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天津大学“五育”之德育、智育追溯

      2019-11-27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 提高思政工作实效

——天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追溯

天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同向而行、协同推进,改革创新模式方法,探索思政工作有效途径,推动思政工作取得实效。


讲好“思政课程”

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灵魂镂刻”阵地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校紧抓课堂教学主渠道,着力推进“思政课程”改革,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

学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推行“授课小组制”,成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授课学院党政领导和辅导员组成的“授课小组”,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思政课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温度的“灵魂镂刻”阵地。近3年来,13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累计开展近900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小班研讨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越来越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又有多样化的主题研讨参与其中,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点燃思政课改革‘三把火’”为题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马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在上思政课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混合式教学。除课程核心内容和基本原理外,“思政课程”教学普遍采用渐进式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试点,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思政课程”网络资源库、案例库建设,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打造“思政课程”教师“天马长鸣”微信公共号,运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理论教育。

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实施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建立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增加平时成绩比重,探索从单纯注重笔试成绩转为“学、思、践、悟、行”综合考量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探索从单纯注重教学课时量转为以效果为核心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督导,将督导成绩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价方法,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学校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主持完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指导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撰写,组织了天津市“基础”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承担的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移动端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已正式上线。2019年9月,我校马院院长颜晓峰教授牵头开设的面向全校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已开课,课程一上线就被一抢而空,课堂气氛热烈、反馈良好。

 

抓好“课程思政”

让“专业+思政”典型课程成为鲜美的“心灵鸡汤”

我校着力探索教学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的潜在巨大作用,各专业充分发掘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建设系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协同化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在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保障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青年教师以场景代入方式讲授思政课

 

学校成立了“天津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首批确定了45门校级“课程思政”立项项目,组建了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配对组成的“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并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牵头的理事会,探索集中培训与按学科大类分组合作的统分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式,努力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天大海洋学院面向海洋强国建设战略,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引领,着力培养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新人,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通,大力开展海洋特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第一课堂抓“关键”,遴选4门学科基础与专业类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试点项目,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将正确的价值追求传递给学生,通过对课程关键过程的管理和学习效果的监督评价,形成对“思政进课程”的过程控制和效果监督。其次,在中间环节抓“通识”。打造一二课堂贯通融合的“新工科”通识课——《现代海洋技术》,聘请国家主要涉海机构的8位专家联合授课,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海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涉海产业的布局和使命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和价值观。最后,在第二课堂抓“思想”。开设《海洋时政大讲堂》《智慧海洋大讲堂》等,2018年先后邀请4位院士,1位海军将领,4位海洋智库专家为学生带来“思想盛筵”,通过聚焦海洋国情和学科前沿,打造真正能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文化传播高地。

 

海洋学院“海洋大讲堂”启动仪式 

 

 

做好“日常思政”

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思想不断洗礼升华

学生入校后,除上“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主课堂外,其他学习生活接触的方方面面的思想品德教育都属于“日常思政”范畴。天大积极探索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深化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载体”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注重实践育人,建立了百人“实践导师团”,围绕着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实践导师带领多支学生队伍前往全国各地实地调研,把思政搬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学校从5个学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拿出2个学分,专门用于开展实践教学,开展更大规模、覆盖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每年利用假期组织120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60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

学校深耕120余年深厚文化底蕴,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发挥人文艺术高地作用,着力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建设了以北洋艺术团为代表的文化艺术类社团,8年的天大“海棠季”贯穿不同主题,每年吸引数万人感受大学文化,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2017年,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探索网络育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设“两微一端”平台200多个,形成新媒体矩阵,校园网站不断推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天外天”网站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该网站的日访问量超过2万人;开发了“微北洋”“BBS”等多款手机APP,其中“微北洋”App装机量超过4万次,天大网上党建系统形成了涵盖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及教育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学校健全和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形成“教育、咨询、治疗、研究——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2015年起学校面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每年覆盖4000余人次,每年为全体入学新生(本科、硕士、博士)提供适应类心理讲座,实施入学心理测评工作,3年累计覆盖25000余人次。

学校加强管理服务育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辅导员与班导师队伍建设,切实关爱学生思想和生活,大力加强师德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对学生的就业引导。

学校构建系统化资助育人体系,建立五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利用“奖学金+”“自强之星”评比、“真人图书馆”等形式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连续4年在中央部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

学校以学生生活园区为载体搭建育人平台,充分引入青年教师、专业教师、学工队伍及管理服务人员4支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园区+青年教师”——建设了通识教育为主旋律的互动课堂,营造了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园区+专业教师”——设立了以学业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学业辅导站,邀请专业课教师为学业困难学生辅导和补课,邀请毕业校友分享成长历程。“园区+学生辅导员”—— 建立了以成长发展为主要方向的“加油吧”,利用宿舍内外物理空间,拓展读书分享、交流互动功能。“园区+管理服务团队”——开展健康生活为主要目标的生活技能训练营,成立了学生管委会,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

校报编辑部/文 马院 海洋学院/图



探索融合教育 培养一流人才

——天津大学本科教育追溯

天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深化本科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水平。


天津大学第八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举行


推出创新计划 建设一流本科

强化顶层设计,实施“2030行动计划” 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17年,学校制定实施了《天津大学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2030行动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成立“2030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全面领导、研究部署、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监督保障人才培养工作。

设计“新工科”教育实施模式,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学校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奏响了工程教育改革主旋律。如2017年首倡“‘新工科’建设路线图”,携手61所高校提出“天大行动”,成为我国“新工科”建设“三部曲”之一;2018年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引领全体系、全类型、全层次“新工科”教育;2019年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建立“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推进世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与发展。


“新工科”为龙头 促进人才培养

推动“卓越1.0”迈向“卓越2.0” 自2010年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天大形成了“一个根本、两个聚焦、三个面向、四大目标+X实现路径”的“1234+X”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新工科”架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1.0到2.0的跨越之桥,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可,《迈向“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10年改革实践中,学校有21个本科专业、6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该计划,参与学生130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卓越工程人才。

优化“老”生“新” 学校精准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面向国家重点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科技发展趋势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如强化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面向国家健康战略建设全国首个医、工结合的新办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主动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相关专业,建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数学等新专业。


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学生上实验课


实施“产”联“学” 学校与行业、企业探索、形成深度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如与恩智浦公司、腾讯公司分别建立“新工科”实验班,并从2018级开始招生。企业全程参与实验班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力》《企业管理》等课程。学校设立天津大学-华为物联网精英实训营,企业工程师以Huawei LiteOS为主线,串联丰富的华为IoT项目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贯穿“端-管-云”的系统知识构架。

推进“跨”中“融” 学校打破专业壁垒,改变以单一学科办专业的模式,建设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的新型专业建设模式。“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于2019年招收首批112名学生。该平台融合机械、精仪、自动化、微电子、智算、学院、宣怀等学院(部)资源,不同学科教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联合授课,改革《高等数学》为《工科数学分析》,开设《设计与建造》《思维与创新》《智能电子创客设计与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贯通“专”与“通” 学校在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同时,构建以“家国情怀”为引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丰厚学养,增强学生科学思辨,强化学生身心素质,塑造学生审美立美能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维与创新》《国学素养》《人类文明史漫谈》《人工智能与社会变革》等各类通识课程20余门;引进《心理 行为与文化》《社会心理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全球变化生态学》《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等10余门优质在线课程。

整合“互联网”加“教育” 学校不断将新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生培养,从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从电化教室到智慧教室,取得显著效果。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精馏综合拓展3D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辐射受益面覆盖国内各高校,高居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人气指数排行榜首;被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采用,专设了单项赛事环节。《无机化学》课程率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讲教师马骁飞在中国慕课大会等多个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广受好评。


科研反哺教学 探求协同育人

以科研成果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积极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促进新兴专业方向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如化工学院将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知识储备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合成生物学专业方向,依托科研成果开设了《DNA合成》《分子生物学》《基因级设计合成》等核心课程。工业工程专业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案例教学,“美特斯邦威:存货之谜”“致广大而尽精微-泉城大酒店精益管理实践”等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

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做科研 学校引导学生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参与前沿科研工作及重大、重点项目。各级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和研究中心等以不同形式对全校本科生开放。学校开设了大量的开放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兴趣或需要选择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如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实验中心在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安全责任教育、准入制度考核的前提下,利用门禁授权、工作台派位、摄像头远程监控等手段,实现部分实验室的“无教师值守”管理和全天候开放。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学校拓展学生以科技创新类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有13个学院(部)建成36个学生创新实验室,与23个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设有IT学科、宣怀学院、电类学科3个校级创新创业校内实践基地;开展“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等品牌活动。2017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3篇,申请专利73项,培养创新创业团队94支,注册企业47家,参与创新创业合计2337人。

天津大学将进一步推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本科教育中抓住专业教育、贯通培养、科教协同三个重点,以家国情怀为引领,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务处/文图


(本版刊登于2019年11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三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