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一流发展体系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天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成果巡礼
“十三五”期间,天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机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持续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教师地位待遇。5年间,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高层次队伍建设取得突破,青年师资队伍生机勃勃,教职工待遇得以提高;学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80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99人次,4位外籍教授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11名诺贝尔奖得主受聘我校名誉教授,多名教师先后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2018年,天津大学被第三方权威机构“青塔网”评为国家级人才计划净增人数全国高校第六位、最具人才吸引力大学全国第八位。
强化师德师风
凝练师德全新标准
健全多级联动工作体系。2018年,学校出台《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政工作意见》,提出“1个统一、3个健全、1个强化”工作思路,明确校院两级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级联动的教师思政工作新格局。2019年,学校发布了《天津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教师行为“十项准则”要求转化为教师行为指南与禁行底线,进一步健全重大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情处理快速反应机制。
凝练新时代师德标准。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大讨论”教育活动,面向基层广泛征询新时代师德标准及意见,经校内外专家反复论证,凝练形成《天津大学师德公约》。作为新时代天津大学师德文化符号,该《公约》在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隆重发布,旨在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天津大学师德公约》发布仪式
深化人事改革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学校于2015年1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天津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确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和改革路线图。2016年,学校启动了精仪学院试点改革,推广预聘教师制度并启动第零批次人员聘用;2017年启动化工、机械学院改革,精仪学院改革逐步深化;2018年启动无人才称号讲席教授评选。经过几年探索推行,学校进一步完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和路线图形成的人事制度改革2.0版方案即将在全校推行。

天津大学人才工作会议
一流教师队伍初具规模。学校按照“北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结合学科布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遴选卓越、讲席教授层次人才,在经费、空间、待遇、外部资源支持等方面充分倾斜,为进一步培育学术大师打下良好基础。2016年起,学校以“北洋学者青年科学家论坛”为抓手,加大对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截至2020年7月,该论坛已举办8届;启动“北洋学者英才计划”,设立了引进绿色通道,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为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提供重点支持,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评审制度,延揽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截至2020年6月,学校聘任卓越教授17人,讲席教授80人,长聘教授208人,长聘副教授86人,准聘副教授28人。
加强人才引育
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学校创新招聘宣传方式,通过与科睿唯安等专业机构合作,根据论文发表情况对符合学校学科建设要求的全球青年学者定向投放招聘广告;建立了海外事业发展报告会工作机制,通过举办学校及学院专题报告会、依托国际会议等形式精准延揽海外优秀青年才俊,形成学校、学院、学科三级联动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建立非全职教师聘任制度,初步建设一支任务明确、形式灵活、分类清晰的非全职教师队伍,成为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
优化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学校依托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过为申报人匹配一对一责任教授、组织校内打磨会等措施,积极优化申报指导流程,改善遴选机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按照“规范考核、动态管理”要求,依据工作完成情况实施分类管理,推行院校共筹的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学院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使续聘方式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学校资源分配效益。
完善评价机制
强化鲜明激励导向
职称制度体系持续完善。学校强化育人导向,将青年教师承担学生思政实践工作并考核合格作为门槛条件,明确了晋升高一级教师职称承担课堂教学要求;强化教学质量评价成绩运用,制定教学学术型教授评聘办法,引导教师回归教育教学;完善评审机制,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参评制度及优秀青年人才特殊通道,试行跨学科聘任制度,持续优化教师国际同行评估模式;推动不同系列、学科、岗位分类评价,按理工和人文类完善科研工作评价指导意见。为适应新形势人才评价要求,学校破除“五唯”痼疾,2020年校院两级就评聘政策、评估文本等进行全面修订,评价体系持续优化。
绩效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学校于2017年制定学院业绩目标管理办法,强化目标任务管理,设立学院标志性目标任务评价体系,明确各学院发展方向和目标,形成富有天大特色的综合性业绩评价和目标业绩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2018年,学校对绩效方案进行优化,将聘期绩效纳入各层级日常拨付标准,进一步理顺各类人员收入分配关系;2019年,加强校级教学、科研和管理与服务绩效奖励发放管理,实现全覆盖归口管理,集中统一发放,同时试行基于成本核算的业绩贡献与绩效津贴关联的绩效津贴管理模式,进一步调动学院和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好绩效管理杠杆作用。
“十三五”是天津大学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深入的5年,学校不断适应教师队伍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了具有天津大学特色的北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引进、培育、晋升、激励等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学校将以建校12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学校队伍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事处 教师工作部)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一流校园环境
——天津大学校园建设“十三五”成果巡礼
“十三五”的5年是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投入使用的第一个5年。5年间,双校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日趋完善,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推进,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5年来,天津大学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实际,不断完善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稳步推进高质量基本建设,重点推动北洋园校区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用房空间保障。
完善校园总体规划,优化北洋园功能布局。“十三五”期间,学校遵循基本建设的发展规律,适应学校改革发展新需求、新任务,开展校园空间更新规划,适时调整“十三五”基建规划项目,确定了7个北洋园校区新建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达2344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50441万元;本着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优化功能布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分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校园格局,不断完善教学科研及配套功能;以校训、校史、名人经典命名北洋园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增进师生对新校区新环境的情感共鸣。
把握重大发展机遇,加速“大科学装置”落地。2018年,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总建筑面积75964平方米。该项目于2019年10月在北洋园校区正式开工,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目前,基坑支护结构和桩基工程已施工完毕,设施设备招标工作也同步开展;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可为跨海大桥、超长隧道、水利水电等“超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推动高质量用房建设,持续改善基本条件。5年来,学校围绕教学科研工作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化工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总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于2019年1月正式开工,目前项目主体已经封顶,预计2021年底竣工。学校将建成共享集聚的新型科研平台,全面提升科研环境,促进化工材料等学科协同跨越式发展。环境与资源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获教育部审批,核定总建筑面积31500平方米,目前处于方案深化设计阶段,预计2021年开工建设。硕士公寓二期项目竣工交付,学生住宿面积36000平方米,2020年秋季投入使用。该项目保障了学生规模增长需求。
加快校园网络建设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5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学校加快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一系列“云服务”和应用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保障教学科研、学习办公智能化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高质量信息网络服务。

信网中心核心数据中心
建强设施“硬实力”,夯实信息化基础。5年间,学校双校区完成了教学办公及宿舍楼宇的光纤冗余接入,校区间主干网实现主备双联路冗余互连,互联网总出口带宽扩容至20.8Gbps,校园网架构、管控机制完成优化和改造;推进了承载网应用部署的延伸和扩展,实现了双校区网络整体建设思路和管理模式的统一;双校区全部教学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实现无线网室内全覆盖,在北洋广场、湖心岛及体育馆周边等人员活动密集区域开展无线网室外覆盖试点;新建设的模块化机房投入使用,校园网络性能显著提高。
提升服务“软实力”,加快智能化发展。5年来,学校推进了智慧校园建设,加强教学科研“云服务”。学校于2015年推出云桌面服务,虚拟机数量达800台,更好满足多媒体教学需求;2016年推出云主机服务,累计为各单位提供190台虚拟机服务,向各网站建设单位提供85台云主机,有效降低了建设及运营维护成本;2018年推出云存储服务,“天大云盘”向全校教职工开放,总存储文件数目1137万余个。此外,学校新版VPN服务上线,优化登录模式,扩大访问范围,加入了eduroam全球漫游服务,开通了CARSI高校资源共享服务;2018年,学校启动了共享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推动共享数据的标准化和集中管理;对办公网门户平台进行升级,推出移动端,实现了掌上便捷办公。
5年来,学校出台《天津大学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网络安全组织制度和网络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加强全方位安全监控,形成了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节约校园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北洋园校区打造绿色节约校园
5年来,天津大学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绿化园林管理养护水平,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努力打造更加美丽、更加节能的绿色校园,不断优化一流大学育人环境。
加强绿化景观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学校持续推进“三全育人”,注重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校园景观绿化水平和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校对“求是亭”按原貌进行了修缮重建,经过近6个月的设计与施工,崭新质朴的“求是亭”与周边建筑、湖岸景色再次融为一体,继续承载着学校“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延续校友的情感寄托。此外,学校第19教学楼外环境以“三季有色彩、四季有景观”的设计理念,将人文、校园与文化景观三位一体有效融合;利用青年湖南岸现有绿地资源,实现湖岸区四季有景的效果;以友谊湖为重点开展专项治理净化,加强校区水系原生态维护;在北洋园校区尝试打造落叶景观区。
推进节能降耗,赋能学校发展。学校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通过各种方式节水节电节气,为快速健康发展减压赋能。学校能源监测平台二期工程通过教育部验收,加强各楼宇科学用能分析;推动地下水管网查漏补漏工作常态化,及时封堵维修漏水点;推进卫津路校区自来水管道切换并加设腰闸水表,加强自来水管道实时监测,最大限度减少漏水浪费;进一步提升中水、湖水利用率,对部分教学楼进行中水冲厕改造,对部分学生宿舍楼卫生间加装节水感应装置,改装节水喷雾水龙头;做好用电设施维护更新和隐患排查,对部分教学楼电梯安装节能器;通过照明节能改造、科学设定路灯电子屏开启时间、逐楼逐层开放自习室、改造空调营造舒适温度等举措降低用电能耗;探索BOT模式,引入空气源热泵,大幅降低加热耗电成本;对能源站进行改造,借助科研优势,降低燃气用量,北洋园校区能源站采取运养一体化管理模式,以“预知式维护取代维修”,供暖延长的同时降低能耗。
今后,天津大学将继续着力加强校园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更好条件支撑。
(党办校办 基建处、信网中心、后保部)
(本版刊登于2020年9月20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彭莉 学生编辑 刘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