“在国内国外,我接触过的人太多了,我以为凡是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女人,都不重修饰,不讲究衣着,在气质上和言谈举止上和一般世俗之人不一样,而是给人一种好感,令人肃然起敬的朴素印象。
这话正合我心,现在你不但也有这样的看法,并且业已身体力行。你信末尾说:“您们不仅是我最尊敬的长辈,也是我最喜欢的朋友。在北京度过的日子是我童年最美好的时光”这话真好!现在我就设想我是你的同学好友,和你谈一谈我对关系学的理解和想法。
第一:关系学这门学问不是空想,而是一门实践;第二:应自我做起,怎样做;第三:对已要求严,对人要求宽。
第一为什么说不是空想而是实践呢?从关系二字讲,就不是单方面,而是多方面,至少是两个方面的事。关系的发展,是从双方首次见面得到的印象开始,印象好坏根据言行,言行是行动,行动是实践。
第二人与人接触,一见面就从对方外表,包括种种,得到印象,觉得这人怎样?我奶奶常对我说:“你们脸上要带点书气。”“书气”二字,虽是老话,但指的是“教养、气质、品德、学问”等。一个人的外表是何等重要呀!
你不烫发,不带首饰,不讲衣着,这就说明,你的高雅,给人一种学者风度,这正符合你是一个技术人员,一个有学问的人,给人的印象,当然与众不同。这是印象的初步。接着就是“言谈”“举止”。言谈不俗,举止热情而稳重,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轻然诺,言必行行必果,谦虚谨慎,不露锋芒,自尊自爱,坚持原则,这些座右箴言,万万不可视为老生常谈。
“才”“学”“识”三个字是衡量一个人的三个指标。才或不才是天生的,非人力可以左右。学则不然,要从小努力,不仅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中,从环境中学。一个人有才,又能学,则为自己奠定了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其才用其学,这就到了“识”,有了“识”,说俗话,就是说“能辨别清是非,能处理好事情了。”
第三对已严,对人宽,你能理解。最后提示你,你这单位,人员比较复杂,岗位不同,各有所适,各有所好,难以取同也。
阅后如何,通信商讨,未必全对。 问好。
爷爷字1992.2.17
这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友张度给孙女的信。信中,爷孙俩就像朋友一样交谈沟通,又饱含长辈对晚辈成长过程中的疑惑给予指导的拳拳怜爱之情。
在信中,张度与孙女探讨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回答孙女的这一疑惑,他从如何看待一个人的外表和如何评价人生价值问题入手,谈了青年人的个人修养。他认为,作为青年人,第一印象应该给人以由内而外散发的“教养、气质、品德、学问”等“书气”,而不是凭借华丽的修饰。评价一个人应该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进行衡量,而不是仅仅靠外表,“才”是先天基础,“学”是后天努力,“识”是学习后得到的真本领,三者是渐进的过程,互相依存。成功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内在的不凡气质和气度,“举止热情而稳重,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轻然诺,言必行行必果,谦虚谨慎,不露锋芒,自尊自爱,坚持原则”等得体的言谈举止,“才”“学”“识”兼备的个人品德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的基础上,并能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张度校友对孙女所谈关于人际关系、关于“才”“学”“识”的认识和见解不是空泛而谈,是其对人生历程的深刻感悟,无论在哪个时代,对青年一辈的成长都具有指点迷津的意义。
张度(1904 ~ 2000),1922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24年转入本科土木系,1929年毕业。毕业后,他先后任职华北水利委员会、荣华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津解放后,任水利部天津工程总局工务处长及永定河复堤工程处处长,退休前任河北省水利厅工程师。
(本文摘自“天津大学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志存高远 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 建工学院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蒋明镜
大学毕业只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你们未来的路很漫长,无论未来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以什么为起点,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那么青年一代的梦想应该是什么呢?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添砖加瓦,是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谱写人生华章!
在天大的日子里,母校“兴学强国”的使命和“爱国奉献”的传统深深感染着你们,“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不断指引着你们,你们与天津大学血脉相连。“一进天大门,永为北洋人”。希望大家继续坚持和发扬天大品格,利用母校赋予你们的专业方法和能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天津大学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母校期待你们早日成就个人的梦想,早日成就中华民族的梦想。祝愿你们能够找到梦想与兴趣的平衡点,快乐工作、幸福人生!
有梦想就有远方
□ 杰出校友 新奥集团首席技术总监 全国劳动模范 李金来
我是1990年硕士毕业于化工学院,后来在冯亚青教授的指导下,取得了在职博士学位。在天大的学习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美好、也很“得意”的回忆,母校是永远站在我们身后的强大支持力量。在天大,我们学到了在社会生存、打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了相互支持的校友网;我们受到“实事求是”校训的熏陶,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天大多年长期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受益者。
“天大人”要做天大的事,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勇敢地担当时代的责任,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要敢为人先,承担起推动科技创新的责任,做有理想、有创新、有担当的“天大人”。
挑战自我,勇于开拓新领域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贡献。大学是科技革命的动力源,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策源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天津大学经过12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兴学强国”的办学宗旨、“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代表的文化精髓。这也是我们天大学子不断追求、终身坚守和应有的担当。加油吧“天大人”,我们的努力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你们也将收获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们不说再见
□ 刘冉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几年前
我们初到北洋
怀着憧憬与向往
青葱岁月
为了曾经的梦想
冲破了无知的屏障
挥手转身
我们用自己的方式
怀念着同行岁月
这些年
感谢你们与我同在
快乐着我们的快乐
悲伤着我们的悲伤
经历了北洋的辉煌
经历了汗水飞扬
经历了舌战四方
我们相信
离别是为了相见
你说离别会黯然神伤
你说这是最后相聚时光
如远航的小船总要离岸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
但我想说
我的青葱岁月
有温暖的陪伴而美好
有共同的奋斗而充实
青春长远
我们不散
遇到志同道合的你们
是我最大的幸运
时间太短
道不尽我们的情谊
时间很长
足够走进彼此的心里
在校最后的时间里
和帮助过你的人
说声感谢
把陪伴了我们的宿舍
好好整理
让它等待新的开始
几年北洋情
一生北洋人
天津大学
我们不说再见!
2019毕业生留言板
于百年学府徜徉近10载,“实事求是”的精神已深深刻在心里。此刻,有3个词最能代表我的心情。第一个词是荣光。我国首个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落户天大、“海燕”不断刷新深海滑翔机工作深度世界纪录、“天大智慧”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母校正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第二个词是情怀。从18岁到26岁,母校陪伴我走过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学习苦,苦不掉兴趣与拼搏志;科研难,难不倒信念和报国心;第三个词是追梦。作为天大学子,我们必将在祖国号召和时代精神的指引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天大人”的篇章。
——机械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隋鑫

120周年校庆

军训汇演
感谢天大,在大学4年里,让我可以有幸辅修南开金融双学位,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尽情施展才能、激发潜能;感谢天大,让我在最青春美好的年纪里,遇到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埋下为志愿奉献终生的种子。我即将与天大告别,与可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告别,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活。回首4年,说得最多的还是感谢。我会铭记母校的教诲和这4年的点点滴滴,我也一直坚信,在母校的激励之下,我们的未来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 徐天一

迎新

开学典礼
从2011年入学至今,在天大已经快8年了。天大的一角一隅都有属于我们讲不完的故事。熬夜画图时的烦躁与评图时的忐忑,乐团排练的享受与内部管理的困难,音乐会上的投入与幕后筹备的焦虑,排球场上的挥汗如雨与分毫必争……这一切此刻都逐渐清晰起来。进入过我生命的师长与同窗们,他们精彩纷呈的生活本身就是青春最振奋人心的能量,他们曾经给过我的爱护与关怀、激励与教导,令我倍感温暖与幸福。这些故事可能会随着时光慢慢沉入记忆深处,但最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影响着我、塑造着我。感恩天大,感恩良师,感恩益友,愿彼此珍重。
——建筑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郭鹏熹

校运会

篮球赛
懵懂的少年们踏进校园,承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4年的时光改变了我们的模样,也沉淀了一颗颗漂浮不定的心。如果问我对我大学4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出“实事求是”4个字。正是因为天大整体氛围的影响,我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忘不了北洋园的晨光和夜晚,水果与海棠......我们终归是要继续出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未来的我能够铭记天大校训,不断挑战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祝愿天大学子能够珍惜时光,圆梦北洋,不负韶华。
——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 陈旭

水果节

海棠季
4年的本科时光有如过眼云烟,那深夜里的辗转反侧,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至今仍历历在目。感谢曹树谦副院长在我迷茫时写了长信,给予我如何能够平衡学习、社团和竞赛的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如今,我通过了选拔,找到了新的工作。每个人都可能会暂时迷失方向,但有了老师的指引,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总能发现自己无尽的潜能。天大给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和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既要相信自己作为“天大人”的实力,又要坚定理想信念、自我奋斗。惟愿你我的大学时光充实而有趣,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天大人”。
——机械学院2015级本科生 庄哲明
(本版刊登于2019年6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责任编辑 彭莉 学生编辑 尹艺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