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纪念建校125周年 “人才培养目标”篇—— “全球视野”:“天大人”的时代担当

      2020-11-01       

   

“人才培养目标”篇—— “全球视野”

“全球视野”——“天大人”的时代担当

□ 本报记者 尹伟

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他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一所大学的视野,能够决定他施教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决定他的事业和成就,更能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2014年,《天津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后开始正式施行,《章程》明确提出:“学校按照‘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确立“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天津大学对“兴学强国”价值取向的坚守,是对作育人材责任的传承创新,是新时代“天大人”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的时代担当。

“全球视野”——“兴学强国”使命的时代表达

公元1895年,天大前身北洋大学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这所“西学体用”的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兴学强国”为己任,时刻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求出发,从“兴学救国”“科学建国”到“科教兴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面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新的历史任务,学校将“全球视野”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是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全球视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范围内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同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着眼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国家的发展战略,适应建设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人才需求,天津大学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以培养关注人类发展、担负世界责任、具备大国风范,集聚民族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自信于一身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己任。

在2006年召开的天津大学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确立了“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首次将“国际视野”纳入人才培养目标。2007年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将“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升级为“全球视野”,后在《天津大学章程》中加以明确。面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任务,《天津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到,要“加大拓展学生‘全球视野’的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适应对外开放的优秀人才”。

“全球视野”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引领。价值的引领与塑造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最为核心的部分。时代发展要求教育国际化,但每个国家的民族性又决定了教育可以吸收一切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但这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天大老校长史绍熙在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特别强调“本土化”,他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教育有共性,也有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我们在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外国经验的时候,必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民族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博采众国之长,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这个基点上。” 这个基点就是指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为“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国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天大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曾任天大校长的钟登华院士曾指出,“家国情怀”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界与国家发展的大势,具备宽广的视野,坚定“四个自信”;第二,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国家大任,正确把握国家的重大需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三,严谨笃实、脚踏实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

天津大学倡导的“全球视野”,一方面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格局,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理解不同文化,开放心态、包容差异;另一方面则着重于引导学生潜下心来,扎根中国大地,认识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与日新月异的深刻变革;站在全球的高度,继承与创新本土文化,胸怀家国,以国家发展诉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球视野”——融于血脉的基因延续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天大前身北洋大学在建立伊始就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化“学堂”,拥有良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因。在125年的办学历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始终贯穿其中,不断得以延续和发展。


1903年北洋大学主楼


北洋大学西沽校址主楼也叫龙楼


国际化“学堂”开创培养“欲与各国絷长较短”的高层次人才先河。北洋大学堂以哈佛大学为蓝本,以英美精英教育为榜样,按照西式大学确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层次,设置着眼于当时世界高等教育前沿学科,教材全部使用英美原版教材,教学一律使用英语教学。教师中除国学教师外,多数从国外聘任,如化学教习福拉尔博士、土木工学教习毛理尔等都是当时美国的著名学者,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聘用外籍教师的先河。


北洋大学堂部分课程设置


老校长李书田在《北洋大学之过去》一文中提到:“创设伊始,延聘美籍名教育家丁家立博士为总教习,课程编排,讲授内容,授课进度,教科用书,均与美国东方最著名之哈佛、耶鲁等大学相伯仲。”学生也感慨:“课本是原文的,教授用英文,答卷用英文,到处是英文,我们吃完晚饭在北运河畔散步,连枝头的小鸟也都在讲英文!”同时,北洋大学资送我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学堂设“留美学堂监督”一职,由总教习丁家立兼任。1901年,丁家立亲自带领北洋大学堂第一批毕业生赴美留学,此后7年间,我国官费留美学生计100余人,其中北洋大学学生就占半数以上。


盛宣怀丁家立(中)与北洋大学教师合影


丁家立


可见,北洋大学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与当时国际头等学校相比肩的育人环境。她根植于中国本土,学习西方模式,面向社会现实,以开放、包容态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容纳科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交汇。她培养了大批融通中西、创新发展、服务国家与民族的高层次人才,如法学泰斗王宠惠、著名矿冶专家王宠佑等,英华卓荦,饮誉瀛寰。

高教专家倡导培养“国际化”高层次拔尖人才。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1977 年 8 月, 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教座谈会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时任天大校长的史绍熙一方面率先提出要将天大由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想,另一方面坚持“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接轨”的主张,促进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来华留学生


1985年后的几年间,天大先后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进行了国际交往,与美英日等国的十几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实现了互派留学生、互派教授讲学,合作科研等。


史绍熙校长(中)接待外国来访专家


世纪之交,吴咏诗校长在其之前提出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方针的基础上,加入“国际化”这一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国内一批重点大学所接受。进入新世纪,天大制定了“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国际竞争力、创造力、实践力和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由天大主持召开的2004国际spm会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大的人才培养观也在发展,但是培养为国家所用、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的理念和实践一脉相传,始终如一。

“全球视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要素

新校区主楼宣怀广场


新世纪,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实施或提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的人才能力框架,几乎所有框架都将全球素养列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例如,经合组织2018年将全球素养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范围;欧盟也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广泛的核心素养以适应迅猛变化和高度关联的世界;新加坡政府把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框架维度;全美教育协会认为:“在21世纪,全球素养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全球素养理应成为教育——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 

在全球化时代,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甚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不是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更是一种追求。

“全球视野”——培养负责任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21世纪世界的总体特征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关系着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国人,更关系着培养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和全球公民。

2018年,天大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报告中对“全球视野”人才培养目标的解析是:“‘全球视野’包括全球意识、全球思维、跨文化认知与国际表达、跨文化领导力、世界竞争能力等,更意味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出发,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以国际自信、世界胸怀和全球担当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创新和贡献。”根据该解析,天大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使其有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及解决问题的态度,最终成为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和全球公民。

近年,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加大学生赴海外交流的力度,提升学生全球领导意识。已与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所高校、研究院等建立了联系;积极扩大海外交流项目,以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与联授为主要抓手,重点拓展学生境外课程学习、科研实习、企业实习等项目,提升学生“走出去”的质量和内涵。2016-2019年,学校依托交换生、联合培养、寒暑期项目及各类资助项目共派出6356名学生,同比上升了91.6%。其中,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80余所高校开展校际交换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43所境外高校开展了52个联合培养项目;与意大利、西班牙、冰岛、法国4国的6所学校签署伊拉斯谟合作协议。此外,每年学校有百余名学生依托寒暑期项目赴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学府访问交流。

国际暑期学校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建筑学院学生获国际大奖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国际合作办学,引进优质国际师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思维。学校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在深圳和福州创办国际校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药学院2014年首批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聘任美裔科学家西格尔担任院长,至今已引进16个国家33位海外优秀学者,外籍教师占比达43%。


药学院外籍教师与学生联欢


学校借鉴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成立了国际工程师学院,致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领军人才,该学院已通过了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最高等级6年期的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并成为法国综合理工联盟的第一所海外合作伙伴学院。


福州联合学院合作协议签署


开展世界公民教育,打造国际化校园,实施留学天大工程,提高学生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学校自1954年招收培养留学生以来,累计培养了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0余名留学生;建立了一批全英文授课本硕博专业,逐步形成吸引留学生的品牌专业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国际化水平。留学生中涌现了一批连接中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优秀代表,柬埔寨留学生维加毕业后留在中国中车公司,致力做好中国高铁的海外销售工作;天大预科生沙米尔,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对卢旺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全程为两国元首翻译,在整个访问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天大留学生文化节


125年前,北洋大学肩负着“兴学强国”的使命而诞生;125年后的今天,实现“中国梦”是“天大人”的使命与理想。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天大人”将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为核心,以“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观出发,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以国际自信、世界胸怀和全球担当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创新和贡献的国际化英才!


(本版刊登于2020年10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