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周恒先生谈大学文化建设:身教胜于言传,大学文化是通过领导班子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形成的。

      2020-07-26       

本站讯(记者赵晖)大学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文化的竞争。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天津大学,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篇章,认真谋篇布局,广泛 征询“大家”意见。7月20日下午,大学文化规划编制组拜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周恒先生,就如何建设大学文化向先生求教。

周恒先生近照(王建泽摄)

周恒先生认为,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掌校人和教授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他用自己的经历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认为:中国高校史上不乏一些优秀的校长,而他认为最好的是张伯苓和梅贻琦,特别是张伯苓。张伯苓本人并不是学者,早先是清政府派往英国去培养的海军,但后来终身关注的是教育。周恒先生就上过重庆南开中学。他说,张伯苓作为校长并不管具体的办学事务,而是做好两件事:一是作为私立学校的校长,要努力筹款。二是办好学校,必须尽可能找最好的办学人和老师。而且充分信任,充分放权,也就是给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在重庆南开中学,同学们常会在校内看到柱着文明棍的张校长,但没见他管过学校的具体日常工作,学校事务都是由校务主任处理。老师的授课内容也没有条条框框,统一内容。但绝大多数老师都认真负责,授课各有特色,讲得非常精彩。正是这样的氛围,造就了很多优秀人才。短短的15年(从重庆南开中学1935成立到1950年),后来成为院士的就有20多个。

抗战胜利后复校的北洋大学的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先生也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曾在北洋大学任过教的著名教授张维和陆士嘉的女儿张克敏在她写的回忆她母亲的《流体力学家陆士嘉》一书中,很生动地写了她的父母准备受聘于清华大学而乘船从上海到达天津港时,意外地看见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在岸上等着他们。李校长笑眯眯地说:“欢迎到北洋大学来工作,而且房子都准备好了,孩子也可以直接上小学。用这样的诚心硬将张维夫妇二人‘抢’至北洋大学。”

梅贻琦本人虽然是学者,但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就一心一意办学,主要关注的也是请最好的教授到清华。他的名言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他的任务就是聘请最好的老师并为他们服务,以使他们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要说明的是,好老师并不仅限于学问大,人品也是重要的特征。

所以周恒先生认为,学校的文化是在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学校要有好的风气与氛围,而这个氛围的形成主要靠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率先垂范。比如,当前还存在写论文上相互挂名以增加自己的论文数的现象。新闻报道中,有的教授动辄四五百篇论文,真的每篇自己都有实质性的贡献吗?我校也存在论文相互挂名的情况,要敢于直面问题。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首先老师要先做到。

文化是通过“积累”和“引导”而形成的“集体人格”。对于如何形成更向上、更具活力的“天大文化“,周恒先生的意见是,找到大家认同的价值观、发展方向,长期做下去。首先是领导班子,其次是大多数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到底天津大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解读,要有具体的例子,否则就只是口号,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而如果领导班子和大多数教师做不到,就更会成为空话。要树立好的典型、表扬有正气的人,用具体的事例,具体的做法来阐述天津大学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说,要把标准定好,并长期做下去,才能真正形成一流大学的特有文化。(编辑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