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记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天大校友和天大医学部海河医院师生

      2020-04-10       

火神山医院背后的“天大担当”

——记参与医院建设的我校叶建 张圣斌 陈宇等校友


叶建


张圣斌


陈宇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冠肺炎疫区中心武汉视察。他指出,抗击新冠肺炎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这次武汉之行,习近平主要考察了这两个阵地的代表——武汉火神山医院和武汉东湖新城社区。

这个被世界各国政府及专业人士注目和惊叹的建筑面积过3万平方米的武汉火神山医院,从1月23日下达建设任务到2月3日竣工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时间,又一次刷新了“中国速度”,又一次展现了“中国标杆”!从而成为抗击新冠肺炎的新地标!天大校友积极参与该项目设计及建设,贡献了“天大”力量,展示了“天大”担当。


闻令而动

天大校友受命勇挑重任

2020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九下午,中建三局等5家单位接到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命令: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凶猛,医疗资源频频告急!武汉市政府决定在蔡甸区知音湖畔新建一座专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武汉火神山传染病医院。

该项目由中建三局牵头,武建集团、武汉市政、汉阳市政等单位参加建设,中信建筑院担任建筑设计。根据上级指示,项目建设工期仅为10天。武汉火神山医院毗邻武汉职工疗养院,将参照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项目建设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病床1000张,主要包括医技部、ICU、负压病房楼、网络机房、中心供应库房、救护车洗消间、焚烧炉、氧气站房、吸引站、污水处理站、雨水调蓄池等。


火神山医院外景


疫情就是命令!中建三局、武建集团、中信建筑院等单位闻令而动。接到命令第一时间,中建三局立即成立了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指挥部,调动全局资源进行工程建设,并成立了总承包项目部及各工区施工项目部。其中,建设指挥部主要对工程进行整体决策及协调;总承包项目部主要针对资源组织、交通管控、设计与技术管理、质量管控、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工区施工项目部主要负责现场施工组织及实施。我校2006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校友、现任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科技部总经理叶建被任命为中建三局总承包项目部设计与技术管理组组长。武建集团是武汉市属国有建筑施工支柱企业。接到命令后,该集团各职能部门立即行动起来,迅速调集集团所属各路精兵强将汇集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我校1988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校友、现任武建集团项目经理张圣斌被任命为武建集团武汉火神山医院项目部技术与质量组负责人。中信建筑院是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领域力量最强的设计院之一,在医疗建筑领域有丰富设计经验。我校1994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校友、现任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机电二院给排水总工陈宇被任命为武汉火神山项目给排水设计专家组成员。


精益求精

技术方案展现专业素养

1月23日武汉封城,叶建不得不取消晚上回安徽老家的计划准备采购年货,下午突然接到公司电话指令,他一面让妻子独自办理年货,一面联系相关人员一起去中信武汉院会商设计。路上,他还在考虑火神山医院的相关技术问题:模块化设计、仓储设备物资如何利用等……第二天上午,叶建首次来到工地,他发现场地地形起伏变化太大,便马上联系设计人员,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调整场地设计标高,在得到设计人员确认后马上付诸实施,仅此一项,节约土方开挖量约5万立方米。叶建团队抽调的都是系统内的骨干成员,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等专业约40人,共同参与协助设计院先后研究并确定了空调通风、弱电及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方案。

武建集团这次承担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医技楼、ICU病房及部分病房,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张圣斌带领10余人负责该部分工程的质量督导工作。为确保建设工期,火神山医院凡是标准间均采用模块化集装箱式拼装结构形式,而医技楼、ICU等相对大空间建筑则采用钢桁架结构形式,这类建筑也是本项目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同时,该项目还受疫情、春节、封城等方面的制约,虽然工资条件非常优厚,但招集工人仍然十分困难。张圣斌团队采取了盯、讲、带的办法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所谓“盯”,就是质量管理人员全程跟班;“讲”就是要根据陆续传来施工图及其修改设计“同声传译”给施工班组长;“带”就是不断让刚刚确认的老工人带领新工人。项目移交给军队使用后,为确保集装箱病房不漏雨,经项目管理方、使用方、设计方及施工方协商,将原先为确保建设工期而优化下来的坡屋顶全部再加上去,而此任务又交给了张圣斌。从2月17日到26日,张圣斌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约100人,冒着医院已开始使用、极易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全套防护,历时10天完成了1万余平方米病房部分的坡屋顶加装任务。

陈宇当时本来在外地休假,接到领导通知后,他第一时间联络在汉设计人员,协调组织办公、交通、防护事务。作为专家组团队一员,他连夜对北京小汤山医院施工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火神山医院项目特点,最终确定了给排水设计方案。此外,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设备材料供应问题,陈宇还提出了多种替代思路和方案,对赶工期导致的问题也提出了可行措施。后续施工图设计因在外地无法亲自参与,他就与同事们保持了密切联系。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攻关,历时60小时圆满地完成了设计任务。


披荆斩棘

重重困难考验智慧能力

武汉火神山医院之所以能够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建设工期达到了极限,还包括技术标准方面,无论是建筑规模、质量还是技术指标都是开创性的,有的是无标准可循,有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显然远高于北京小汤山医院,主要体现在功能组织、洁污分区、安全防护、应急用电、信息通讯、环境保护、军民融合等方面。此外,在施工组织方面,由于疫情来势凶猛,1月23日武汉已封城,所有公共交通已停运,各单位已放假停工,春节临近员工大都回老家开始度假。施工人员如何到位?管理人员如何到岗?施工人员疫情防护如何进行?施工工作面如何组织与协调?人、物、机械交通组织及交叉作业如何实现?施工物资和设备如何保证?所有这些都是摆在叶建、张圣斌、陈宇等设计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面前的问题,考验着他们的能力和智慧。


武汉火神山医院


牢牢控制施工节点,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交错进行,设计方、施工方联署办公,钢结构、模块化、预制化成为主要设计原则,设计半成品、设计草图代替施工图,现场工程师、技术员“同声传译”对施工班进行技术指导,最大限度使用施工企业仓储物资,库存设备按时到达施工现场……该建设项目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工程开工到2月3日工程竣工移交,施工连轴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项目调度人员、设备物资采购人员近10小时连续通话安排相关工作;施工班组连续24小时施工以保施工计划节点;项目管理人员刚回到家就接到电话指令又立刻开车行驶500多公里返回施工现场……所有建设参与人员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发挥最大潜能,确保了施工任务按时完成。

武汉火神山医院火速建成的背后,彰显出党和政府的迅速果断决策,体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凝聚着像叶建、张圣斌、陈宇这样的天大校友及全体建设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展示出当代中国一流的建筑队伍和飞速发展的建造技术,同时也表现出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严格的环保标准。据了解,稍后建设建筑规模更大的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张床、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雷神山医院也有包括我校校友在内的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建三局等单位参与设计和建造。

本文稿件及照片由湖北校友会提供



站在疫情风暴中心的人

——我校医学部师生海河医院抗疫侧记

一场疫情,让许多人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个春节,绝大多数人只能宅在家里,没有相聚,没有远足,大多数人还没有上班,但有的人却从来没下过班。而在这场战疫中,天大医学部的导师和博士生站在了疫情风暴中心,用行动书写了天大医科人的誓言和家国情怀。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言行,为这场战斗注入了天大力量。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天大人”涵养家国情怀的担当。走进红区,选择小离别,为了大团圆,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大医精诚 白衣战士佑苍生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街边的花都开了。凡是路过的人,总忍不住掏出手机拍几张。可天津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海河医院结核科主任武俊平却没什么时间在这美丽的春色中驻足停留。

除夕夜,武俊平在万家灯火的目送中,放弃休假,回到了海河医院——天津市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心战场。

在海河医院工作了13年的武俊平,被临危受命为二病区主任,负责38张床位患者的收治工作。情况急、任务重,武俊平和她的同事们工作起来几乎一刻不停。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易起雾的护目镜和压鼻梁的口罩,身心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只要患者需要我们,这些都可以克服”,武俊平说。

白天查房、和天津市专家组讨论交流病情,晚上查阅资料、寻找诊治的方法,武俊平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一时一刻也停不下来。

3月15日,天津市本地新冠患者清零,但很快,境外输入患者出现了,二病区又忙碌起来。


武俊平(右1)与同事在病房救治患者


有了前期经验,武俊平的诊治变得更得心应手。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境外输入患者多为留学生,学生的恐慌、担忧,家长的焦虑、不安,一系列心理问题成为了治疗最大的难题。心理疏导是治疗境外回国患者的关键!武俊平当机立断,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方案进行诊治,她的角色由医生变成了“知心姐姐”,细心询问患者的作息时间,制定的一套因人而异的,让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所谓医者仁心,医者,需要学者严谨坚毅的意志,也需要心怀苍生的大德。疫情发生以来,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家组各位专家的不辞辛苦、认真负责、深入一线奋战的点点滴滴,武俊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吴琦教授、丛洪良教授、杨万杰和徐磊教授都是我的老师”,武俊平说:“他们身体力行、心系患者,每次抢救患者,都冲在一线。记得抢救第二个患者时,他们持续在病房奋战72小时。这样的医德、医术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

随着复产复工及国内疫情防控走势的持续向好,医院外,寒冬的肃杀不复,这座城市的久违烟火气又重新涌动;而医院内,医护人员匆匆的步履依旧。有时,武俊平也不禁在医院走廊的窗边停下脚步,看到窗外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每一个倔强发芽的枝桠,都绽放着生命的力量。已经两个月未曾回家了,武俊平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无论人类社会怎样,只要到了季节,花一定会开”,武俊平想。


临难不惧 冲锋陷阵抗疫情

我校博士生崔超也是海河医院的胸外科主任。从大年初四开始,他就一直没回过家。

1月28日,崔超进入隔离病房,负责新冠疑似病人的鉴别、诊治工作。在医院停止发热门诊鉴诊后,隔离病房也随之停止了运行。随后,崔超进入海河医院收治危重症病人的一病区,负责病区内的诊疗和与市专家组对接的工作,力求信息通畅、上情下达。


崔超(中)在海河医院“红区”救治患者


“疫情就是集结号。不光是我,所有人都是战士。”崔超介绍,作为医院第三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一线,“我是老党员,是科室主任,更应该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是我在天大学习中受到最多的熏陶。”崔超说,战胜病毒要以科学之实,战胜恐慌要以信心之实,战胜迟疑要以勇敢之实。一病区的2名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治疗,但气管切开会有大量分泌物气溶胶喷出,患者肺内沉积的病毒颗粒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医护人员稍有不慎都是致命威胁。崔超收到指令后,义无反顾地上了手术台。由于两位患者都是呼吸机及ECMO联合治疗,实施气管切开难度可想而知。防护服很笨重,护目镜上布满水汽,但是凭借日常对专业技术的“吹毛求疵”,崔超很快就找准了位置,顺利完成了整个操作。

疫情如同一场黑风暴,席卷了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在这冰冷残酷之外,还有无数人在努力地钻木生火,崔超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对于自己一个多月未见的家人,崔超却充满了歉意。“选择小离别,为了大团圆。”崔超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有很多同行的付出远远比我多。”

博士生万振是海河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从1月20日开始,万振就进入了分秒必争的工作状态,至3月已连续加班50多天。“不让来也来、让走也不走”,这句话几乎成了万振的口头禅。

信息化支撑方案的紧急设计与实施,包括基础临床信息系统保障、电子病历信息展示及传输、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除医护人员现场亲手处理外,其他工作几乎均涉及信息化支撑或设备保障,这些都是万振的职责范畴。

大年初二,万振收到了2天内在海河医院F楼隔离病区紧急安装近200只监控探头的指令。年关加之疫情的双重原因,给万振的工作带来了难题:“根本找不到工人施工,当时真是感觉到无能为力、压力山大。”最终在万振的带领下,信息中心索性全员上阵,工程师变成真正的“拼命三郎”,经过两天的昼夜抢工,最终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


万振(右1)在海河医院F楼现场布线


万振说,“如果说医护人员是战士,那么信息化就是战士手中的武器。考量我们医工人员能力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就是在这个时候能够拿出哪些武器、怎样快速部署使用这些武器。”面对疫情的“大考”,万振不负所托,带领信息中心的医工人员攻下了一个个堡垒:对全院现有通讯设备、服务器等重新测试部署,全力确保基础业务正常运行;对部分楼宇进行网络设备升级及信号增强;紧急测试开发云视频会议系统、电信远程会诊系统;紧急研发海河医院疫情实时监控平台、疫情报表消息主动推送等。

“医工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专业补台”是万振在科研和工作中的16字箴言。在博期间,智能医学仪器、康复医学、医学仪器中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锻炼了万振的科学思维,在工作中遇到紧急的棘手问题时,医学部的教师团队也成了万振身后的“智库”。疫情期间,他所在的海河医院信息中心同我校医学部联合申报天津市重点支撑项目“面向新冠肺炎的智能穿戴式组合体征云监护系统研制”及天津大学项目“新冠患者网上问诊系统”,为战胜疫情铸起科学的“利剑”。

“疫情是一块反光镜,它折射出目前临床的一些短板,也为我后续开展研究提供了方向。”万振介绍,今后他想在疫情隔离病区的真实场景重构展现、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自动采集系统等方面进行攻关,带领团队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这就是天大医科人。从个体到群像,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每一道战线,都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他们正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常思奉献的热忱,与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致敬,所有逆行者!加油,所有天大医科人!

本文稿件及照片由医学部提供



(本版刊登于2020年4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3版 责任编辑 彭莉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