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主页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纪念建校125周年| “人才培养目标”篇——“创新精神”:融入天津大学血脉里的基因

      2020-11-19       

146AA

“人才培养目标”篇——“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融入天津大学血脉里的基因

□ 本报记者 李晋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在天津大学的血液里面,就有创新创业的基因。天津大学曾经为新中国创造过多个第一,这样的“创新”基因一直在“天大人”身上延续,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也是天大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大学一项重要的使命任务。


2C2FB

北洋园校区图书馆


凝塑创新基因——

肩负“兴学强国”的使命

甲午战争的隆隆炮火击碎了清朝近30年的洋务运动的梦,掀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图存的道路,也催生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诞生……

“创新精神”同第一所现代大学与生俱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于19世纪末晚清末期,甲午战争后的第二年,标志性事件是北洋大学在天津建立,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洋大学自建立之初就秉承着“兴学强国”的使命,以哈佛、耶鲁等欧美高校为蓝本,与西方大学的先进教学模式相接轨,“参用西制,兴学树人”,分设律例、工程、矿务、机器4学门,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之先河,为后续各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范式。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让北洋大学自建校之初就保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25EA9

1951年天津大学成立大会


“创新精神”缘于面向国家社会的需求。不论是初创时期的综合性新式大学,还是专办工科时期,肩负“兴学强国”使命的北洋大学在办学上都不拘一格,从实际出发,随时根据社会需要,设立学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要结合。学校创办以来,一贯践履笃实培养学生治学治事,故全校师生不尚空谈,崇尚求实,学以致用。1952年,学校根据全国统一的培养目标,制定各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这些计划和大纲进行教学工作。这是把旧中国高等教育那种无统一计划的“通才”教育制度改革为具有统一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培养专业人才的中国教育制度。1961年,学校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比较宽广深厚的理论基础、现代化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宽广深厚的理论”正是各类创新活动的基础。1983年《关于制订八三级教学计划的意见》提出修订教学计划,要明确使培养目标适应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基础理论扎实、适应性强、业务上有发展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一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培养的方向,是适应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的。


北洋大学水利实验室


上世纪80年代天大召开的科技大会


“创新精神” 是21世纪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迫切呼唤创新人才,天大适应社会需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998年《天津大学关于修订1998级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的意见》中提出,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努力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明确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2003年《天津大学关于全面修订2003级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要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品质,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2308E

1998年学校的计算机房


2006年12月,天大第六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一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栋梁。”2007年天大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2008年,天大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借鉴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兄弟院校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制定了涵盖素质、能力、知识3维度24要素的“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在此基础上,2013年,天大瞄准国际前沿,研究国内外未来10~50年工业界发展需求,跟踪世界一流大学的改革成果,把“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升级为包括“4方面28要素”的“高素质卓越人才”培养标准。

2013年天大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2014年,学校又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写入了《天津大学章程》,并报教育部审批通过。

彰显创新基因——

把科研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天大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一直在扎实推进。120年校庆前夕,天津大学发布了“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60个重大技术难题”。 一年之后,首届“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开启,强调“颠覆性”,为未来“写剧本”: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像读取U盘一样读取人的意识、给潜艇穿上“鲨鱼皮泳衣”……这些脑洞大开的“狂想”背后,是天大鼓励师生共同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革命性的战略创新、技术预见及科技创意,并且让学生担任主角,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1DEA

天津大学首届“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


“天大人”的创新精神即不断超越。2020年7月,由天津大学和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台万米级“海燕-X”水下滑翔机,在为期6天的综合科考中,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最新世界纪录。这已是“海燕”第三次刷新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等中国纪录。而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是从学生创新实验开始的。天大机械学院教授王延辉从2002年就开始参与了这项研究,那时他还是刚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场地就是学生用来实习的小车间,试验场地则是卫津路校区的青年湖。从学生到老师,从下潜百米到万米……王延辉不仅在沿着20年前写就的剧本一步步实现,也是在不断进行自我超越。


27689

“海燕”水下滑翔机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天大人”的创新目标即着眼国家需求。今年8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已是“准90后”,仍然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他在85岁高龄的时候立下 “豪言壮语”:“我始终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学习和工作的。现在,适逢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本人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 2017年他作为主要参与者还申请了国家专项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018年他以87岁高龄获得了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每年9月份,他都要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新生讲授第一课,他告诫学生们,为人与做学问,都要有感恩之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从建立亚洲第一座纯碱厂,建成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等数十个中国工业界的“第一”,到“神舟”飞船、“天宫一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何宇20年如一日科研攻关,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从水利水电工程师赵秀玲扎根雪域高原,在神山圣水间建设世界海拔最高的水电站……“天大人”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技术创新应用到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22986

陈予恕院士


“天大人”的创新动力源自行动自觉。2018年,天津大学“atom-高速搬运机器人”项目和“博硕科技-动物疫病监测分析专家”项目分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和银奖。


49D16

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


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刘松涛和杜康都是在天大期间就“体验”了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创新已经成为自身的行动自觉。这也正是天大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潜移默化赋予学生的创新精神。参加大赛后,刘松涛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的目标始终不变。2020年2月,面对疫情,他快速设计开发了面向口罩生产的检测、包装系统;7月,刘松涛创办的辰星(天津)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又在苏州开办了全资子公司。

传承创新基因——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完整链条

百余年来,“天大人”不断传承发展“创新精神”这一与生俱来的基因品格,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再显身手。

近年来,天大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不断深化具有天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学科特色和历史文化相结合,与社会创新体系和产业需求相接轨,为国家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优质人才。

人才质量标准——首创精神。2011年起,学校提出了“创意-创新-创业”完整创新链条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全校101门创新类课程及学生科普节、北洋创新创业讲坛等创新创业类学生活动,将创新意识培养教育覆盖90%以上本科生与60%以上研究生,激发广大学生的灵感与创意;通过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计划,依托39个创新实验室,推进本科生自主科研,鼓励学生“真刀真枪”搞科研,将创意灵感转化为现实;打造13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体验与实践平台,实现经营体验、产品研发、加工生产功能全覆盖。

2015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12个部门参与其中,制定了包括心身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知识4个维度28条要素的“天津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标准”,突出情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宣怀学院,与国外知名商学院共建海外创新创业训练营,定期组织创业团队前往硅谷、特拉维夫等地参观学习,拓展视野。目前,宣怀学院已设立创新创业方向本科双学位,首批招收26名学生。双学位课程分为经济管理类基础、创业类基础、软技能、创业实践、知识整合5大模块,细分为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若干课程,计51学分。

激发创业意识——政策保障。学校允许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在教育部认可的情况下,允许创业实践学生跨一级学科转专业到创业管理方向学习;此外,在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与创新类”课程模块中,增加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在专业类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思维。学校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立项。

天大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各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全部向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搭建学生虚拟创业训练平台,鼓励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和各类科研项目接纳本科生参与研究,为本科生“真刀真枪搞科研”提供平台和机会。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特等奖获得者庄哲明是2015级机械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他便开始在学院的开放实验室“搞科研”。从开始参加学校举办的机器人大赛,到参加IEEE中国机器人设计大赛,再到参加创业团队,他认为学校给予他很重要的机会和平台。本科毕业时,他作为技术联系人,累计申请专利21项;曾获得IEEE中国机器人设计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一等奖等累计35次省部级以上奖项,他负责编写的模块化机器人应用程序也接受过市场的检验。


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获一等奖


50506

北洋动力车队连续多年参加国内大赛


创新创业实践——众创空间。2015年,学校于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分别建设“搭伙”众创空间,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创业项目研发及生活服务、创新创意类项目体验式运营,在天大新老校区间形成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咨询服务阵地。卫津路校区众创空间成为科技部备案的全国首批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众创空间总面积8500平方米,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设备、法务咨询、市场推广、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一期入驻创新创业团队33支,10支团队已通过空间完成企业注册。


39006

全国节能减排大赛获特等奖


2019年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宪全,不仅是一名在读博士生,还是善测(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本科期间,他就树立了科技报国的理想,毕业后就注册了公司,致力于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博士期间,他致力于“仿生隐蔽水声通信技术”的研究,同时还关注重大旋转机械动叶片在线监测技术的成果转化,相关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解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在2019年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王宪全所在团队一举获得了金奖。

125年来,北洋-天大始终秉持“兴学强国”使命,传承改革创新的基因,适应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国育才,培养了30多万名拔尖创新人才。125年栉风沐雨,125年薪火相传,天津大学在新的时代必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的祖国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第一所现代大学应有的贡献。


(本版刊登于2020年11月15日《天津大学报》第3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刘佳慧)