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记天津大学海河医院抗疫的白衣战士们

      2020-03-13       

“常思奋不顾身 以徇国家之急”

—— 记天津大学海河医院抗疫的白衣战士们

本报记者 李丹


 



海河医院全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的“战疫主战场”是天津大学海河医院,至2月底,天津市全部130多位新冠病毒肺炎确诊病人都集中在这里治疗。

海河医院位于津南区双港镇津沽路,占地面积203亩,建筑面积69249㎡,建筑床位810张,开放床位610张,是一家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海河医院建于2003年非典时期,就是为在紧急疫情下及时提供医疗资源和有效隔离治疗,医院E区大楼用于此次收治确诊患者,也被称作“红区”。至2月底,海河医院近千名医护人员与员工奋战在阻击战最前沿,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的生命。截至2月26日,已有96名患者治愈出院。


“红区”战士 勇者无惧

这是一群战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毫无畏惧,将挽救患者生命视为天职。特别是“红区”的白衣战士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衣服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奋战了几百个小时,只求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康复回家。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孙燕说:“穿上这身防护服就如同披上了战袍,进了‘红区’就是上了战场。”在这里,有几十位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工作。他们中的很多医生一个班次要连续工作4到6小时,每次走出科室脱下防护服后,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进来以后不允许带手机,每天总有一段时间和外界‘失联’。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大家吃东西、喝水都很‘谨慎’。”心脏内科副护士长刘春荣如是说。

海河医院“红区”战士


身在海河医院“红区”、从事危重症治疗多年的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和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负责人于洪志,常常要做对于“红区”医生来讲最危险的气管镜检查,每次十几分钟。今年42岁的于洪志也是天津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呼吸专家组的成员,同时担任海河医院“红区”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和第一突击队队长。在“红区”内,于洪志的一个班就是24个小时。“红区”一病区的海河医院呼吸科的主治医生李建国46岁了,和爱人两地分居,孩子正面临高考。疫情发生后,他毅然冲在了第一线。他从事的也是为病人做神经穿刺的高风险作业。大年初一进入“红区”,他几乎每天都在近距离接触患者。他和于洪志曾一起来到了1个病房,分别为2名患者同时进行穿刺术。防护服在隔离病毒的同时,也让操作变得异常艰难,护目镜上沾满了雾化的汗水,3层手套让手指的灵活性打了折扣,难度系数成倍增加,每次操作都是对医生技术和毅力的考验。他们把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生命当成一种坚定的信念。无私无畏,冲锋在前,换来的是一名又一名患者的治愈出院,对奋战在“红区”一线的医生来讲,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到知足的呢?这些海河儿女们用专业守护着患者的健康,身穿白衣与病魔做最顽强的抵抗!

真情暖人 大爱无边

“红区”不是“冷冰冰”的,一张纸条、一句问候、一份关怀,都是爱和希望的体现,都让每名患者倍感温暖。在医院隔离病房的玻璃上,贴满了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小纸条。小纸条上写什么的都有,吃的、穿的、用的,还有患者的各种心里话。医护人员说:只要能办到,他们都会解决。而除了让患者提出需求外,医护人员也会通过小纸条为他们加油打气,让患者感觉到,在这里的他们并不孤单。


海河医院医生于洪志在“红区”


海河医院“红区”有个小姑娘刚入院时非常焦虑,护士长秘书张文新每次进病房都为她做心理疏导,鼓励她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女孩儿心情渐渐平复,逐渐摆脱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康复出院了。张文新不仅要查房,还要穿着防护服为病人取血、输液、做雾化,她和同事们特别注意为患者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总是安慰他们,并为他们加油鼓劲儿。另一名“红区”护士张萌的热情、直爽也很让患者喜欢。大年初二是张萌的25岁生日,而就在这一天她进入了“红区”。一名来自武汉的71岁老人说话是武汉方言,与护士沟通不太顺畅,但张萌总是耐心地听老人说,并安慰他:“为了家人,您要加油,争取早日回去和亲人们团聚。”2月23日,这位老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而顺利出院了。在“红区”内,护士们总是想尽办法给患者加油、鼓劲儿。对于独自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讲,这份鼓励弥足珍贵。医护人员安慰和鼓励的话语,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也增强他们战胜病毒的信心。患者们也纷纷贴出纸条,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和赞美:“是你们面对疫情毫不退缩的勇气,感染和鼓舞了我。”“是你们像家人一样的爱,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你们是美丽的天使,播洒大爱于人间!”

坚强后盾 必胜保障

海河医院感染一科医生王海亮,从2月4日起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时间紧、压力大、节奏快,作为一线战士还必须十分谨慎,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冒着巨大的危险为一位位患者搭建着生命的桥梁。在这个气温低迷的初春,这一群人却被汗水浸湿了衣衫;长时间的工作,早已将疲惫写满他们的面容,而他们仍旧微笑以对。


2月8日海河医院2位患者康复出院


王海亮的妻子刚刚怀孕,处于孕早期,反应比较重,常常刚吃完东西就全部吐出来。他和妻子双方父母又都在外地,没人照顾妻子。他进入“红区”前很是担心,可是妻子一直鼓励他:“去吧,我这儿没事,你尽管放心。”妻子说她感到更多的是自豪,因为她相信丈夫一定能凯旋。多少“红区”的战士是因为有了家庭和亲人的支持才能勇往直前啊,亲人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红区”里的正常救治离不开良好的后勤保障。每天早晨6点多,56岁的海河医院工会副主席王建丽就来到了医院。给医护人员送营养早餐的车一会儿就来了,她和同事们要及时将营养早餐送进“红区”。王建丽带领后勤保障生活组的十几号人负责“红区”医护人员的生活保障。她们也是拼了!“红区”医护人员56种日常用品,都是她们一次次艰难地推着小推车送进去的。2月20日,是海河医院总务科科长张宝国年满60岁的日子,也是他正式退休的日子。但疫情发生后,张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之中。他夜以继日,积劳成疾,终于2月16日突发心肌梗塞住院。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他还心系救治一线,打电话嘱咐了又嘱咐:“等我身体允许了,第一时间返回阻击疫情一线!”


王海亮医生(左1)在“红区”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面对疫情,海河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奋勇向前,敢于担当,把阻击疫情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才有一批又一批的患者治愈出院。2月27日,津城还沉浸在连续4天零增长的“喜讯”中,却传来让大家心痛的消息——海河医院一名医生被感染,确诊为新冠肺炎。我们的健康有你守护,而你的健康,我们也无比在乎。所以,请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们在等着你早日平安归来。战“疫”还在继续,但春天已经不远……


 

临危受命 尽锐出战

冲锋陷阵 曙光在前

——访天大天津医院副院长 援鄂医疗队副领队徐卫国

自大年初三临危受命,天津大学天津医院副院长徐卫国亲自挂帅,作为天津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副领队驰援武汉。截至2月底,他已经在疫情的风暴中心奋战了一个多月,以点滴实干汇聚坚实力量,让身边人安心,也让远方的我们更有信心。2月底,我校医学部官微记者采访了徐卫国,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前线战疫故事。


徐卫国


问: 您是在什么时候接到援鄂任务的?到武汉后马上要做什么?

徐卫国:从出现新冠肺炎患者开始,我所在的天津医院就按照市卫健委的部署开始着手准备应战。来武汉前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接受培训,比如手卫生、穿脱隔离衣、防护面罩佩戴,穿脱防护服等。二是学习国家发布的新冠病毒防控指南,尤其是防护知识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标准等。我在大年初三的晚上接到通知,连夜将各种物资准备齐全,第二天就奔赴武汉了。

我们医疗队的138人来自16个单位,将这些人员快速打造成运行高效、执行力强、作风过硬的队伍,需要在短短的1-2天内完成。来到武汉,我们马上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因为我们接收的是一个曾经废弃的病区,不仅要先熟悉医院的平面布局、内部医疗流程,还要建立自己的管控机制。时间非常紧迫,因为患者已经在病区里等待救治。1月28日出发,29日凌晨3点入住武汉,30日就已经进入病区去救治患者了,我们真的是在与时间赛跑。

问: 您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的呢?

徐卫国: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我们按照市卫健委的要求及时成立了党支部,以专业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小组。其中,医生10个组,护理部8个组,还有专业治疗组、护士部等,实行层级化管理。此外,我们也进行了战前动员,号召大家发扬白求恩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团结奋斗、共克时艰。另一方面是实地建设与技术培训。1月29日中午,当时的防护物资非常紧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我决定一个人进入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内部情况。由于年久失修,医院条件极其有限——电路损坏,甚至有些插座都是烧坏的,监护用品、药品、患者床等都不足,可是当天患者已经收了50多位。为解决燃眉之急,我们尽快组织大家进行了包括平面布局、医疗流程、感控环节等技术培训,之后即刻以组为单位,再次开展防护方面的实地操作练习。尽管面临着环境陌生、物资紧缺、设施缺位等诸多问题,医疗队还是克服重重困难,30日下午准备就绪开始收治患者了。

问: 医疗队进驻的武钢第二医院条件怎样?运行状况如何?

徐卫国:通过我们短短3天的高效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比如,刚接手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氧气管道为患者提供氧气,我们就用“土办法”——推氧气瓶,每天往病房推40罐;没有卫生院收医疗垃圾,我们医护人员就自己捆扎、清运;在氧气、药品、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抚慰患者心中的不安……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重点以落实医疗18项核心制度为抓手,规范医疗行为。短短的3-4天就步入了正轨中,队员也是非常的尽责、有担当。通过精心的治疗,收获成果不错,我们这个病区,开放床位是57张,截至2月23日,出院病人有39人。

问: 目前医护人员工作情况怎样?大家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如何?

徐卫国:奔赴武汉时,我们的目标就是“打胜仗、零感染”,所以做好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我们坚持把感控工作渗透到每个环节,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是每班4小时,但由于住地较远,加之涉及穿脱防护服等感控工作,基本每班下来都需要6至7小时,而且穿上防护服后行动不便、工作强度大,这对大家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战。

初期大家难以适应武汉湿冷的气候,加之心理紧张,他们浑身贴着暖宝宝再套上防护服,进入病区后还是直打冷颤。一周过后,大家已经能坦然面对了。

新冠肺炎因为老年病患较多,这些人群生活无法自理,且又是相对隔离的状态,没有家属陪护,所以繁重的护理工作都由护士来承担,吸氧、输液、发药,还要铺床、喂饭、打水、清理大小便……每项操作都面临着高传染的风险。但他们还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承担,得到了患者们的一致认可。


天津医院支援武汉医护人员


环湖医院支援武汉医护人员


问: 面对这样高负荷的工作量,您是如何减轻前方医护人员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呢?

徐卫国:在缓解医护人员紧张情绪、增强信心方面,我们多措并举。而作为指挥部的副领队,同时作为一名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我一直认为越是危险和困难的地方,越要冲在第一线。所以我坚持确立“队长查房制度”:带着医疗队医生专家组组长、护理部专家组组长等每周进“红区”,逐一查看传染概率最强的重症、危重病人,做好表率作用,给整个团队吃一颗“定心丸”。

问: 目前您所在医疗队的医用物资、生活物资是否充足?

徐卫国:来到湖北确实一度非常紧张,有时候真如网上所说,“不是告急,而是没有。”我们医疗队的物质储备坚持到每天晚上8点就面临巨大的缺口,第二班医护人员进入医院后就没有了,只能立即多方筹措。


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援武汉医护人员


胸科医院支援武汉医护人员


一提到此处,我就觉得十分感动,天津市卫健委火速帮我们从家里协调,尽管天津市各个医院的条件也很紧张,大家还是凑了一批物资。航班停了,物资没法送到一线,市里就捐赠了两辆120救护车,每个车配3名司机,师傅们“歇人不歇车”,星夜兼程开到武汉,最终将防护物资送到我们手里,缓解了燃眉之急。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市里一直在满足医疗队物资的基本供应,保障医疗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虽然物资始终紧缺,但国家已经在统筹安排调度,除了天津调运的物资外,我们还能从武汉领到一些,初步缓解了供给紧缺的局面。

问: 您看现在疫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徐卫国: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目前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存量正在加速消化,这都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另一方面,我们仍不能轻言拐点,疫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确诊患者的人数不容小觑,医院的收治压力依然存在。从目前的数据情况来看,传播仍在继续,只是控制的力度加大,传播的力度减弱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疫情的传播还没有停止。疫情的防控工作仍然严峻,久久为功,才不会让之前付出的努力打水漂。

问:以您看来,什么时候才是疫情真正战胜的时候?

徐卫国:尽管新增病例数有减少的趋势,但是现有确诊病例基数仍然较大,由此堆积出的密切接触者数量众多。加之在企业复产复工的趋势下,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吃劲儿的时候。

问:如果不是有这样的一个突发疫情,本来这个时候您会是怎样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的?

徐卫国:给老百姓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一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天津医院以“一老一小一急一投诉”为抓手,改善老年人及儿童就医、院前急救、投诉办理、社区用药等问题,着力解决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难点、堵点,让大家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也是我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聚焦的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天津医院在科学研究、文化融合、健康服务等方面与天大开展密切合作,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促进临床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转化。这就是医院“在做的”,也是我们“一直要做的”。

在生活方面,我作为“70后”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儿女,虽然医生这份工作让我颇有成就感,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有所亏欠。身为儿子,常无法尽孝于父母;作为父亲,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作为丈夫,生活的重任只能交给妻子承担。所以看到天津大学开展为天津市医护人员子女提供线上公益家教活动,真的切中需求,我们十分感谢。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截至2月底,天津大学各附属医院已派出逾110名医护人员冲锋陷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了生命防线。

临危受命,尽锐出战。从改建病房、建立运行体制,到精心救治患者,治愈率不断提高,医疗队不断传来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广大医务人员功莫大焉!我们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医学部)


(本版刊登于2020年3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四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