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地科院傅平青教授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发表补充封面论文

      2019-07-10       

本站讯 (地科院供稿)近日,傅平青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使用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模型研究,对北京城市边界层内不同高度气溶胶中的铵盐(NH4+)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以“Aerosol Ammonium in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in Beijing: Insights from Nitrogen Isotope Ratios and Simulations in Summer 2015”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出版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IF=6.934),并被选为当期补充封面(Supplementary Cover Article)。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我院地–气界面科学中心讲师吴礼彬和博士后任红,通讯作者为傅平青教授。合作者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Texas A&M University等单位。

铵盐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成分,NH4+及其前体物NH3是大气重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气溶胶NH4+的源解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污染物的来源与传输转化过程。目前该类研究多聚焦于近地面气溶胶,而对城市边界层中的垂直分布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人员在2015年“九三”大阅兵前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气象观测铁塔8米、120米及260米高度采集PM2.5样品,并进行NH4+含量及氮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发现,在阅兵活动期间(8.20–9.3),严格的污染物减排措施与有利气象条件的共同作用使得NH4+浓度降低;NH4+-N同位素组成(δ15N)偏高,归因于农业源的贡献占比减小。垂直高度上,随着采样高度的增加,NH4+的浓度升高、其δ15N值降低,说明区域传输,尤其华北平原农业源氨/铵的区域传输,对北京城市边界层气溶胶中NH4+的影响更大。“MixSIAR”同位素混合模型的源解析结果显示,农业源对近地面PM2.5NH4+的贡献比例只有47%,而在高空中达51–56%。观测结果与空气质量模式CMAQ的模拟结果相对比表明,北京地区非农业源的氨排放可能被明显低估。

本研究从“更高”的视角分析气溶胶中的铵,对于进一步理解铵盐成因、认识铵/氨的大气环境作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面上项目等的资助。

文章信息:Libin Wu#, Hong Ren#, Peng Wang, Jing Chen, Yunting Fang, Wei Hu, Lujie Ren, Junjun Deng, Yu Song, Jie Li, Yele Sun, Zifa Wang, Cong-Qiang Liu, Qi Ying, Pingqing Fu*. 2019. Aerosol Ammonium in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in Beijing: Insights from Nitrogen Isotope Ratios and Simulations in Summer 2015.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6: 389–395.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lett.9b00328

封面链接:https://pubs.acs.org/toc/estlcu/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