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西青区区委书记李清带队来天津大学调研。此行,他们是为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而来,就如何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底蕴、特色与亮点,向冯骥才先生取经。
交谈中冯先生建议要用博物馆留存文脉,传承文化,并讲述了当年老城厢博物馆建立的经历,对博物馆建设与文物搜集给出了具体建议。
1995年6月天津老城改造开始动工前,冯先生和一群自发结合起来的文化抢救志愿者对老城做了抢救性调查和影响记录。一方面请摄影家将城中所有重要的街巷都留下一张影像,一方面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靳其敏教授携学生将那些豪门宅院如徐家大院、益德王大院、卞家大院等做了测绘,多留下一点资料。
他在讲述中说到,对老城进行抢救性调查和做影像记录时,我们在城里跑来跑去时,人们不知道我们做什么。那时我们经常穿街入巷,甚至入户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对老城改造的态度与想法,了解他们生活的现状与记忆的历史,也讲我们的想法,并渐渐得到他们的理解,以至热情的支持。我们想上房拍照时,他们会搬来凳子和梯子。在动迁那些天,老百姓还全家人在屋前、院中与街区合影留念。也有一些住在其他城区的人跑到老城里留影纪念。这表明人们开始在乎自己的老城了——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这本《旧城遗韵》图集出版后,我们举行几次签售活动,要求签名的队伍排出几十米长。显然他们知道这是生养自己难舍难离的故城、故乡和故土。

经过再三努力,建立起“天津老城博物馆”
拆迁开始了,一次我跑到老城里,看到的是千家万户正在搬迁的景象。到处残垣断壁,成堆的废墟,到处是人们丢弃不要的杂物。一些人家卖掉、丢掉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遗物混杂其间。我在市里一次会上碰到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王德惠。这位市长是学建筑出身的,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我对他说:“咱们应该建一座博物馆,把属于老城历史有价值的东西放进去。再晚就什么也没有了。”市长说:“我也想到建博物馆了,你说怎么办?”我说:“你给提供场地,博物馆的东西不用政府去买,最好号召老城的百姓来捐。咱们可以发动百姓,做一个‘捐赠博物馆’。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谁捐谁参与,谁参与谁关心。东西留在这,就是一份念想,博物馆也有了乡土凝聚力。这事我可以牵头做,建博物馆的事得由您发话。”第二天,王德惠市长就叫南开区区长赶紧找我研究建老城博物馆的事。南开区政府对建老城博物馆很积极,很快就把各项工作及推进办法都确定了。我们在老城里调查,发现鼓楼东有一座临街的四进宅院,间量阔大,精致规整,原是南开区环卫局的办公大院,现在空着。用这座建筑做老城博物馆最适合不过。于是马上由南开区报到市里,随即得到批复,不出两个月,院落就修装好,我为“天津老城博物馆”题写了牌匾,然后就在这房子里举行博物馆成立仪式。为了带动大家捐赠,我拿出两万元钱,在老城厢收集了一些颇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在博物馆的启动仪式上带头捐赠了,还发表了一个演讲,鼓励大家把有文化价值的东西留在老城厢,留在故土,也留下世世代代的文化风物印迹。媒体宣传出去,老城百姓热情响应踊跃来捐,大量属于老城历史记忆的珍贵物品便源源不绝地聚拢而来,老百姓们,捐了1万多件物件,让人温暖地感到百姓对自己的老城有情有义。

天津老城博物馆现状
通过这段记忆,冯骥才先生建议,如果杨柳青要建博物馆,馆藏可以发动群众捐赠,群众对家乡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大家会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拿出来。他说:“发动老百姓捐赠也是为了让老百姓与这片土地建立联系,东西留在这儿,一份牵挂也就留在这,心里会惦记着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家园,老百姓的心就与这片土地永远连在一起。”(本站记者赵晖)
(编辑 刘晓艳 郭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