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天津大学着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019-11-20       

着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天津大学“三全育人”前期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推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长期以来,我校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落实中央精神,推动该项工作,本报特开辟“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专栏,刊发我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观点和办法,营造氛围、宣传典型、总结经验,推进我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天津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求,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近年来,天大形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天大行动”,组织召开“新工科”国际研讨会,落实了“关于成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倡议”,在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天津大学牵头其中9项,总数位列第一位,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实施了《一流本科2030行动计划》和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天大深入推动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部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切实提升学校思政工作质量,探索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深化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2019年1月,天大获批教育部第二批15个“三全育人”试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周期为2年,自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

 

卫津路校区俯瞰



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建设融合课程育人体系

学校制定实施《天津大学党委关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进课堂 进师生头脑总体方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推动思政理论课“三个贯通”改革,促进思政理论课与思政工作贯通、与社会实践贯通、与学生党建贯通,将思政课教师与院级党组织副书记、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组成授课小组,通过课上集中讲授和课下分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马院相关专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解读阐释,成为师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牵头承担教育部组织的面向学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编写,吸收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参与思政课教学,校院两级负责同志带头讲好开学第一课、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制定实施《天津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打造思政选修精品课、综合素养精品课、专业育人特色课、实践教学优势课四类课程体系;2门课程获批“天津市高校‘新时代’思政选修品牌课建设项目”,6门课程入选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加强教材和课堂等阵地的管理,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专项课堂督导,2017-2018学年组织听取各类课程300多次,落实全部相关的27门课程19种马工程教材的选用,组织开展了对200多种研究生、本科生相关讲义、教案等内容的专项检查。


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协同科研育人模式

学校坚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目前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0多个省部级科技平台,有效发挥了在育人工作中的平台作用。“十三五”以来,学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为学生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了支撑;不断优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制定实施《天津大学科学道德与行为规范》等系列制度,通过开学第一课、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方式大力开展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严肃处理学术失信问题,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深化科研育人机制,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推进本科生科研立项、本科生进实验室等机制,探索科研育人体系;举办了“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近两年有2000余名师生参与,师生共同组成团队,围绕生物、材料、海洋等领域未来颠覆性创新技术组队进行创新体系设计;发挥优秀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王静康院士所在的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未来30年创新创想大赛

 

大力拓展实践育人平台

建设多层实践育人体系

学校发挥专业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和国家需求,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教学基地,在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大力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作为培育和发扬家国情怀的有效载体,坚持实践育人的方针,形成了全面立项、专项资助、重点引导、精准培训、广泛交流的社会实践体系,在人才培养、国情探索、服务基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年利用假期组织120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6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党的十九大以来组织了“青春践行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四个正确认识”,学校与天津市津南区建立了实践育人共同体,区校协同做好实践育人工作,学校连续20年获得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3年来先后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400余项,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系统教育平台——宣怀学院,根据双校区学科布局,建设“搭伙”众创空间,该空间总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建设15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累计培养创新创业团队94支,注册企业47家,入选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着力深化文明校园创建

建设浸润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凝塑“天大品格”,“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矢志创新”的追求成为“天大人”的共同追求。学校以“办大学就是办氛围”为理念,深耕120余年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形成“情怀天大、创新天大、人文天大、和谐天大”的校园文化创建理念,校史博物馆、张太雷展室等成为学习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成为建立在理工科高校的人文艺术高地;建设了以北洋艺术团为代表的文化艺术类社团,依托文化社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每年的天大“海棠季”贯穿不同主题,吸引数万人感受大学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学校在不断优化提升校园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提炼建筑风物的文化内涵,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寓教入景于情,建设绿色生态最美校园,2017年,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推进思政工作联网上线

建设网络育人平台载体

学校探索网络育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好网上阵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发挥网络在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天津大学党建网”“敬业湖理论公众号”等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加强内容设计、发挥导向作用;建设“两微一端”平台200多个,形成新媒体矩阵,新媒体影响力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官方微信、微博综合影响力位于高校前十名,成为有效的思想教育网上阵地,学校是教育部7所“高校网络文化专项试点单位”和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着力打造了融日常思政教育、网上学生党建、网上新闻宣传和学生事务管理于一体的平台——“天外天”网站,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学校的网络思政工作贴近学生,校园网站不断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产品,“天外天”网站的日访问量超过2万人;开发了“微北洋”“BBS”等多款手机APP,其中“微北洋”App装机量超过4万次,提供新闻资讯、网上党建、交通出行、学习社交等功能,天大网上党建系统形成了涵盖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及教育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

做好“四位一体”心理育人

学校健全和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形成“教育、咨询、治疗、研究——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并建立了包括与心理咨询及治疗管理、心理测评软件管理及使用、专兼职咨询师培训与督导、心理素质拓展基地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学校是首批6所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培育试点单位;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课堂内开展心理健康必修课,课堂外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灵成长工作坊、心理素质立项、暖心工程、“525心理健康”特色活动等,营造校园暖心氛围,引导学生增强心理素质训练的自主性;2015年起学校面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每年覆盖4000余人次,每年为全体入学新生(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提供适应类心理讲座,实施入学心理测评工作, 2016-2018年累计覆盖25000余人次;向全校学生全面免费开放心理素质拓展基地,每年开展逾150场次素拓活动,年均受益学生10000余人次;每学期制作暖心道旗、暖心卡,悬挂、张贴于校园街道和学生宿舍中,营造校园暖心氛围,引领学生关爱心灵的理念;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育人队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优势,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质量提升工作。

坚持强化各项制度建设

完善管理育人标准体系

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天津大学章程》,围绕大学章程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学校育人工作提供系统化制度保障。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师德建设明确各项工作中的育人要求,引导广大教师践行“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相统一”;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推动教师思政工作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制定《关于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加强思想政治考核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将思政素质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聘用、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的首要标准;弘扬高尚师德,大力加强先进师德典型选树,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广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十佳杰出青年教师”等个人和集体评优活动,让优秀师德师风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加强骨干教师的思政工作,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引领,针对“四青”骨干教师建立“天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践行好干部的标准,强化干部的担当精神。


新入职教职工参加培训


创新工作模式方式办法

不断提升服务育人水平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育人的导向,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两个校区建立了综合服务大厅,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协同式的“一站式”办公,提升对师生的服务效率;提高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不断优化网上办事流程;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工作水平,通过建立有效载体吸收学生参与学校服务工作的创新,做好对学生的就业引导,通过组织优秀校友回母校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深入实施“青苗工程”,加强学生赴基层就业培训引导,累计受益600余人次;实施“励行计划”,进一步加强在校生对基层工作的认知,2018年输送113人次赴全国10个省市挂职实习,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赴基层、西部、国家重点行业就业比例达60%。

通过“扶困”“扶智”“扶志”结合

推进“五位一体”资助育人

学校积极构建系统化的资助育人体系,通过“精准宣传、精准识别、精准分配”做到“精准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另一方面,助力成才,围绕一个核心(核心价值观)、两项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三项教育(诚信、感恩、励志)初步形成了“经济资助、思想引领、精神激励、素质拓展、成长保障”五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利用“奖学金+”“自强之星”评比“真人图书馆”等形式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促使学生立志成才,2018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累计为学校志愿服务近3万个小时。学校依托阳光兴趣类社团开办钢琴、吉他、礼仪等公益课堂,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零基础的学习机会1000人次;开办“丰羽工程”,每年为近4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技能培训;近3年通过贷学金、助学金、补助等形式支持8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境外交流、访学;连续27年坚持为新生中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发放冬装,累计发放1500余套;天大连续4年在中央部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2018年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


优秀学生标兵评选


加强党建工作责任意识

落实组织育人作用责任

我校发挥院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以创建“五好”党支部、党建立项等为载体,完善“四联双谈”、党建督导、联席会议三项工作机制,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四个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加强党建带团建,制定实施《天津大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天津大学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深入推进共青团改革和学生会组织改革,成为团中央直接联系的改革试点高校,发挥各级团组织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学生社团在联系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工会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院级党组织书记述职大会


本版稿件及图片由宣传部提供


(本版刊登于2019年11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