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科技创新 2020年天大部分科技成果集萃

      2020-06-15       



中国电子在津布局脑科学“生力军”

今年3月,一枚行业“重磅炸弹”的落地,让很多人的目光聚焦天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再度落子天津,将上海中标软件与“天津麒麟”正式整合,在天津高新区设立麒麟软件总部,打造操作系统的“国家队”。同期发布的“遨天”计划显示,未来,麒麟软件将投入百亿级资金,打造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三大产品,在充分满足当下“升级、重构”需求的基础上,为万物互联、新基建等前沿方向提供支撑。

中国电子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企业集团,一直致力于成为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的引领者。近年来,中国电子立足天津,在天津谋划布局的这盘“大棋”里,落子的不仅有自主研发的PK体系(飞腾“Phytium处理器”+麒麟“Kylin操作系统”)这样的“主力军”,还有一支与天津大学合力打造的全新脑科学“生力军”。

2017年6月,中国电子董事长、党组书记芮晓武访问天大,与天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云脑中心”。经过一年的建设,2018年5月,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大、中国电子及东丽区政府合作打造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云脑中心”正式揭牌上线。作为我国首个以大数据、云端服务及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健康平台,该中心以中电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平台为保障,运用人工智能分析,打造智能健康档案,致力于建设国家级健康医疗产业化基地,推动海量健康医疗数据融合、共享和产业孵化,形成完整生态体系。

目前,该中心已入库健康医疗领域结构化存量数据230多亿条(二级以上医院196亿+基层卫生机构34亿) ,超11TB ;非结构化数据135TB(X线、CT、MRI、B超、心电等) ,每月增量结构化数据3亿条以上(150GB),影像文件30GB以上;制定元数据规范约10000条、数据字典超500个及近300个临床数据集。该中心可以按照接口服务模式和数据批量导库模式提供门诊、住院、检验、检查、手术、麻醉、病案、药品、电子病历、公共卫生等业务数据服务。该中心所产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不仅为政府部门管理分析、个人健康管理等提供了多维度的决策支持,也为深化医疗改革、完善卫生与健康治理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9年1月,中国电子与天大签署了工程博士项目制招生培养协议,双方携手面向健康中国重大需求,在医工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展开进一步合作,助力中国智能医学工程学科快速起步发展。

2019年5月,在第三次世界智能大会期间,由天津大学和中国电子联合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正式发布。“脑语者”系列芯片具有“精解码、高指令、快通讯、强交互”四大优势,采用高度集成的单芯片SOC FPGA方案,突破了传统非侵入式BCI信号采集处理的诸多瓶颈,有望为脑-机交互技术走向民用化、便携化、可穿戴化及简单易用化开辟道路,助力实现我国脑-机接口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有望引领我国脑科学和类脑智能研究“变道超车”。

2019年11月,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中国电子和天津大学携手共建的“天津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在中国数字健康医疗大会上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以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发展方向,以创新为导向,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级高端智库,重点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战略规划、标准规范、核心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研发工作,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跨界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建设与拓展,着力建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研中心与产业化示范高地。

围绕新冠病毒疫情的防控需求,2020年2月,天津大学与中国电子再度联手,积极响应国家及科技部、教育部的号召,多层面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双方充分发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天津“云脑”中心自身的大数据平台及计算技术优势,针对疫情发现、分析和预警技术及远程诊疗方案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入选科技部疫情工作专报,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贡献。

今天,无论是“麒麟”,还是“云脑”,都正在渤海之滨的天津破土发芽,快速成长。未来,天津大学将充分发挥既有学科优势,持续深化与中国电子全方位合作,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技术、服务、政策与合作等要素的有效对接,在科研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及课题联合申报、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协助中国电子在脑科学、新一代人机交互与智能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产业生态。

医学部

 

 

我校科技成果亮相央视新闻直播间

本报讯 当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态势拓展之际,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有序复工。在3月26日的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中,由天津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海燕号”水下滑翔机等深海装备亮相。

青岛院自主研发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是一种小型化、低成本的水下移动观测平台,测量精度达到国际同类水平,能够快速、准确、大范围收集海水剖面数据,为我国防灾减灾、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关键海区的水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11月,“浮星”在西太平洋海试中取得了48个4千米级的剖面,最大下潜深度达4000m,进入我国6000米深海Argo研制第一梯队。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海燕”水下滑翔机


青岛院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是海洋观测与探测的重要装备,可对复杂海洋环境进行长时续、大范围的观测与探测,目前国际上相关技术和产品均不向中国提供。该“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技术封锁和产业垄断,创造运行时长、测量剖面、续航里程3项国家纪录,下潜深度突破至8213米,打破了世界纪录。同时,“海燕”号还具有先进的自主航行探测能力:通过预编程确定指令,搭载科学传感器,可自行完成多角度、多层次海洋观测任务,在更加广阔的海域收集有效数据。

目前,“海燕”水下滑翔机已应用至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个涉海骨干单位,应用海域分布在我国南海、西北太平洋、夏威夷及北极等海域,参加了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南海环境调查和北极第十次科学考察等国家重大科考任务,为我国安防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装备支撑。

又讯 日前,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发布2019年青岛市海洋技术交易数据,我校青岛院2019年海洋领域技术交易额1705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6.45%,位列青岛市第五。

(杨华如 王晓龙)

 

 

天大与江苏产业技研院开展线上产学研对接

本报讯 5月20日,天大与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线上对接活动。我校科研院院长崔振铎,机械、精仪、化工、材料、药、生科、微电子、自动化、智算等学院(部),江苏产业技研院院长刘庆及52家专业研究所和62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代表参加了会议。对接会分能源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4个领域进行,江苏方面介绍技术需求情况,天大相关学院针对技术需求介绍学院科研成果,开展线上技术对接。经过4个小时的互动交流,双方在4个领域都达成了合作共识,拟开展进一步对接,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将持续跟踪服务。

会上,刘庆介绍了江苏产业技研院建设情况和与天大深厚的合作基础,希望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推动实现在技术联合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全方位合作,实现校企共赢。崔振铎介绍了天大科技工作情况,希望未来双方继续深化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将学校的科研成果推广到江苏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

(李巧园)


医学与工学“跨界”携手 临床康复治疗效果明显

本报讯 今年2月疫情期间,在湖北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领患者练起八段锦,不仅打出了临床治疗与运动康复的“组合拳”,也让康复医疗广泛进入大众视野。在日前战“疫”期间,一位患者将印有“医工结合、造福患者” 的锦旗送到了天大天津医院康复医学科,衷心感谢医学与工学的跨界携手,为其带来了康复希望。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问题,可导致患者长期疼痛、产生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等,造成生活困难。然而,目前临床康复常用的植入性电刺激疗法存在费用高、风险大等问题,经皮电刺激疗法也有电导率低、精准度低等弊端。针对这一临床问题,天大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与天津医院康复医学科联手,在长期临床观察及深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模型引导的新型电刺激疗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神经元靶区建模,为每位患者开出特异性的电刺激精准治疗处方。

天津医院康复医学科王连成主任表示,医学与工学的这次“跨界”携手,融合了经皮与植入两种电刺激方法的优势,破解了经皮刺激电流难以准确深抵神经病灶靶区的难题,有效克服了传统电刺激传感精度低的困扰。此前,参与该项目的多位患者都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送锦旗的患者徐某经过2个月的康复治疗,疼痛问题得到了显著缓解。

我校医工院和天津医院已在医工交叉领域开启多个方向的前沿探索。由天大神经工程团队研制的“神工”系列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在包括天津医院在内的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测试,受益卒中患者已达数千例。此外,双方还以医工院为依托、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合作启动了10余个医工交叉科研项目,并联合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

天津市智能人机交互康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天大医工院院长助理倪广健表示,聚焦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利用医工交叉的研究平台,完成前沿科技的临床转化应用,必然会在临床医疗科技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成果,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实的服务保障。

(医学部)

 

 

丁永君:把住建筑安全第一道关

 


小米醋博物馆


今年初,由天大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丁永君领衔设计的小米醋博物馆荣获了2019世界结构大奖小型项目类金奖。

“小米醋博物馆美丽的砖穹顶高147层砖,被三个巨大拱形开口刺穿……穹顶位于中国山东省地震高发地区,工程师们通过对穹顶形状精确、仔细地分析和优化,来抵抗侧向力……这是一个由工程师富有技能和情怀的双手指导设计的兼具概念与美感的项目。”2019世界结构大奖组委会对小米醋博物馆这样评价。

该项目总工丁永君不久前曾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这一结构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对一位深耕该领域42年的结构大师的褒奖。

结构计算精准到每一块砖

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小米醋博物馆的灵感就来自于醋的古老历史和坛子罐子等古朴的容器。整个建筑像一个醋坛子,摒弃钢筋混凝土,全靠砖垒砌而成。

“这个设计对于结构工程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丁永君感叹,这个建筑每一块砖之间都有一个夹角,使得整个建筑无论从外面还是里面看,都能看到砖转角流畅而美观的线条。“本身这个建筑属于不规则的坛子形状,受力就比较复杂,再加入3个孔刺,受力情况更加复杂。而且当地属于抗震设防区,我们要考虑竖向荷载和地震的综合作用,防止构筑物破坏。”丁永君说,对这个建筑的构件计算精确到了每一块砖的尺寸、角度,及施工的可行性,一丝一毫的偏差都有可能功亏一篑。

工程设计是个“良心活儿”

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丁永君走过的路并不平坦,“我1974年就高中毕业了,数学基础差,为了赶上来,当时把学校图书馆的数学习题集都做遍了。”丁永君说,这也为他后来上研究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学2年后,工民建专业改为了“结构工程专业”,结构工程师是把好建筑安全的第一道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多么炫酷的建筑物,都不能出现安全隐患。”丁永君说。

“很多时候,建筑开发商抠造价抠得特别狠,在与开发商利益的博弈中,我们这些结构工程师也要严守安全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工作也是良心活。”丁永君斩钉截铁地说,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其次才是经济、降低造价,做到安全和经济交叉的区域,就是最优。

签了字就要终身负责

“我喜欢做试验,虽然目前结构专业软件比较成熟,数据分析模拟都比较方便,但我觉得结构领域来不得丝毫的马虎。试验结果骗不了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丁永君说,大型试验花费不菲,因此他们需要尽可能地“用足道具”。 “作为结构工程师,安全这根弦我们时刻紧绷着。我们在图纸上签了字,只要活着就要终身负责,责任重大。”丁永君坚定地说。

(《科技日报》 记者 陈曦)

 

 

 

天大分子聚集态科学论坛召开

5月10日,天大第二届分子聚集态线上科学论坛举行,我校副校长胡文平出席论坛并致辞,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从金属有机材料、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光伏材料等前沿热点方向献上12场学术报告,300余名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师生参加了论坛。

(王金凤)

智算学部10项成果被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录用

日前,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JCAI-PRICAI 2020论文录用名单出炉,天大智算学部10篇论文被该会议录用。IJCAI-PRICAI 2020由IEEE主办,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列为A类会议。此次会议总投稿量达4717篇,录用592篇,录用率约为12.6%。

(智算学部)

我校附属医院获批建设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今年初,由天大天津医院申报的“天津市骨科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天大海河医院申报的“天津市肺脏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天大儿童医院申报的“天津市儿童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获批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3家实验室均充分依托我校“医工结合学科交叉平台”优势,全力推动校院深度合作与医工交叉融合,实现学科发展强强联合。

(徐卉子)

王涛课题组发现阻滞一种病毒新机制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蜱传病毒,严重者会多器官功能衰竭。日前,生命科学学院王涛研究员团队(包括研究助理刘思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志云)在病毒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论文,证实SFTSV非结构蛋白对干扰素具有拮抗作用,可抑制宿主细胞的天然抗病毒反应,是SFTSV的重要毒力因子。

(武璇)

许恒周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编委

日前,经管学部公共管理学院许恒周副教授当选为国际知名期刊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BSE)的新一任编委会委员,本届编委会成员86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地区共6人。

(宇文慧)

仰大勇课题组实现干细胞特异性高效捕获

日前,我校化工学院仰大勇课题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关于DNA水凝胶网络捕获干细胞的研究成果。化工学院姚池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唐涵为共同第一作者。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物理交联的DNA水凝胶网络的细胞捕获策略,实现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高效捕获、三维包封和酶促释放。

(李莎)

张雷课题组研究纳米银对家蚕器官的影响

日前,我校张雷教授课题组利用一系列不同粒径的纳米银颗粒(20-100nm)喂食家蚕,研究家蚕不同器官对纳米银颗粒的摄取、积累情况等。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证明了纳米银颗粒在家蚕体内的有效摄取、生物分布及蚕丝负载量与其粒径大小密切相关,为纳米材料改性蚕丝获得具有不同功能的新型丝蛋白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莎)

环境学院可挥发有机气体处理研究取得进展

日前,我校环境学院刘庆岭教授团队针对当前VOCs气体催化转化存在问题,合成了以泡沫镍为基质,钴锰氧化物为活性组分的新型整体式催化材料,所开发催化剂有效克服了传统整体式催化剂活性组分易脱落难附着的弊端,大大提升了催化转化效率及稳定性,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工程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

(赵倩)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首次设“天大专辑”

日前,在我校分子聚集态科研院推动下,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杂志邀请胡文平、李振、李立强3位教授担任客座编辑,专门开设了“天津大学材料化学专辑”,发表了我校各学科研究团队的12篇综述论文,介绍了我校在AIE活性聚合物、表面接枝聚合物、纳米复合粉末等研究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

(高宁)

“混联机构加工机器人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择优评估

近日,由天大刘海涛教授负责,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混联机构加工机器人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通过科技部择优评估检查,获得继续资助。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高性能混联机器人+全向智能移动平台”的大型构件原位制造解决方案,项目成果已授权美国、欧洲专利各1件,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形成了成套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

(任畅)

马寿峰入选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今年初,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评选,中国文明网发布了《关于对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拟入选人选名单》。我校经管学部系统工程研究所马寿峰教授入选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宇文慧)

药学院尉迟之光团队绿色农药系列研究成果入选“ACS编辑良择”推荐文章

近日,国际著名农化科学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连续刊发了两篇来自天大药学院尉迟之光教授团队在绿色农药新型靶标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后一篇被选为“ACS编辑良择(ACS Editors’s Choice)”推荐文章,在美国化学学会公众号上进行推广。

(药学院)




(本版刊登于2020年6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2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