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天津大学科学研究“十三五”成果巡礼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高校统筹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天津大学科技工作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方针,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奋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科技指标有了大幅提升,科研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跻身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坚持超前谋划
推动科技工作内发展
“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成功召开了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立足新时代,提出了谋划“3个布局”、实施“3个计划”、实现“3个提升”的工作理念,积极围绕重要科研方向、重大科研平台、重点创新团队谋划布局,坚持每年召开科技工作总结会,结合新形势进行分析研判、超前部署。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各项科技指标和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2019年,学校年度科技总经费超过35亿元,发表高质量论文4500余篇,授权专利1600余项;2016-2019年,1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连续2年获中国专利金奖。此外,学校积极推动“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微网与智能配电系统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结晶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落地建设。在学校现有平台运行评估中,3个参评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获评优秀,7个参评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获评优秀,优秀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为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大获批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强化科研组织
提升重大原始创新能力
天津大学聚焦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狠抓重大项目组织。2016-2019年,学校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79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项、“杰青”项目11项、“优青”项目27项,资助经费9.75亿元;累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9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5项),获批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七位,且在合成生物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建筑、水资源高效开发及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亿元级优势集群。
学校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持续产出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如:水利工程仿真团队构建的“智慧大坝”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拉西瓦”“向家坝”等50多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建设的水平和效率;创新能源动力研究团队的“内燃机复合循环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内燃机总能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理论制约,被61个国家、超过2400多位学者进行引用和评述;合成生物学团队在“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方面作出重大发现,在《Science》 杂志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并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助力我国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进入国际竞争第一梯队;深海智能装备团队研发的“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成功创造了10619米的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化工团队的代表性成果“固体催化剂结构缺陷调控方法和机理研究”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学校时隔16年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此外,学校还研发了“神工”系列神经康复机器人、“妙手”微创手术机器人及“多轴联动多传感器协同现场坐标测量”技术、“清洁高效燃气能源化处理”技术等一批硬核成果。

“海燕”水下滑翔机破世界记录
突出价值引领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天津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顶天立地”的科研价值导向,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学校与全国19个省、市开展全面合作,新建校企联合研发机构50多个,开展千万级以上横向项目2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面向全国建立分中心35个,遍及全国12个省的20多个地级市,获评优秀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和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为牵引,积极拓展区域合作,一批科研团队参与到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天眼、国产大飞机等国之重器的建设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进一步深化本地区合作,为天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天津港建设、空客A320、智能电网建设等多个大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学校还瞄准国家战略发展关键领域,积极开展与行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与中国船舶集团、上海振华重工、中化国际等31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十三五”以来,天大累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5400多项。
深化改革攻坚
完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天津大学聚焦“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完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学校从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两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科研激励和保障机制,打造“线上全流程+线下一站式”的便捷式管理模式,获评教育部首批“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为目标,研究制定了《天津大学关于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意见(试行)》《天津大学鼓励创新创业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 (试行)》,修订《天津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备案实施细则(试行)》《天津大学技术合同管理细则》等。此外,学校秉承“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路”的理念,推出信息化管理系统,线上覆盖了科研管理的各类日常需求;在线下组建了以科研牵头的合署办公机构,形成以项目管理为龙头,经费拨付、设备采购等日常业务为支撑的“一站式”管理模式,为师生提供全流程便捷服务,打通了科研管理“最后一公里。”
2020年是我国实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天津大学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转换思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天大智慧和力量。
(科研院)
构建多维度合作体系 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天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十三五”成果巡礼
从1895年创立北洋大学堂,确立向西方学习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到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125年来,天津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国际化发展步伐越走越快,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
5年来,天大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战略发展重点领域,依托“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构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体系,先后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所高校、研究院、公司、使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服务汉语国际推广,合作承办了3所孔子学院,并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120多个学生项目,学生赴境外交流数量上升91.6%;来华留学生规模稳步扩大,2019年达4391人,学历留学生总人数增长迅速,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规模排名领先。学校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并夯实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伙伴体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集聚顶尖人才 服务科技创新
天津大学招揽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积极服务于学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目前,我校有4位外籍教授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共授予名誉教授127人,其中有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46名院士和4名政要。
药学院自2014年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首批试点学院以来,开展了全方位的国际化改革。该学院至今引进16个国家33位海外优秀学者,外籍教师占比达43%,已建立并实施了国内首个“药学专业本-硕-博全英文人才培养体系”,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际工程师学院于2017年7月通过了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首次在中国授予3年制非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最高等级6年期认证,并于同年11月获得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2019年12月,成为法国综合理工联盟的第一所合作伙伴学院。该学院还建立了企业俱乐部,企业深度参与学院育人全过程,共同探索双轨培养育人机制。
2018年12月,学校与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政府、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天津大学 — 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目前,该国际校区筹备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建设项目已获当地立项,并正在筹备天大 — 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报批工作。
2020年3月,学校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深圳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教育部批复。该学院同时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专项规划及深圳市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方案。学院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全面对接港澳地区,搭建中美教育合作新平台,打造新工科建设“深圳模式”,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聚焦国家战略 服务外交大局
历经5年发展,天津大学牵头卓越大学联盟与东盟8所高校成立的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东盟方成员单位由最初的4个国家的8所高校,扩展到目前的6个国家的12所高校。

第四届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大会举行
依托该联盟,天大成功获得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资助,成立了“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并将其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输送涉海专业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学校积极推进与印尼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师生互访交流学习、举办了学生创新课程培训、开展国际学术会议等,拓展合作关系,加强与印尼高校交流,自2018年,连续3年入选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项目。202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项目——“中国-东盟数学与大数据能力提升研修班”。

中印尼智慧海洋中心揭牌
立足科技前沿 扎根国民经济
2016年以来,天大已主办或承办各类涉外会议154场,邀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国内外嘉宾16000余人次,大幅度提升了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在中美清洁联合研究中心(CERC)框架下,由天大牵头组织的中方团队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牵头的美方研究团队合作,成立了卡车能效联盟,共同致力于中美两国在促进高能效卡车的开发及在两国市场的应用,以显著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依托该联盟,由学校牵头的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提高中载及重载卡车能效关键技术中美联合研究》于2018年顺利获批,项目总经费9850万元。
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APSEC)成立于2014年第11届APEC能源部长会。APEC机制下,APSEC是能源工作组(EWG)直属单位,在中国APSEC隶属于国家能源局,是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的第一个能源国际合作机构,由天津大学负责日常运营管理,是学校落实“双一流”发展战略建设的一个实体型高端智库,是外交部备案的14家APEC机构之一。近5年,该机构完成了科研和国际合作项目17项,产出研究报告和专著21本,致力于立足中国智慧与资源,面向亚太和世界宣传中国成果与经验。
着眼长远目标 打造交流格局
天津大学以服务国家对港澳台大局为工作目标,以学术学科为载体,以项目打造交流“金牌名片”,推动品牌交流项目创新升级,打造港澳台交流大格局。2015年至今,学校依托围绕建筑、精仪、化工、环境、药学等学科及创新创业等主题,在港澳打造了34项精品交流项目,被列入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吸引了近500名港澳师生到校交流。我校在台湾主办与承办的“海峡两岸青年学生领导力论坛”“海河情夏令营”“两岸大学生建筑与园林文化工作坊”成为了两岸学子每年聚首、传承文化与友谊的平台。
做强“留学天大” 提升培养质量
5年来,天津大学来华留学生人数逐步增加,生源渠道不断拓展,学校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招生力度;留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学校来华留学生录用、发表高水平论文41篇,其中一博士论文影响因子高达26,各类型汉语教育特色显现,建设国情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服务外交大局,2018年非洲科摩罗总统率代表团访问我校,提高了我校国际声誉,参与建设的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社会效应良好;留学生组织和参加各类文化活动30余项,办学效益日益显现,2019年天大留学生经费总额再创新高。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天津大学将不断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主动迎接全球化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风采。
(国际处 国教学院)
(本版刊登于2020年9月20日《天津大学报》第3版 责任编辑 彭莉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