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潮流的冲击,共享出行方式的蓬勃兴起,IT企业的跨界竞争,多条能源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进入“百年一遇的巨大变革期”。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汽车企业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汽车企业又该如何抉择?
6月26日,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中共芦溪县委员会、芦溪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天津大学汽车产业高端智库论坛暨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十周年庆典在天津大学科学图书馆举行。天津大学校友与基金事务处副处长谷钰、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霍宝锋出席并致欢迎辞。本次论坛聚焦“战略和创新”两大主题,邀请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人士齐聚天大,共同把脉未来汽车发展,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
霍宝锋指出天津大学目前正在大力推广新商科,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他认为汽车行业是非常伟大的,它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改变了我们与自然界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拓展了每个人的能力,让我们的速度更快,更灵活。同时,汽车也为管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福特流水线”,其对社会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生产出多少辆汽车,而是创造出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及管理思想。类似的还有“丰田生产方式”,一种精益的生活方式,人类极简的生活方式都可从中寻到踪影。未来我们希望在汽车领域与社会各界有更广泛的合作,共同提升行业水平,让汽车变得更友好,更安全,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杨劲松指出,芦溪计划到2035年使汽车产业实现1000亿级规模,同时指出芦溪自身具有一定汽车工业基础,江西发动机总厂坐落在芦溪,也引入了鸥瑞智诺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及水陆两用汽车——九牛房车公司等,同时还引进了汽车LED灯、汽车内饰及仪表盘、保险杠等汽车配套企业。他对天津大学给予芦溪智力上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天津大学江西汽车分中心正在全力建设,预计今年8月将全面入驻,希望有更多新能源汽车的专家来芦溪指导工作,助力芦溪发展。
苏万华发表名为“二氧化碳和有害排放的最小化是汽车发展的根本需求”的主题演讲。他针对目前汽车行业对附加功能的过分强调指出,行业里有很多新概念,而这些新概念中也有很多泡沫,只有剔除泡沫,汽车工业才能踏实向前发展。他进一步解释,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排放是推动汽车进步的第一要素,用户更关注的是车辆的优越驾驶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同时,汽车工业的发展一定是遵循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宗旨,它永远是代步和运输的工具,不会变成工作和娱乐的终端。
赵华发表题为“零排放内燃机及其它动力系统的分析”的演讲,他认为纯电动汽车虽然能大幅降低燃油需求,但从电的来源角度来看,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氢燃料电池汽车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却也存在着制取效率、成本、运输、安全等问题,短期内难以产业化。所以至少20年内,多种能源技术路线会并存,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要看用户需求和国家政策。
赵刚发表“未来汽车产业的技术走向和市场走向”的演讲,他认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汽车产业形成了自己的方向。过去以燃油为主,未来会开展甲醇、乙醇、电动化、轻燃料化,包括现在的智能化、自动化,还有互联网化、物联网化及轻量化等,从全方位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工艺。整体来讲现在是百花齐放,而且市场选择也很多元化,现在很多老百姓也愿意开电动汽车,有的人还是希望开燃油汽车。还是要交给市场,交给专家,要竞争淘汰,最后选出可能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
赵先德指出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供应链整合创新,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增大;环保和社会责任要求愈发严格进一步提高成本;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加剧价格竞争;技术创新,加速产品更新换代;顾客定制化需求,需要小批量快速响应的生产能力,这些都是摆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前的现实挑战。当前竞争已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赢取订单,提高股东回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供应链的整合,利用好上中下游资源,可以缩短全周期,实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赵福全认为,未来汽车技术路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方向是确定的,一定要达到高效、节能减排,特别是安全出行的需要。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1.0时代,是德国的天下;汽车工业崛起的2.0时代,美国、日本、中国都取得巨大进步;当汽车工业进入3.0时代,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链、巨大的用户群和万物互联的基础,这对于中国来说是宝贵的机会。
杨大勇认为,汽车行业从去年开始出现的销量急速下滑,其实很正常。一个产业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总会有起伏,通过产业迭代寻找下一个风口。回顾过去,中国车企已经实现了造一辆不错汽车的愿景,但细想之下实际上对消费者的洞察还不够细致。
国产企业往往以低价位取胜,但这种低价位通常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陷入被动。虽然车市遇冷,但仍有车型销量可观。给中国车企的启示是,还是要精准研究目标群体,结合自身的产品和品牌找到合适的定位,给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使用价值和体验。
此外,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IT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可以提供系统的集成服务,这样的供应商把汽车产业中利润较大的部分切掉,给整车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移动出行也在颠覆整个行业,所以如果车企还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整车企业,那就与未来的竞争无关了。
而从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角度来看,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倪威认为,汽车产业强大依靠的是零部件产业的强大。中国虽然有10万多家零部件公司,但如博世这样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却几乎没有。
零部件企业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苦练内功谋得生存;其次要加大研发投入,倪威举例,博世公司的研发投入甚至是中国所有上市零部件公司研发投入总和的4倍,这一点特别值得所有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深思。
而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看来,汽车行业相关企业最务必转变观念,向日本丰田的经营理念学习。“汽车产业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把资产盘好,稳固地渡过转折期,为社会做更大贡献,这是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建设的主题。”
郭焱指出,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只有产学研政一体化才能有效推动产业的发展,目前芦溪县是第一家县域经济做汽车转型升级规划的地区,我们正在帮助他们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在整个汽车行业处于“大拐点”和“十字路口”的时期,作为研究机构和大学智库,我们感到不能只做纯粹的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平台,完善体系,助力企业对接技术、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汽车企业应该以消费者为导向,在战略既定和技术不断创新的前提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上发展比较晚,体系上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设立了“天津大学中国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环节。新华社、中共芦溪县政府、全球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汽集团、长安汽车、宇通集团等行业组织和企业60余家共同签约,联盟旨在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汽车产业发展。该联盟可以提供汽车全价值链关键环节的项目对接,助力项目有效落地。如:市场调研、市场对接、技术评估、融资对接、人才对接、合作伙伴对接等。联盟也可以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智库建设、产业高端论坛承办、汽车文化及赛事承办等。
本次论坛还聘请了赵华为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聘请赵华、苏万华、赵刚、赵福全、赵先德、付炳峰、闫建来、吴志新、辛宁、安进、张爱群、卢祥军、刘向上、倪威、李丰军、李高鹏、王松林、陈光祖、付于武、董洋、苏敬勤、朱方伟、杨大勇等为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汽车产业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聘请赵福全为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汽车产业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聘请杨宝臣、郭焱、李福荔为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丽然为副研究员。
聘请尹圆圆、李莹、梅群建、楚永志、刘佳骏、王蕊、赵建林、徐子钧、张齐楠、隋立学、吴珊、孙鹏国、李晓明、姚臣和郭秀慧等为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项目经理。
本次论坛由新华社新华丝路网全程直播,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霍宝锋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关于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
中心宗旨在于助力汽车企业实现技术的快递迭代与升级,助力汽车企业投资融资决策落地,助力汽车企业客户开发与合作伙伴选择,助力政府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政府汽车产业智库建设,最后是专注国际市场探究,为汽车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献计献策。中心目前聚焦于高质量的研究、全方位管理问题的诊断与技能培训,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定制培养。主要是推动校企(政)深度合作,实现项目有效对接。出台政策标准,规范及优化行业生态环境以及培养复合人才。团队目前主要聚焦战略管理、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金融财务,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创新与项目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及大数据决策方面的研究。(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